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這般突如其來的危機,確實給財務規劃帶來許多不確定性。有人頓時失去工作,有人在市場不佳時投資失利,原本的財務計劃因而被打亂。在危機之際理財該注意些什麽?怎麽確保計劃趕得上變化?本期《理財錦囊》講解如何在危機中理財,讓你安然度過未知的挑戰。
保誠保險新加坡(Prudential Singapore)最新的《爲100歲做好准備》調查報告顯示,自疫情暴發以來,接近一半(47%)國人的財務狀況惡化,另有43%表示收入前景更加糟糕。超過一半(54%)更是認爲,如果突然重病或失去工作,他們可能無法應付財務需要。
慶幸的是,人們意識到在疫情之際檢討財務策略的重要性,更多人積極管理和分散資産組合,一些年長者也填補公積金退休戶頭。這項調查在今年5月至6月間進行,共有1218名25歲至74歲的國人參與。
針對如何在危機之際理財,接受《聯合早報》訪問的專家認爲,最好的規劃是在危機來臨前就做好准備,但即便有所預備,遇到危機時還是得檢討,以確保計劃是實際的。
分析師建議 應養成檢討財務計劃習慣
華僑銀行投資策略執行董事華素梅農(Vasu Menon)指出,遇到危機時,人們應該檢討自身的財務計劃,重新評估能否達到目標或期望。
華素梅農說:“如果你因爲疫情失去工作,並在幾個月後才找到新工作,而薪水更低,那可能要削減非必需開銷,確保不會入不敷出。你也可能要檢討長遠人生目標,如改變子女的教育選擇,讓他們上本地學府,而不是原先讓他們到海外念書的計劃。”
人們在檢討開支時,看得越仔細越好,最好是把它們歸類爲主要開銷類別如家庭必需品、餐飲、購物和娛樂等。這樣一來,可找出哪些類別的開銷最大,了解從何下手削減開支。許多銀行的數碼應用都設置了幫客戶進行分類的功能,讓他們一目了然知道花費所在。
如果手頭非常緊,千萬不要使用信用卡或無抵押貸款,因爲日後可能會負債連連。
華素梅農強調,無論是身處好光景或危機,都應該養成檢討財務的習慣。即使不受疫情影響,也應該審視財務健康和制定良好計劃。
星展銀行財務理財規劃部門主管陳勉孜指出,房貸占每月開銷很大部分,而這是最不該違約的貸款,因爲後果嚴重。人們可以趁房貸利率下跌時重新進行評估,尤其是房貸鎖定期(lock-in period)已結束,可分析再融資或轉換貸款配套的成本效益。
保誠保險新加坡首席客戶官吳騰傑說,危機是盤點資金和調整財務規劃策略的好時機。在這方面,人們可以采取全面策略,把儲蓄、保障和增長財富列爲同等重要。
首先,你要確保擁有至少三到六個月的應急基金;第二,也必須確保人壽和健康保險計劃完善,以應付疾病或意外發生時的財務負擔;第三,進行投資來增長財富。
減少花費增加應急基金 遇到危機才能靈活處理
吳騰傑說:“人們在規劃財務時最常犯的錯誤是看得過于狹隘。例如,有些人太專注于積累財富,只購買儲蓄保險或進行投資。他們缺少保障財富的元素,若發生突發事件,將面對重大財務風險。”
危機時確保現金流充足非常關鍵。Providend財務規劃師曾志堅說,即便手上有應急基金,面對不穩定的經濟環境時,第一步還是應該縮緊腰帶,減少不必要的花費。這有助于積累額外的短期現金儲備,讓人在克服困境上有更多靈活度和選項。
另一個考量因素是財務計劃有沒有足夠緩沖。曾志堅指出,如果過于樂觀,所制定的財務計劃很可能在危機之際完全無效。有鑒于此,人們應該增加緩沖,如准備更多應急基金,確保足以應對糟糕的情況。
危機也是重新檢討資産分配策略的好時機。
曾志堅說:“金融市場起伏不定,這讓人感到不自在是正常的。不過,如果投資組合的價值波動太大,讓你感到非常難受,這可能意味投資策略不符合你的風險承受度。”
人們必須清楚投資的目標。如果投資是爲了達到20年後才會實現的目標,面對市場短期波動時,投資者可能無須急著退場。
夾心層如何規劃財務
“夾心層”須肩負多方面的責任,除了兼顧工作,也要養育子女和贍養父母。如果沒有好好規劃財務,將帶來經濟負擔。
保誠保險新加坡的調查發現,35歲至54歲的國人受疫情沖擊最大。他們主要屬于“夾心層”,上有父母,下有子女。
吳騰傑指出,這一代人除了爲子女規劃,也要爲自己著想。如果有額外預算,就該用來規劃退休。一個好習慣是把10%收入作爲退休儲蓄。在照顧父母方面,則要確保老年人有足夠的健康保險。
善用政府退休計劃 規劃財務降低負擔
曾志堅建議,這一代人可充分利用政府的退休計劃,例如公積金和或退休輔助計劃(SRS),來降低稅務負擔和爲退休積累資産。
根據另一項星展銀行的研究報告,中年國人掏出最多收入來支付房貸,以致較沒有能力去做其他投資。
陳勉孜說:“這些國人過度投入房地産,結果剩下很少資金,用作投資提供更高回報和流動性的資産。讓資産多元化和考慮其他資産如證券、債券、房地産投資信托、挂牌基金、另類投資工具和公積金儲蓄,以得到最大風險回報,較爲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