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在印尼背景的先鋒醫療産業信托(FIRST REIT)新加坡上市後不到一年,新加坡本土背景、更富盛名的百彙生命産業信托(PLifeREIT)在新加坡上市了。
PLife REIT的發起人和依托是新加坡乃至東南亞都知名的百彙控股。PLife REIT上市之時,百彙控股本身已是一個跨國醫療集團。雖然PLife REIT上市之初底層醫療物業都位于新加坡,但百彙控股的跨國醫療布局,無疑給PLifeREIT帶來巨大的想像空間。
而講述PLifeREIT故事過程中,更精彩、更值得期待的,則超出了PLife REIT和百彙本身,是圍繞和依托百彙而誕生的一個橫跨亞歐的醫療帝國——IHH Healthcare。以PLife REIT入題,借機全面了解IHH的跨國醫療産業圖景和發展曆程,應是本文更重要意義所在。
一、螳螂捕蟬:百彙地産轉型醫療並跨國擴張
百彙醫療是新加坡、東南亞乃至更廣大地區的知名醫療品牌。但很有趣,特別是讓國內地産轉型醫療的朋友有興趣的是:百彙控股最早是一家地産公司,最終成功轉型醫療!
百彙控股是1975年即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地産公司。在將旗下房産租給一些私人診所的過程中,百彙控股的經營者對醫療行業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1987年,百彙控股以4600萬新元收購了鷹閣醫院。這是百彙控股真正進入醫療産業的標志性事件,鷹閣醫院也由此成爲百彙旗下知名醫院品牌。
新加坡鷹閣醫院
收購鷹閣醫院後,百彙控股發揮其地産商的投資和運營能力、以及産業想像力,將原來的中等醫院鷹閣改造成爲一個現代醫院。除了表面裝修改善之外,還擴大了醫院的服務範圍,包括醫院管理和咨詢服務,以此走上了高端私人醫療保健服務提供商的路。
繼表面的硬件改造和增加服務範圍,百彙控股後續之所以成爲“百彙醫療”,更是因爲其在制度上進行了産業嫁接、調適和創新,把地産商的商業基因與醫療産業既重資産更重人才的産業特點有機結合起來。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私人診所+酒店式管理”是百彙醫療集團的成功基因。私人診所成功地平衡了醫院與醫生之間的利益分配,酒店式管理及投資能力有效保證了集團醫院擴張的可複制性、提高高端醫療患者的服務體驗,並從根本上闡明了大投資商作爲産業平台底座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鷹閣醫院和百彙由此取得成功。當時全新加坡擁有3000多名醫生,而百彙醫療則吸引和擁有1500多名醫學專家,且基本上所有在百彙執業醫生都曾經在公立醫院有10年以上的從業經驗,有英美進修經驗,甚至許多醫生在加入百彙之前已經是該行業亞洲最優秀醫生了。鷹閣醫院和百彙聲名鵲起。《李文正自傳》中提到鷹閣醫院在東南亞富有盛名,成爲印尼富裕階層海外就醫首選,力寶集團切入醫療領域最早也是基于此引入鷹閣醫院進行合作。除了李文正和他的力寶集團,下文也可以看到百彙以“鷹閣/Gleneagles”品牌在新加坡以外的其他擴張。
鷹閣醫院之後,百彙控股繼續擴張,特別是1995年,百彙在新加坡相繼收購了伊麗莎白醫院、東海岸醫院以及基礎醫療診所連鎖集團ShentonMedical Group,一舉成爲東南亞最大私人醫療機構。
上爲伊麗莎白醫院;下爲東海岸醫院
新加坡是個島國,本身是東南亞的國際貿易、航運與金融中心,百彙在新加坡有了醫療産業根基之後,很自然將産業發展視野投向東南亞及更遼闊的國際空間。
新加坡脫胎于馬來西亞,與馬來西亞有著天然的親近關系,馬來西亞自然成爲百彙的産業拓展首選方向。其實,早在1989年,百彙即進入馬來西亞槟城(Penang),70%收購控股了當地診所,並將其重新命名爲“鷹閣醫療中心(槟城)”。
而對百彙而言最重要的戰略舉動,是2005年9月14日,百彙控股以8280萬美元收購了馬來西亞上市公司班台集團31%股權,成爲馬來西亞領先的私人醫療保健服務提供商的第一大股東。班台集團當時旗下有7家醫院,百彙由此在馬來西亞資本市場與醫療市場産生重要影響力。但這只是一個産業大整合的開始和序曲。
吉隆坡班台醫院
2006-2007年,百彙與班台進行了一系列重要的重組整合:2006年,百彙以其所持班台集團31%股權作爲出資,以40:60比例與馬來西亞國資國庫公司(Khazanah)設立合資公司;2007年,百彙國庫合資公司全面要約收購班台集團,班台集團退市;同在2007年,應該是2006年百彙國庫合資與2007年班台私有化的統一安排,百彙簽署醫院管理協議(HMA),統一管理班台旗下7家醫院。
整個交易,看起來是在百彙並沒有做重大投資的情況下,私有化並管理控制了班台集團。馬來西亞國庫公司爲何要與百彙之間進行如此大、且利益和資源上向百彙傾斜的重組動作?國庫不會做虧本的買賣,班台集團重組背後,其實有更大的交易在籌劃,待本文第三部分“黃雀在後”我們再繼續介紹。
馬來西亞之外,百彙把目光也投向其他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和印度。截至2007年,百彙的這些跨國動作有:2002年,百彙進入文萊,在當地合作開辦“鷹閣”心髒病中心;2003年,印度阿波羅鷹閣醫院開業,而在2007年,百彙又簽約擬在孟買新建一家醫院,計劃2012年開業;2005年,百彙以設立合資公司方式進入中國,並于2007年簽約收購連鎖診所World Link Group,並在上海開業運營鷹閣醫療手術中心。
上海鷹閣醫療手術中心
醫療服務相對而言是重資産投資,需要較長的投資回收期。百彙雖然是上市公司,雖然有地産商背景,但如此大手筆的跨國擴張,既有並購、也有新建,百彙應該會有自身的資金壓力。百彙該如何解決自己的資金困境?
二、PLife REIT:2007年IPO
2007年是百彙醫療産業發展的重要一年。這一年百彙不僅在産業角度上與班台和國庫進行資産重組、並在中國和印度擴張,而資本市場上,百彙則作爲發起人在新加坡推出了百彙生命産業信托(PLife REIT)。
PLife REIT是適合百彙作爲上市公司、地産商及連鎖醫院集團的創新金融産品。重要意義在于,REITs産品可以幫助百彙把沉重的醫療物業投資盤活,是百彙解決自己資金需求的一個重要手段。
2007年8月,距先鋒醫療産業信托(FIRST REIT)新加坡上市不到一年,百彙控股作爲發起人的百彙生命産業信托(PLife REIT)在新加坡主板上市。與FIRST REIT所依托的力寶集團和西羅亞醫院屬于醫療産業新兵不同,百彙醫療和鷹閣醫院在新加坡及東南亞已赫赫有名,具備廣闊的區域知名度和影響力,PLife REIT上市得到了資本市場追捧。與FIRST REIT折價發行形成對比,PLife REIT溢價發行,發行價爲每基金單位1.28新元。PLife REIT IPO時市值約8億新元,募得現金合計約4.7億新元(包括公開募集和基石投資),所募現金支付給百彙控股後,對百彙控股建設擴張醫院起到支持作用。
亞洲領先私人醫院集團(2006)
PLife REIT上市之初就如此受追捧,既有百彙本身的醫療聲譽支持(根據上表,百彙控股在亞洲私立醫院中,從營收角度鶴立雞群,再加上班台,領先更多),更重要在于其以百彙在新加坡的三家知名醫院物業作爲底層資産。作爲PLife REIT地産資産的三家醫院就是上文已提到的:新加坡鷹閣醫院、伊麗莎白醫院和東海岸醫院。從下表可知,這三家醫院物業上市時合計物業面積近12萬平、核准床位1039張,而伊麗莎白醫院物業價值占比最高。
針對上述物業,百彙方面與PLife REIT簽有15年長租約(可到期再續15年),並按如下兩個算式中高者確認每年租金:
(1) 3000萬新元基本年租+按醫院每年收入的3.8%計可變租金;
(2) 【1+(CPI+1.0%)】*上一年已付總租金。
PLife REIT預測其2008年可得租金收入4590萬新元、NPI爲4329.4萬新元,扣除管理費、托管費等相關費用,PLife REIT 2008年最終可分配的淨利潤爲3633萬新元。從PLife REIT角度,其上市時市值爲8.08億新元,租金/市值比率爲5.68%;而從上述公式和租金預測可推得三家醫院2008年預測年營收爲4.18億新元,從醫院和百彙角度,租金付出/醫院年營收比率爲10.98%。
雖然百彙通過PLife REIT發行能回收4.7億新元,但其醫療産業擴張姿態繼續,資金情況持續承壓。僅2008年,百彙在新加坡以拿地新建模式興建Mount Elizabeth NovenaHospital,就需要大量投資。百彙通過醫療REITs方式融通資金,應該還是不能滿足自身的長期資金需要。百彙還有哪些重要融資和發展手段?
Mount Elizabeth Novena Hospital
三、黃雀在後:橫跨亞歐的IHH醫療帝國
REITs産品雖然能幫醫療集團從沉重的物業投資中盤活現金,但這種金融産品對物業要求比較高,一般需要相對成熟的醫療物業納入資産包。這也是爲什麽百彙2007年發起PLife REIT時,雖擁有15家醫院,卻只拿出3家醫院物業作爲REITs底層資産。這三家醫院數量上只占百彙全部醫院數量20%。顯然,REITs産品發行募資僅能補足百彙快速發展計劃的部分需要。
百彙如何根本解決自己做長醫療的大資本局?通過資本市場募資,是想當然的基本手段。百彙1975年上市,至2007年,上市已有30多年。因爲醫療産業長時間的持續投入,百彙需要從資本市場持續融資,其股權早已高度分散化。至2007年,百彙大股東已非傳統的産業投資方或創始人,而是中國投資界較爲熟悉的美國私募基金TPG(持有百彙約23.9%股權)。
百彙股東故事的另一邊,則是上文談到的馬來西亞國庫公司。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2006-2007年,在班台案例上,馬來西亞國庫公司之所以幾乎一邊倒地支持百彙,其當時應該對百彙已有觊觎。2008年4月,國庫公司動手,以5億8100萬元買入18.3%百彙股權,成爲百彙第二大股東,之後不斷增持百彙股權至約23%,已接近TPG第一大股東地位。
TPG作爲私募基金,其入主百彙的初心應該不是要長期持有和經營,而是恰當時候獲利退出。在國庫公司突然入股,後續不斷增持且已威脅到TPG大股東地位時,TPG最佳的防範策略是:引入第三方競價,以合適價格售出所持百彙股權,全身而退。
應該是基于這些考慮,TPG于2010年引入了印度醫療上市公司富通醫療/Fortis Healthcare,並由此引發百彙競購戰。
2010年3月,富通醫療以9.59億新元,向TPG買下其所持在百彙控股23.9%股權,之後增持到約25%,成爲百彙的最大股東。國庫公司經過權衡,不甘做百彙小股東,于當年5月強勢反擊,發起部分要約收購,擬以11.8億新元收購百彙27.7%股權。若此部分要約收購得以實現和完成,國庫公司將持有百彙超過50%股權,大股東地位屆時無可撼動。
應該是自身財力上無法與馬來西亞國庫公司(有報道說國庫公司管理資金規模達萬億美元)相抗衡,做小股東又不符合富通醫療作爲産業投資方的戰略意圖,富通醫療最終選擇了退出,將所持百彙24.9%股權全部轉讓給國庫公司,投資數月獲利1億多新元,也不算敗走。而國庫公司再接再厲,以旗下醫療産業平台IHH對百彙其他股東發出全面要約,將百彙控股私有化並退市。(百彙和IHH與富通醫療的故事還不完,我們將在本文第四部分“印度局中局”中進一步講到。)
此時,IHH以國庫子公司和百彙及班台控股公司面目,正式亮相!百彙在新加坡及亞洲醫療領域多年征戰之後,瞻前不顧後,擺脫不了資本層面的阿喀琉斯之踵,倉促退市,成爲馬來西亞國資公司的下屬醫療平台。
在國庫收購百彙之初,還有後續保持百彙上市地位或將百彙先退市、再上市的說法和討論,但IHH的出現,表明了國庫公司對下屬醫療平台有了全新的考慮:百彙雖然是醫療業務版圖中重要一環,甚至是最重要一環,但只是一個醫療子品牌;對此時銳意進取、有意四方征戰的國庫公司而言,更需要一個集團層面淡化醫療品牌的控股公司,這樣旗下各醫療品牌可有表面相對平等和均衡的地位,更利于跨國並購擴張。
應該是在上述戰略指引下,IHH2010年在馬來西亞收購國際醫療大學(IMU),IHH業務版圖中有了教育板塊。而2012年,IHH更是收購並退市土耳其領先的醫療上市集團Acibadem,由此擁有了Acibadem旗下15家醫院,並有了進軍歐洲和北非的橋頭堡。
在這樣的業務布局下,IHH于2012年啓動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上市的IPO進程。本次IPO,IHH擬募資20億美元,爲當年全球募資前列IPO;上市後IHH市值70多億美元,成爲當時僅次于美國HCA的全球第二大醫療服務集團。IHH IPO時,合計擁有醫院30家、床位4900張、2011年營收10.43億美元。比較有趣的是,IHH所募資金中,90%將用來還債!進一步看招股書中財務報表,2011年底,IHH流動比率爲1.7,到2012年3月底,流動比率進一步降到1.4!由此可以理解IHH爲何將募資所得幾乎全部用來還債,IHH龐大醫療資産的背後,是沉重的債務負擔。
I HH 2012年IPO時組織架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IHH第一大股東是Pulau Memutik,這是國庫控股全資子公司;更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大股東——MBK Healthcare,這是日本財團三井物産旗下的健康産業投資平台。
IHH上市後繼續淩厲擴張,本文第四部分“印度局中局”會講一下IHH在印度的發展經曆,這裏簡要講一下IHH在中國和CEEMENA地區的發展:
(1) 中國:在成爲IHH子平台之前,百彙很重視中國業務發展。IHH繼承衣缽,也把中國作爲重點發展方向。IHH在中國有代表性的項目有:2012年,百彙在上海成爲上海國際醫學中心(SIMC)的管理方,並在香港開業一醫療中心;2016年,百彙引入泰康投資10億元人民幣,成爲其旗下百彙中國業務平台重要股東;2019年,建面5萬平、位于成都的大陸首家“鷹閣”醫院開業;
(2) CEEMENA:CEEMENA是中東、中東歐和北非地區的合稱,望文生義,可以理解這是IHH依托土耳其Acibadem的業務拓展方向。2016年,Acibadem宣布以9.9億歐元收購保加利亞最大私人醫療服務機構Tokuda集團和City Clinic集團各100%股權,Acibadem由此控股保加利亞最大私人醫療服務集團;除此外,Acibadem還在荷蘭和馬其頓各擁有1家醫院。
上市後繼續不斷擴張,特別自收購Acibadem後,IHH成爲橫跨歐亞的醫療帝國,但這些都需要資本支撐。IHH的大股東雖爲可比新加坡淡馬錫的馬來西亞國庫控股,但也會對如此長期而龐大的投資感到吃力;另外,很重要的是,馬來西亞國庫控股因馬來政局變幻也發生內部調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上市6年後,2018年11月,IHH面臨股東層面的重大變化:馬來西亞國庫控股讓出第一大股東地位,原先的二股東日本三井上位,成爲IHH持股32.9%的第一大股東,國庫控股持股26%成爲IHH第二大股東。
IHH變更後的前四大股東
馬來西亞國資放棄控股,如同在中國央企放棄核心産業平台的控股權,這在中國應該是難以割舍的事情。在馬來西亞內部,其實也有人頗有微詞,包括國庫控股前任董事長,其對國庫公司讓出控股地位公開表態、頗爲痛惜。
IHH作爲立足亞洲的世界第二大醫療上市集團,其成長過程中讓人眼花缭亂的資本運作和股東變更過程,其實同樣在敘說:作爲社會性事業、投資期漫長的醫療産業,做大做強不易,更不要說建設一個跨國乃至跨洲的世界級醫療集團。國內近幾年,大的醫療産業集團,城頭風雲變幻,放在更大的視野下,是可以理解的産業發展曲折曆程。
四、印度局中局:富通醫療與RHT
本節的主角是上文提到的印度上市公司富通醫療/Fortis Healthcare。
富通醫療雖然在2010年百彙競購戰中敗下陣來,但富通醫療非常重視新加坡資本市場,一直希望在新加坡打通資本通道。
2012年10月,IHH IPO同年,富通醫療剝離部分醫療物業組建RELIGARE HEALTH TRUST(RHT)在新加坡發行上市,這是新加坡資本市場繼FIRST REIT、PLife REIT後第三支醫療REITs産品。富通醫療裝在RHT中的底層資産包括:11處已開業診所、4處在建診所(預計2014年開業)以及2處醫院。這些資産整體估值約7.48億新元,擬以每基金單位0.9新元的價格募資5.11億新元。
需要注意的是,與PLife REIT溢價發行相反,與FIRST REIT折價發行類似,RHT的底層資産位于印度,這些資産的收益能力難與百彙新加坡醫院相比,RHT也選擇了折價發行。而從下圖可以看到,RHT 2013-2014預計年化分紅收益率是9%左右,這遠高于新加坡一般REITs産品的分紅收益率!對這一數字的理解,與富通醫療所宣揚的“STABLE INCOME WITH STRONG POTENTIAL FOR GROWTH”的表面意義不同,是RHT産品和底層資産缺乏吸引力而不得已的折價發行,是富通醫療本身資信情況不夠好而需要在資本市場以較高資産收益率融資。
RHT的發行上市,雖短期有資金回收緩解富通醫療的資金渴求,但另一方面,較高的租金率/分紅收益率也成爲富通醫療的常年財務負擔。富通醫療的財務狀況沒有因此次發行而根本緩解。從基本業務運營角度看,根據富通醫療2015-2016、2016-2017、2017-2018(財年結束日爲3月31日)三年年報,富通醫療連續三個財年主營業務均虧損!
摘自富通醫療2017-2018年報
而導致富通醫療2018年陷入麻煩的更直接誘因,則是富通醫療大股東辛格兄弟傳上市公司體外有巨額負債、上市公司體內有不幹淨操作,從而遭到印度政府的調查(不知與國內有些上市公司大股東抵押借款並支持上市公司發展類似),到後來甚至發展到公司資信降級、德勤審計師一度拒絕爲公司出具審計報告。在這樣的財務困境下,富通醫療不得已需要引入強勢戰略股東,以從股東層面和源頭層面根本緩解財務挑戰,這帶來了2018年引起印度乃至亞洲市場關注的競購!
富通醫療競購戰浮出水面和爆發,應該始自2018年2月。此時,富通醫療整體已處于財務危險狀態,創始人兄弟辭職,而辛格兄弟所持有的富通醫療高達34%的股權被債權銀行處置,創始人兄弟只剩下不到1%!在這種情況下,富通醫療需要引入新的大股東和戰略投資者解決這一劫難;而富通醫療作爲印度第二大私立連鎖醫療集團的地位,也確實吸引了幾家實力投資機構,其中包括:
(1) TPG支持的印度第五大私立醫療集團Manipal Hospitals,其期望與富通醫療合並從而一躍成爲印度最大私立醫療集團。在這裏,我們又看到了TPG的身影;
(2) 中國的複星集團。複星之前曾于2016年在印度投資藥廠,並成爲中國當年醫藥領域著名跨境並購案,對印度市場比較熟悉、有投資經驗。但複星給富通醫療的報價比較保守,有出資上限:3.5億美元!
到2018年4月,IHH決定入局、參與競購。IHH是實力買家,並有報道提及:其實,IHH于2017年已與富通醫療大股東辛格兄弟秘密接洽過、對富通醫療做過盡調、並曾給出過有條件收購要約(conditional offer)。此次卷土重來,IHH應該是經過反複權衡、有備而來,從而給出了一個讓富通醫療董事會和股東都比較認可的收購方案:
IHH對富通醫療的收購可分兩步:
(1) 第一步,IHH以約5.83億美元戰略增資入股富通醫療,從而持有富通醫療31.1%股權。這一步,可以保證IHH一步到位成爲富通醫療大股東,同時可爲富通醫療注入所需要的資金;
(2) 第二步,在IHH已成爲富通醫療持股31.1%大股東的基礎上,IHH將向富通醫療其他小股東發起強制要約收購,收購上限爲富通醫療26%股權,爲有意退出的小股東提供退出通道。收購完成,視要約成功與否,IHH將持有富通醫療31.1%-57.1%股權。
以上兩步彙總,IHH爲取得富通醫療57.1%的控制權,需要直接投入的資金將多達11億美元,更不要說IHH取得控股地位後會向富通醫療注入的其他資源及股東支持。這樣的投入,由此使該筆交易成爲印度醫療行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外資並購案!
IHH之前在印度已有醫療投資,若能競購富通醫療成功,富通醫療與IHH之前印度醫療資産合並,規模上將接近印度第一大私人醫療集團Apollo。而對IHH整體戰略而言,印度醫療市場將成爲其繼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土耳其之後的第四個本土市場(home market)。
富通醫療董事會最終在2018年7月選擇了IHH作爲競標成功者。IHH和富通醫療推進交易,于2018年11月完成第一階段交易:IHH成爲富通醫療持股31.1%的大股東,並成功入主富通醫療董事會,在七人董事會中占四席。
但到2018年12月,正在IHH准備推進第二階段價值約4.68億美金的富通醫療26%股權公開收購時,印度最高院下達命令,讓此26%股權公開要約收購暫緩,理由是:富通醫療原大股東辛格兄弟與日本藥商Daiichi Sankyo有糾紛,涉及原大股東持有的公司股權。
印度最高院這一禁令有點奇怪,IHH及其下屬公司並不是富通醫療原大股東與Daiichi Sankyo的訴訟當事人,而IHH已持有的富通醫療31.1%股權系公司增發而來,IHH擬要約收購的26%股權系面對公開市場所有股東,並不涉及,至少表面上都不涉及,富通醫療原大股東所持股權。但法院禁令一下,IHH收購行動只能暫緩,並持續至今還沒解封!!!
但進一步細想,綜合辛格兄弟通過隱秘渠道洗錢的指控,印度最高院叫停IHH收購案,也許有深層次的洞察和考慮,也許富通醫療前股東有在公開資本局中的隱秘安排,如:辛格兄弟通過第三方抛售所持富通醫療股權從而逃廢對日本合作方的債務,通過對RHT和富通醫療的隱秘持股,再通過RHT基金持有人或富通醫療股東層面,回收或吸走IHH的有關資金投入。有點匪夷所思,但並非空穴來風。
自2018年12月,至今一年半多時間,IHH本來用于收購富通醫療26%股權的資金被凍結在第三方監管賬戶,進退不得、也沒有利息,而IHH此收購資金有些其實是借款而來,至少有正反利息損失;而交易上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富通醫療本身的資信和經營情況,也影響IHH本身會計師畢馬威對IHH財務報表幹淨的認定。2019和2020,連續兩年,畢馬威爲IHH出具了“保留意見/Qualified”審計報告。
雖然IHH進一步公開收購增持受阻,但與IHH入主相關的一項交易——富通醫療回購RHT所持醫療資産,卻順利推進。IHH注入富通醫療的5億多美金,很大部分用于對RHT所持資産的回購,並于2019年1月完成此回購。富通醫療從此不必再向RHT支付巨額費用,而RHT在變賣資産後則變身爲“現金信托”。新交所曾經的第三支醫療REITs,就此變性、淪爲空殼。
RHT的投資人拿錢走人,輕輕松松地走遠;而IHH則入局已深,唯有堅守。大型收購表面的光鮮背後,是對收購方自身實力和消化能力的考驗。IHH目前表面看整體還算健康,但其2018年底的更換大股東,馬來西亞國庫控股退居第二大股東、日本三井升級第一大股東,不知是否和富通醫療收購案如此膠著有一定關系?!
李文正在自傳中提及曾與印度富豪在新加坡華聯收購項目上合資合作,但過程並不愉快。面對IHH的富通醫療困局,複星是否暗自慶幸當時只試試手、幸好沒有全力拿下?!而面對近日中印領土糾紛而引發印度政府對中國在印企業、産業或業務的打壓,應該也讓人對後續進入印度市場三思而後行吧。
五、PLife REIT近況
與RHT形同消失不同,PLife REIT依托百彙及IHH,近年得到了發展。從底層資産來看,PLife REIT所持物業已從剛上市時的三處物業,變成有53處物業;而地理分布上,則從新加坡走了出來,除新加坡3處物業外,還有日本49處物業和馬來西亞1處物業。
但從另外角度,PLife REIT其實發展不夠快。截止目前,PLife REIT最早上市的新加坡三處物業依然是PLife REIT最重要資産,從物業價值角度占總資産包58.5%。這說明PLife REIT整體物業資産價值,從上市時起,十三年過去,增加不到一倍!而目前(2020年7月29日)PLife REIT市值約20.93億新元,是其2007年剛上市時2.5倍左右;扣除通貨膨脹等因素,也差不多是1倍左右增長。
如下PLife REIT每基金單位價格走勢圖,可更清晰看到,PLife REIT每基金單位價格過去三年勉強跑贏大盤和基准,與FIRST REIT基金單位價格一路上揚、遠超對比基准形成鮮明對比。PLife REIT上市後,先是百彙與班台及國庫重組,後有IHH 2012年上市後四處擴張,一直到2018年IHH自身大股東變更,發起人大動作不斷,可以理解PLife REIT發起人這幾年一直處于一個比較大的震蕩格局中。與FIRST REIT依托的家族企業力寶集團比,力寶集團這十幾年格局相對穩定,其旗下西羅亞醫院集團也聚焦和專注于在印尼本土發展,一張藍圖繪到底,作爲基礎産業附庸的地産金融創新産品,發展也相對更加積極和穩健。
本文起意主題是PLife REIT,但過程中發現PLife REIT本身比較平淡,而其母體百彙和IHH的發展曆程,則充滿故事、非常精彩!IHH成爲現在的橫跨亞歐的醫療帝國,是地産商在新加坡整合醫療資源的基礎上,進而整合新加坡國際國內各種資源,包括國資公司、著名私募等資金資源,各地醫療上市公司等優秀醫療資源,最終不斷蛻變而成現在的業態!IHH成長和發展過程,也許和當年的蒙古帝國可有一比。這一過程可以留給我們探究的內容很多。但正如富通醫療集團收購現在並未最終完成一樣,IHH本身也依然在發展過程中。對遠在中國的同業而言,也許更需要的態度不是著急蓋棺定論,而是了解、觀察和思考。
IHH曾經夢想成爲世界第一醫療集團。目前看起來,IHH已是世界第二和亞歐第一,似乎離夢想很近。但有點類似中美差距,IHH與世界第一的HCA,依然有較大差距。相比HCA而言,IHH還很年輕。當然,IHH應該說已在歐亞草原紮下深根,北美是醫療産業沃土,IHH也許是在等待一個合適時機把觸角伸到北美,從而完成其全球醫療布局!當然,做大不一定做強,巅峰之後是衰落;對IHH更重要的事情,不是去虛榮地做大,而是踏實地把現在的地耕好。
但無論如何,從新加坡一個小地産商出發,百彙和IHH的發展曆程展示了國際視野、雄心和格局可帶來的無限可能性!如果一定要從IHH目前的發展中摘一條最重要的發展經驗,也許可以總結爲:醫療無國界!IHH面對遼闊的國際醫療産業保持開放心態,故能成其大!
中國同業,能學而至嗎?!
IHH下屬醫療機構全球分布圖
(文章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