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零”到“共存” 這條路該怎麽走?
新加坡醫學專科學院最新一期學術刊物“Annals”刊文“與冠病共存:探索前路”,闡述與分析從全球大流行到地方性流行病的可能過渡辦法。
該文作者包括新加坡衛生部傳染病管理司司長李堅明副教授、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副院長古阿烈副教授、傳染病系主任許勵揚副教授等。
該文的中心思想是,許多國家至今的防疫策略著重于嚴厲的限制措施,但是,從長遠看,這類措施不太可能具有持續性、
該文于是討論通過疫苗接種和其他措施,讓社會逐步從“全球大流行病”的階段過渡到“地方性流行病”的階段,包括提高疫苗接種率,逐步取消非醫學幹預手段,盡可能恢複正常生産生活。
《新加坡眼》翻譯該文主要內容(注:以下非全文翻譯),以飨讀者:
非醫學幹預手段的重要性
在全球大流行病爆發不久時,尚未出現有效的疫苗或治療手段,非醫學幹預手段十分重要,包括邊境控制、病例追蹤和檢測、密接者隔離、戴口罩、保持人際距離、減少社交活動等。
自2020年底以來,疫苗面世,或能爲全球大流行的結束提供個可靠的手段。
如何結束全球大流行
不同國家和地區做出了不同的嘗試。
有些國家盡管不使用“群體免疫法”的名義,實際上最初使用的是自然集體免疫,如瑞典。這個辦法造成大面積感染,對醫療系統形成擠兌,進而形成大面積重症和死亡,年長者病死率高達15%,甚至在孩童當中也出現死亡病例,而且大約30%康複者在康複之後的四周至12周期間出現“長期冠病”的後遺症症狀。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新西蘭、澳洲則采用“清零”策略,通過廣泛的非醫學幹預手段,包括封鎖邊境、封城、關閉學校、實施嚴格的人際距離措施等等。
但是,這些手段很難長久持續,有很高的資源要求,會産生巨大經濟和社會成本,並不是許多國家能承受得起的,尤其是那些無法形成經濟內循環的國家。長期執行非醫學幹預手段也會對精神健康、公平教育等造成負面影響。
由于病毒傳播力極強,即便接種了疫苗也可以發生逃逸,即便康複了也可能再度感染,而且全球各地協調不一,因此,要在全球範圍內將之根除,不太實際。
象新加坡這樣的國家,高度依賴外貿和國與國之間的人員流動,輸入風險極大,無法采用“清零”策略。反之,更爲可能的策略是提高民衆的免疫力,減低自然感染的風險和危害,把生産生活恢複到原狀,或盡可能接近原狀。
通過疫苗接種提高免疫力
要跨入“地方性流行病”階段,除了在醫學上控制病毒傳播,也要在社會學上做出努力。地方性流行病如骨痛溢血熱、流行性感冒會不時爆發,會導致重症甚至死亡,但是不會對醫療資源形成擠兌,也不會影響社會和經濟活動。
以色列的經驗是一個參考。以色列超過80%人口接種了輝瑞/複必泰疫苗,加上具有自然免疫力的康複人群,在6月1日取消了大部分非醫學幹預手段。之後,由于德爾塔株在未接種人群中傳播,出現確診病例的急劇上升,不得不恢複一部分非醫學幹預手段,如戴口罩。目前,是否會出現同比例的重症和死亡,仍在觀察中。
美國的流行性感冒病死率也是一個參考。美國每年感染流感的有4500萬人,造成81萬人住院和6.1萬人死亡。在全球範圍內,每年死于流感的估計爲29萬至65萬人。然而,人們已習慣與流感並存。
在疫苗面世之前,冠病病死率明顯比流感高,是美國2017年流感病死率的40倍。疫苗面世之後,冠病病死率可以有效下降很多。
從上表可見,以色列完成疫苗接種的65歲以上人口當中,冠病病死率和重症率與美國、英國、新加坡的流感病死率和重症率差不多。
輝瑞/複必泰疫苗和莫德納疫苗是至今效力最高的疫苗,對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高于90%。
但是,輝瑞/複必泰對抗德爾塔株,防感染的保護力降至79%。盡管如此,疫苗對防重症仍十分有效。例如,強生報告防重症效力高于80%,科興向世衛組織報告防重症效力爲100%。真實世界中輝瑞/莫德納對德爾塔的重症保護力高于90%。
疫苗接種率多高才能形成免疫力?
假定傳染值(R0)爲2.8至3.8,冠病群體免疫本來估算在65%至75%之間。但是,德爾塔株可能對疫苗效力形成高達40%削弱,因此,爲了形成德爾塔株疫情下的群體免疫,疫苗接種率必須達到78%至83%。但是,疫苗並不是百分百有效,突破感染經常出現,因此,在德爾塔株疫情下,目前的疫苗實際上無法達致群體免疫作用。
而且,疫苗目前尚未對12歲以下兒童開放使用,因此,有可能形成孩童感染群。
一些患有基礎病的人群和年長者也易受感染。因此,易感染群的接種率應該比普通社會人群還高,才能對他們形成足夠保護。
非醫學幹預手段什麽時候可以放寬?
非醫學幹預手段仍十分重要,只有在達到很高的疫苗接種率才可適度放寬。
如果疫苗接種率未達標就放寬非醫學幹預手段,很可能形成確診病症暴增、重症和死亡。
在疫苗接種率達標之後,可以逐步放寬非醫學幹預手段。
首先,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種人員已形成一定的免疫力和重症保護力,可能比非醫學幹預手段所提供的免疫力和重症保護力還高,因此,可以對這類人員逐步放寬。
這也會對未接種人員形成一種鼓勵。
非醫學幹預手段的放寬宜緩不宜急。一些國家決定一步到位放寬所有措施,比如英國,因此出現了確診病例急劇上升,但年長者重病率仍維持在低位,這個現象需要繼續觀察和研究。各個社會需要結合自身的真實世界情況考慮解封的速度。
過渡階段的限制措施
從“全球大流行階段”過渡到“地方性流行階段”,非醫學幹預手段分三個大方面:邊境控制措施、個體限制措施、社會限制措施。
在過渡階段,仍須執行一定的邊境控制措施,避免出現大量的境外輸入病例。
個體追蹤、個體檢測、隔離隔離及其他個體限制措施仍爲重要,但是,群體限制措施可以逐漸放寬。
在過渡時期,對已接種人員可以降低檢測需要;到了地方性流行病階段,只有高風險人群才檢測,其他人出症狀才檢測。
地方性流行病階段的限制措施
完全過渡到“地方性流行階段”之後,一些非醫學幹預手段仍須保留,例如戴口罩。
疫苗的保護力是過渡到“地方性流行病”的主要依據。然而,目前尚未確定疫苗保護力能維持多長時間,也不確定是否需要加強針。
如果出現更強逃逸能力的變種病毒,或如果疫苗保護力隨時間下降,加強針必不可免。
面對德爾塔株,目前的臨床證據仍顯示疫苗有足夠的重症保護力,盡管免疫保護力下降。
出現高能免疫逃逸的變種怎麽辦?
在進入“地方性流行病”階段之後,如果出現高能的免疫逃逸的變種病毒,就只好再度回歸“全球大流行”階段的各種措施,包括非醫學幹預手段的大範圍使用。
目前的證據顯示,冠病防疫轉爲地方性流行病措施是可行的,屆時,大部分限制措施可以解封,回到疫情狀態。冠病仍會在社會上流行,但不應對醫療和衛生形成太大壓力。疫苗接種仍爲重要,才能爲社會提供足夠屏障,減少爆發可能,減低對健康和社會經濟的重大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