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三達膜科技(廈門)有限公司董事長藍偉光(資料圖)。 王益涵供圖
中新網廈門12月22日電 (葉秋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投資,新時期的華僑華人應該將先進的理念和思想傳播到國內來。”近日,透過視頻連線采訪,新加坡中國科技交流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新加坡廈門大學校友會會長、三達膜科技(廈門)有限公司董事長藍偉光提及新時代如何續寫華商精神如是表示。
作爲全國著名的僑鄉,廈門籍海外鄉親及港澳台同胞衆多。時值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中新網記者走進廈門,感受特區開放開發的時代脈動,傾聽在廈投資的華僑華人的心聲。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年來,廣大海外華僑華人是外來投資的先行者和主力軍。1996年至今,236名參與特區建設的港澳台僑外人士獲授予“廈門市榮譽市民”稱號,新加坡華商藍偉光就是其中一位。
1981年,一紙攜帶著鹹濕海水味的錄取通知書輾轉抵達福建武平的小山村。藍偉光以廈門大學爲起點,懷揣化學系給予的啓蒙,機緣巧合之下奔赴新加坡國立大學深造。
1996年,他重回廈門大學,說服廈門大學領導成立廈門大學膜技術應用與推廣中心,並在廈門國家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區創辦了第一家留學生企業——三達膜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回到廈門的那一年,現在廈門公司的所在地還是一片空地。”透過視頻連線采訪,遠在新加坡的藍偉光感慨著廈門這幾十年間發生的變化,“交通四通八達,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城市也變得非常漂亮”。
三達膜以提供膜技術顧問服務爲著眼點,率先將國外先進的膜設備引入國內,並開發出與之配套的膜應用工藝,從而推動了膜技術在中國的大規模工業化應用。
據其透露,經過20余年的摸索,三達膜獲得了100多項專利,所創新創造的已公開發表的科技論文與非公開的專有技術數量更多。
作爲一名大學教授和企業負責人,藍偉光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他建議廈門大學成立跨學科的廈門大學水科技與政策研究中心。廈門大學于2013年正式批准成立水科技與政策研究中心,依托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致力于打造水政策智庫、培養水科技人才,爲解決中國水問題開辟新路徑。
立足新發展階段,華僑華人如何續寫華商精神,進一步推動廈門經濟社會發展?藍偉光認爲,早年,老一輩的華僑華人遠赴海外“討生活”,發家致富後回歸故土,爲家鄉建設添加助力;如今,新一輩的華僑華人多爲赴海外留學、深造的留學生,他們心系家鄉,可引進此類型人才,發揮智慧助力廈門經濟發展。
在藍偉光看來,一代一代華僑華人叠代,新時期的華僑華人應該將先進的理念和思想傳播到國內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改變以往單純投資的狀態。(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