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管插值手術的前幾天,林慧萍打電話給吉蒂薩,感謝醫生團隊爲女兒所付出的努力。“對我來說,如果治療成功了,大家都會慶祝,但如果失敗了,我的女兒也能引領新的醫學突破。”
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放射治療科高級顧問吉蒂薩(Sommat Kiattisa)臨床助理教授說,比起體外放射治療,組織間插植近距離放射治療更具侵入性,在敏感部位如眼睛周圍插入導管若有稍微的偏差,都可能損壞眼部的組織。因此,醫生團隊密切合作並討論執行這項治療的方式,也在柚子上反複練習,模擬插值過程。
竹腳婦幼醫院血液病科與腫瘤科資深顧問醫生林青薇副教授說,治療的成功是多個部門合作的成果。插管一周都不能拆除,護士爲了不讓翁梓軒感到害怕,把病房內的鏡子都蓋起來,從病房到治療室的路程中,護士每看到一面鏡子時便會告訴翁梓軒,讓她把眼睛閉上。
本地醫生團隊過去兩年爲首兩名患癌孩童進行組織間插植近距離放射治療,在翁梓軒之前曾在2020年爲一名患有前列腺癌症的11個月大男童進行治療。醫生事前植入10個管道進入腫瘤內,成功在不影響他生育功能的情況下把癌細胞殺死。
在進行放射治療時,翁梓軒得獨自待在治療室內,母親便在另一間診室用麥克風跟女兒講故事。林慧萍說:“我覺得小孩的複原力挺強的,到了第四、第五天,我都不用講故事了……最後幾天她還能跟醫生開玩笑了。”
組織間插植近距離放射治療並不是新療法,但一般只用在前列腺癌或婦科癌如乳癌或宮頸癌的成年患者,目前只有權威醫療機構爲兒童進行這個療程。
初次看到女兒右眼周圍插入六個導管的模樣,已做好心理准備的林慧萍還是無法控制淚水。
最後,林慧萍與丈夫選擇讓女兒接受新療法,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看到了醫生團隊對治療方案不遺余力。
翁梓軒一周七天、每天做兩次放射治療,再配合化療,在六個月的治療後便康複,視力沒有受到影響,還能參加今年的小六會考。
蓋住病房鏡子怕嚇著患者
這種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相當罕見,竹腳醫院每年治療的約100起兒童癌症病例當中,只有兩三起。對翁梓軒而言,若要做體外放射治療,可能會牽連敏感的眼睛組織並影響視力,甚至會增加患癌風險。
11歲的翁梓軒前年發現右眼邊長了類似青春痘般的小疹,原本不疼也不影響視力。沒想到,小疹幾個星期內開始腫大,到竹腳婦幼醫院求醫後,才得知右眼眶內竟然有幾乎半個眼球大小的肉瘤。
醫生團隊因此嘗試新治療方式,爲翁梓軒進行組織間插植近距離放射治療(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直接把導管插入腫瘤內,集中破壞腫瘤。
母親林慧萍(42歲,家庭主婦)說:“老實說我們起初並不想嘗試新療法。我們最關心的是:安全嗎?醫生是否有把握?因爲她是第一個病人,我們不想讓她做白老鼠,一場試驗失敗了可以重來,但是我的女兒只有一次機會,我也只有那麽一個女兒。”她也擔心,要是選擇常規的體外放射治療,團隊雖然熟悉,但將來女兒萬一患上另一種癌症怎麽辦。“如果在新療法過程中發生了意外,我也會怪自己爲什麽沒有選擇更安全的療法,那種糾結是無止境的。”
吉蒂薩被林慧萍的誠意和信任打動,她說:“一般病人通常是在手術成功後才感謝醫生,但林慧萍在手術之前就感謝我們的付出。這給予我們很多信心和安慰,讓我們能夠全力以赴。”
這也是東南亞首個對兒童眼睛進行的組織間插植近距離放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