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弱勢青少年來自複雜的家庭背景,不是單單有了經濟援助,就能解決他們所有的難題。
有時,這些年輕人在面對困惑時,更需要的是一個“引路人”,聆聽他們的心聲,爲他們指引方向,激勵他們奮發向上。
一出生就被親生母親送給人領養,林愛卿年幼時人生道路並不順遂,但經過數年打拼,如今有了穩定的家庭和事業。
她始終相信,她青少年時期不至于走歪路,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有兒童福利官不時給予關心和提點,讓她相信自己無論遇到什麽困難,始終有人照應著她。過去幾年,她也成爲數名年輕人的人生導師。
林愛卿(50歲)是一名財務規劃師,也是基層領袖。她在基層組織服務了16年,如今是豐嘉北民衆俱樂部婦女執行委員會(Women’s Executive Committee,簡稱WEC)的審計師。
她要以自己的故事鼓勵弱勢家庭的孩子,于是參與了一項名爲“我們的未來”(WIN-WEC-LadiesFirst“We are the Future”)的導師計劃,協助引導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工藝教育學院女生。
林愛卿說,自己是在18歲時通過法律援助局的幫助,才聯系上親生母親。原來,她是生母生下的第八個孩子,那時她的生父已過世,母親無能力撫養,唯有把她交給養父養母。然而,養父母後來離異,最後是養母的母親和兄弟一家人,將她和養父母所生的弟弟撫養成人。
當年的社會發展部(現爲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屬下的兒童福利官每年一兩次會登門拜訪,了解林愛卿的生活情況,確保她在領養家庭獲妥善照顧。福利官一直跟進她的情況直到她18歲。
“兒童福利官那時會把我帶到一邊,叮囑我碰到什麽問題,務必要告訴他們。這讓我覺得踏實,他們雖然不是時刻在我的身邊,但我知道若有解決不了的難題,我不是孤立無援,始終有人會幫我。”
林愛卿說,領養家庭不僅善待她,對她的管教也頗嚴厲,加上兒童福利部對她的監督,讓她深感自己受惠于社會福利制度,這是促使她投入基層服務的一大原因。
助工教院女生培養自信 鍛煉成爲未來社區領袖
也是癌症幸存者的林愛卿,46歲曾被診斷患上乳癌,經手術和化療後已康複。她希望通過導師計劃分享自己在工作、基層服務,以及克服人生困境的經驗。
“我們的未來”導師計劃是人民協會屬下婦女聯系網絡理事會(Women’s Integration Network Council,簡稱WIN),與各區婦女執行委員會于2017年聯合推出。女性社會群體LadiesFirst隔年也參與合作。
爲期一年的計劃,旨在協助工教院女生培養自信心、創業精神,同時鍛煉她們成爲未來的社區領袖。
參與計劃的女生有機會參加婦女執行委員會會議,她們也必須到基層組織實習,以及學習舉辦社區活動。至今約30名婦女執行委員會成員引導了50名工教院女生。
義安理工學院影視、音響與錄影課程二年級生葉文儀(20歲)是首屆受惠學生。由于與林愛卿住靠近,葉文儀于是成了對方的“徒弟”。
葉文儀的父親是校車司機,母親是洗衣廠員工,她有一對比她大九歲和16歲的兄姐。由于中學時曾接受社區理事會的經濟援助,她決定參與計劃也是爲回饋社會,同時擴大人脈和接觸面。
除了跟隨林愛卿做家訪聯系居民,葉文儀也學習策劃、籌備和執行各項民衆俱樂部的活動,從中建立了自信心。她也在咨詢林愛卿後,對升學和職業規劃有更清楚的概念。
“我之前在工教院修讀數碼影像和視頻制作,家人不大了解我在讀什麽,我一度也對未來感到茫然。在她(林愛卿)的鼓勵下,我決定追求興趣,選擇了目前的理工學院課程,希望日後在媒體行業發展。我也立志要在畢業後先工作幾年,再報讀大學。”
盡管導師計劃已結束,她仍繼續當基層義工至今,先後跟著林愛卿在玉寶宛民衆俱樂部和豐嘉北民衆俱樂部服務。“覺得林愛卿很平易近人,總是盡心盡力爲居民服務。我視她爲榜樣,決定跟著她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