永續發展●ESG
呂愛麗 報道
近年,環境、社會與治理(Environment、Social and Governance,簡稱ESG)已經成爲企業和投資者不可回避的議題,冠病疫情更凸顯了它的重要。
幾年前,仍有不少人對ESG投以懷疑的眼光,開玩笑稱ESG代表的是“翻白眼、冷笑和呻吟”(eye-roll, sneer and groan)。
現在估計已經不會有人質疑ESG只是小部分人的信仰。冠病疫情凸顯了一場公共衛生危機對社會各個層面可以帶來多大沖擊,而每個層面都可能決定了一家企業能否繼續存活。
以治理面向爲例,疫情揭示了公司在面對社會和經濟壓力時,它的治理結構能否有效應對、是否具備足夠韌性的業務持續計劃(Business Continuity Plan)以維持營運。
順應這股趨勢,《聯合早報》今天起推出全新欄目——永續發展·ESG,協助廣大讀者了解ESG的發展,以及這三個面向如何影響企業和個人,甚至他們的投資回報。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治理與永續發展研究所所長盧耀群副教授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說:“企業顯然已經無法只根據財務回報爲單一基礎營運。企業不能只關心股東,還要顧及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
如果小商家以爲ESG與他們無關,恐怕得再想想。盧耀群指出,小商家的供應鏈和市場可能是全球性的。“如果全世界愈來愈重視可持續發展,小商家自然無法置身事外,應該趁早跟上全球步伐。”
從散戶投資者的角度來說,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的研究顯示,去年1月至9月(4月除外),ESG評級愈高的企業,每月平均回報率都優于評級較低的企業。在此期間,兩者相對回報的累計差異擴大至17%。
更多實際數據以及監管機構的行動,都一再顯示ESG已是勢不可擋。
從實際數據來看,由國際指數公司MSCI編制與ESG挂鈎的股票挂牌基金(ETF)資産于去年第四季達到1061億美元(約1405億新元),是2014年的將近76倍。
彭博社預估,到2025年ESG資産可能達到53萬億美元,占全球資産管理規模的三分之一。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提出的“可持續金融信息披露條例”(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簡稱SFDR)已于今年3月生效,要求資産管理公司將可持續風險納入投資決策過程。
新加坡交易所監管公司(SGX RegCo)接下來有意征詢市場意見,應否要求上市公司在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加強氣候相關的披露。
在這股趨勢推動下,連專業人士都不得不進修ESG。新加坡投資管理協會(IMAS)近期在它的線上平台iLearn推出了ESG課程單元。不到一個月,已有逾400名來自基金公司、銀行、保險和房地産投資信托管理公司的人員參與。
“永續發展·ESG”欄目以一般讀者爲主要對象,協助大家厘清概念,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出最新的ESG投資趨勢。除了挂牌基金,ESG投資還有哪些選擇、個人如何通過ESG准則選擇投資標的、國際上有哪些值得參考的ESG標准,以及如何避開ESG投資地雷等,都是本欄目將涵蓋的內容。
每隔兩周的專欄也將邀請海內外企業主管分享公司如何實踐ESG,以及推動ESG對公司和它的利益相關者帶來哪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