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産從業20年,通曉業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提問:
章哥,我剛從新加坡回來,感覺他們那裏的政策很好,80%的人住在組屋裏,沒有炒房客也沒有高房價,真的做到了居者有其屋。
我在琢磨咱們是不是也會學習新加坡,因爲這眼看著國家出手整治教培機構,目的就是爲了促進生育。那高房價是嚴重影響生育率的毒瘤,只有割除這個才會讓年輕人敢生孩子,也才能繼續人口紅利。
而且房子自然也就沒有投資性了,所以我想是不是再等幾年。
回答:
1、 等幾年,等什麽?等幾年買房還是等幾年結婚生娃?當然這些我都沒建議,看個人意願了。
2、 我對新加坡完全不了解,不敢多說什麽。但指出你幾個誤解吧,或者共同探討,都是觀點而已,無所謂對錯。
首先是人口紅利。表面上指的是一個國家或經濟體中,新增勞動人口所占到的比例,能勞動的人越多,代表這個國家更有希望。但這只是理論,而在實際中,數量的意義雖然很大,但沒有質量更重要。
印度按說人口紅利遠超中國,但國力很強大嗎,經濟很有效率嗎?並沒有,遠遠落後于中國。所以,人口紅利在現實中的解釋是:可提升的低端勞動人群所占的比例。
打個比方吧,過去中國是八億農民,那改開之後,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開始從事工商職業,那這就是被解放和提升的勞動人群,自然提供了紅利。而現在的中國呢,是農村閑散勞動力越來越少,已經不能滿足城市分工的需要。哪怕是再出生的人口,如果不進行教育提升能力,也就不能從事高端新興産業,那相當于內卷,也就沒有了紅利。
3、 再一點,就算新加坡的房價很低,但他們的人口出生率很高嗎?我印象中這裏是全球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國家,和另一個房價控制的最好的國家,德國,並列第一。那也就是說,房價低,家家有房,並不能刺激人口出生,反倒有可能減少。
這可以看看咱們的東北,房價都不高,甚至鶴崗還有幾萬一套的房子,但出生率也墊底兒。所以這和房價無關,城市化率越高的地區,出生人口越低,這是全世界文明國家的通病,無解。哪怕是美國,都說人口出生率高,但實際上高的是墨西哥裔,白人的出生率越來越低,連黑人的都在降低,全美國出生率就靠老墨們撐著呢。
所以中國或北京學習新加坡的模式有可能,但指望著借此來提升人口出生率不現實,沒准兒更低。
4、 其實中國的房産制度主要學習的就是新加坡和香港。土地制度學香港,福利房制度就是參照的新加坡,比如經適房什麽的。還有就是公積金制度,香港的梁振英推薦給的朱總理,然後才從新加坡引進的,全世界只有咱們這兩個國家采用。
當然,咱們都學習的不徹底,所以兩種制度都磕磕絆絆的,到現在還在爭議和探索之中。我前幾天還參加了個研討會呢,其中就有個公積金存廢的議題。結果吵的跟蛤蟆坑似的,亂了套了也沒個結論。
5、 在我看來,就因爲新加坡畢竟是個小國,制度再好也只適用于小範圍。700多平方公裏,500多萬人,頂多也就相當于北京朝陽+豐台的規模,甚至也就是個朝陽區。這種小地方只要是有錢,那什麽都好辦。迪拜和各産油國就沒聽說什麽房價和養老等問題吧,人家有錢人又少,什麽制度都相對好執行。
而中國太大了,太複雜了,任何一個小國家的制度,到了咱們這兒就是便利店和大超市的區別,再有成功經驗也沒法全盤照抄。典型的教訓就是蘇聯解體,因爲盲目引進了“休克療法”。這種模式在玻利維亞是成功的,但那只是個南美小國而已,放在蘇聯這龐然大物身上就不合適了,休克之後就把老大哥直接給搞死了。
所以甭太拿各個小國的經驗來套用中國,咱們可以借鑒,但只能是探索自己的道路。咱們是東方巨龍,其他小國也就是各種長蟲,就算是青蛇白蛇也不過是千年老妖,頂多是聊齋講故事而已。
6、再一點,投資性的問題。
我是20多年前第一次去新加坡,同樣被人家的組屋制度震撼了。當時就有80%以上的人口住在組屋裏,沒人發愁買房,一個個都幸福極了。但20年過去了,現在還是80%,無房戶們還在排隊。這說明什麽呢?說明這世界的新陳代謝永遠在繼續,哪怕是認爲飽和了,而實際上永遠在進行。
而且,在2000年前後的時候,新加坡的組屋中位數大概是20多萬新加坡元。到今天我剛才查了查,大概漲到了60萬新元左右。那也就是說,新加坡的房價在20年裏漲了3倍左右。
當然,這跟中國、北京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了,北京漲了快20倍了。但這沒覺得別扭嗎?咱們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所以房價暴漲。而新加坡是穩步發展,在20多年前就已經到了80%的人住組屋,怎麽房價也漲了這麽多呢?平均每年10%(單利)的漲幅,不低了。
那這說明什麽呢?說明雖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房産擁有量已經達到了飽和,但仍然有人在不斷的買房交易,房價也仍然上漲。那這說明新加坡人是爲了單獨的居住呢,還是也有保值投資的想法?
7、 我完全不懂新加坡的制度,只知道審核很嚴格,普通居民到了年限也只能買二手的,單身都很難申請,永久居民才能申請新房(更便宜,買到就是賺到,純粹的福利),家庭人口越多才能買的越大等等。
出租也有限制,到了5年才能出租一半,還必須共同居住。然後房産稅也有,是按照“年值”估算然後抵扣的,具體的怎麽算我都忘了。那會兒中國還沒提房産稅呢,我也一直沒注意。這些年去的少了,懶得琢磨。
簡單說吧,在這麽嚴格的制度之下,依然不斷的有人買房,房價也應該是跑贏了通脹,這是爲什麽呢?是東亞文化圈的共識造成的嗎?是新加坡華裔的文化模因造成的嗎?我不知道,只是陳述這麽個現象而已。
8、總之吧,在我看來新加坡是個很好的例子。房産制度都制定的這麽完美了,房價仍然在不斷上漲。看新聞是說疫情之後又創了個新高,近十年來,他們核心區CBD的組屋房價翻了番,整體的平均漲幅也在30%以上,也不算低,綜合收益率肯定超過通脹了。
而且這還是組屋,而新加的公寓一直是更貴的(這相當于咱們的商品房,相對于組屋的保障性住房)。我有個同學在那裏,因爲條件不夠不能買組屋,所以買了兩套公寓。按他的說法是雖然沒有北京漲幅大,但也不弱于二三線城市,搞不懂爲什麽。
所以你這等等也行,等到北京和新加坡同步了,肯定能少漲點兒。這看自己的判斷,我沒有明確建議。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