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新加坡的合作更像是兩位老友之間的合作,基于深度的了解和溝通後,展開長期、全面、深入的合作。”在中新廣州知識城(下稱“知識城”)創業的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項目首席、滴驗科技創始人張翼直言,自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作爲參與方,新加坡吉豐青年聯系網副主席、吉豐俱樂部管委會副主席莊日慧也深有同感,“我們要讓青年有更多這樣的平台,相互了解和參與中新合作與發展。”
以“把握‘雙循環’新格局,探索中新合作新契機”爲主題的2021第八屆中新知識論壇于10月20日在廣州舉辦,張翼、莊日慧等四位中新兩地青年代表參與沙龍分享,他們來自科技、文化、産業和社區等領域。
在2021第八屆中新知識論壇主題沙龍環節,中新兩國智庫專家、合作項目負責人、企業代表等在互動交流。
當天,中新兩國官方代表、智庫專家、合作項目負責人和青年建設者圍繞主題建言獻策。知識城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裁陳長新說,“希望通過知識城合作項目,吸引更多新加坡政府和企業的優質資源,也爲中國企業借道,通過新加坡走向‘一帶一路’,走向全世界。”
疫情之下,雙邊合作逆勢前行
2021年是中新兩國建交31周年,親密互動從未間斷。新加坡駐廣州總領事羅德傑(Loh Tuck Keat)在致辭中指出,雙方政府之間工作關系緊密,民間商貿往來充實,人文交流多元。他特別提到,“在大灣區注冊的新加坡企業數量也平穩增長。”
新加坡駐廣州總領事羅德傑(Loh Tuck Keat)致辭。
隨著中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即便全球都受到疫情沖擊,中國經濟增長勢頭也十分良好,進出口金額仍在上漲。
通商中國總裁陳佩玲給出一組數據:中國今年1-5月的外貿總額上漲38%,1-4月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也增長14%。中新之間更是如此,“去年新加坡在華投資仍然保持新增外資來源國第一,中國在新投資方面,新增外資來源國對新加坡而言是第二,有上升迹象。”羅德傑感慨,“面對疫情,我們雙邊合作也逆勢前行,彰顯了中新關系的活力和韌性。”
在陳佩玲看來,中國強調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以及共享性的經濟發展,放寬在華投資限制、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從“內循環”角度而言也是利好,加之中國十分看重“外循環”,“如果新加坡企業甚至各個組織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優勢和需求,結合自身強項,相信未來發展是非常好的。”
中國新加坡商會會長王子元從1997年起就開始從事環保領域的業務和投資。他提到,面對可持續發展,新加坡與中國有著類似挑戰,在過去60年裏,新加坡通過專業技術與人員支持,將水資源管理的研發經驗分享給中國。
在“雙碳”目標下,王子元觀察到,中國的水資源管理面臨著兩大嚴峻挑戰:提高水資源質量和解決水資源供給不平衡。“我因此看到了未來中國和新加坡的合作趨勢,我們可以幫助更多的新加坡企業更好地加入中國市場,帶來他們的技術、經驗和專業人員,和中國攜手發展。”
搭建平台創造更多中新合作契機
新加坡是中國“外循環”的緊密合作夥伴,而在“內循環”中的諸多中新戰略合作項目,成了雙方重要的連接平台。“在政府層面,我們努力搭建各類平台和機制,推動及促進兩地互動交流的政策創新。”羅德傑表示。
早在20多年前,中新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生態城合資公司)總裁張永昌就來華工作,曾在蘇州工業園任職了兩年。當天論壇上,他提出,蘇州工業園創造了招商引資的優良營商環境,天津生態城創造了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雙方政府的軟件交流、市場經濟機制運用非常重要。”
從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到重慶互聯互通項目、中新廣州知識城,中新合作與時俱進,平台價值愈發彰顯。有一代人恰是伴隨著中新合作成長起來,又通過平台推動雙方新的合作。張翼就是生動的案例:中新兩國教育部之間的合作,讓他有機會在南洋理工大學就讀本科,博士畢業後回到母校工作。此後依靠中新合作關系,順利與兩國科學家展開合作,又依托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這一專業細分合作平台進行項目轉化。“無論人才還是項目,中新兩國的合作都對人才發展有很大支持。”
與張翼經曆相似的莊日慧從新加坡到中國留學,令她印象尤爲深刻的是以線上支付爲代表的數字化發展,“在新加坡,大家都不習慣用網上支付,因爲線下運營模式很成熟。但我在中國的時候其實很高興,因爲每天可以在家裏等快遞,根本不需要出門。”她十分期待,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更多的新加坡青年有這樣的經曆,有機會留學或者一起創業,“當你有共同經曆時,才會更深地了解市場,讓中新合作有更多新的契機。”
“我希望中新未來的合作將會更全面,平台更加多樣化”,張永昌說,既有國家之間的項目平台,也有省、市雙邊商務理事會平台,還有其他政府部門、企業之間和學術界的平台。
平台搭建日益完善,也讓服務于中小企業多年的新加坡人民協會青年運動理事會委員、碧山青年聯系網主席鄧恩屏看到更多希望,“這可以讓他們有更多機會發現新大陸,認識新平台,找到幫助他們提升公司執行力的出色人才。”
越來越多新加坡合作項目開花結果
自2010年奠基以來,知識城風雨兼程十一載,上升爲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複,截至目前,市場主體累計超2.4萬戶,注冊資本近5000億元。
走進知識城,越來越多的新加坡合作項目開花結果。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總部大樓建成;新加坡國立大學在中國最大的綜合型旗艦項目廣州創新研究院合作達成;中新智慧園一期開園;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校群在境外合辦的第一所學校——廣州新僑學校已于9月開學。
“知識城就是兩國政企共同推動建設發展合作平台的典範。在過去10年不斷深化合作內容,在城市規劃、科研創新、人才培訓、教育交流等領域展開全方位交流與合作,成果明顯。”羅德傑評價稱。
在中新雙方共同推動下,中新二期合作首期項目正式啓動。2平方公裏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全面啓動建設,已引入新加坡能源總部基地等12個中新合作項目,集聚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創新研究院、新加坡國際管理學院項目等高端科創平台。
中新國際科技合作示範區效果圖。
就在論壇當天上午,廣東—新加坡合作理事會第十二次會議在廣州和新加坡以視頻形式舉行。會上,廣東與新加坡共簽約16個合作項目,其中8個落戶知識城。中新廣州知識城管委會與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也正式簽訂《2022-2024年三年人才培訓實施合作項目戰略合作協議》。
據了解,該人才培養項目是由上述簽約雙方于2012年共同發起並合作實施的軟件項目,已經過3期合作,每期爲3年。本次續簽,雙方將在知識城及黃埔區繼續引進新加坡在各領域的先進發展經驗,充分利用新加坡現有教育機構資源,爲整個黃埔區提供高端人才資源,傳遞先進管理理念,分享成功經驗。
黃埔區委副書記陳智勇表示,下一步,中新雙方將共同推動知識城進入新一輪的快速發展,繼續“在政策支持和創新驅動上下功夫”,持續推動知識城與新加坡在科技創新、産業發展、知識産權、金融服務、人才培養、城市治理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並與港澳和深圳、珠海等城市聯手打造大灣區創新帶,更加重視“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建設,加快形成國際一流的高水平開放形態。
“我們希望把知識城打造成爲新加坡企業進入中國的首選地和新加坡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最重要支點,成爲粵港澳大灣區內循環和中國-東盟外循環的連接點。”陳智勇說。
知識城就是兩國政企共同推動建設發展合作平台的典範。在過去10年不斷深化合作內容,在城市規劃、科研創新、人才培訓、教育交流等領域展開全方位交流與合作,成果明顯。——新加坡駐廣州總領事羅德傑
我們希望把知識城打造成爲新加坡企業進入中國的首選地和新加坡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最重要支點,成爲粵港澳大灣區內循環和中國-東盟外循環的連接點。——黃埔區委副書記陳智勇
采寫:南都記者 莫郅骅 通訊員 徐潔芹 葉茜 李建均
攝影:南都記者 何玉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