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送餐平台進一步縱向擴大業務,在近年擴大至雜貨配送,包括Grab、戶戶送,以及foodpanda。(梁麒麟攝)
作者:韓寶鎮
一場冠病疫情,帶動東南亞在線送餐市場熱火朝天,國際與區域送餐平台積極擴大規模,本土小型送餐平台也各以不同策略維持自身優勢。
本期《悉看大勢》探討東南亞送餐市場的現狀和未來、雲廚房的崛起,以及餐飲業者如何看待送餐平台的高傭金。
過去幾年,東南亞的送餐市場快速發展,不僅國際與區域線上送餐平台紛紛進駐,也孕育了許多持續壯大的本地送餐平台。
城市化步伐加速、互聯網和手機的滲透率高,支付基建逐漸完善、飲食文化發達
,以及消費者習慣改變,都是推動送餐市場蓬勃發展的原因。
去年暴發的冠病疫情,以及隨之而來的病毒阻斷措施和居家辦公等防疫措施,更進一步促使送餐市場出現了飛躍性的增長。
根據墨騰創投(Momentum Works)的報告,線上送餐平台的總交易額去年同比增長183%,高于2019年的91%,市場規模達到119億美元(160億新元)。三個最大的市場,依次是印度尼西亞、泰國,以及新加坡。
該公司研究部總監姚紫雯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公司目前正在對今年的數據進行調研,就目前收集到的數據顯示,今年整體市場的增長應是介于30%至40%。
她表示,由于4月開始,各國疫情反複,因此有些數據可能較不穩定。
值得注意到是,今年以來新加坡的總交易金額,達到了印尼這個人口大國的超過六成。我國人口只有印尼的2%。姚紫雯說:“這是因爲新加坡在疫情期間曾禁止堂食等措施,而且每份訂單的客單價高的緣故。”
盡管線上送餐服務在歐美早已于1994年就隨著麥當勞和肯德基等連鎖快餐店啓用線上外賣服務而誕生,但在東南亞的主要發展卻是隨著過去10年經濟快速增長、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外資對東南亞科技、媒體和電信領域投資意願提高而開始。
送餐市場群雄四起多足鼎立
2012年,總部設于德國的foodpanda入駐新加坡,是首家在東南亞啓動送餐服務的外資企業。
目前,東南亞送餐平台已形成多足鼎立的局面。總部設在新加坡的GrabFood、總部設于英國倫敦的戶戶送(Deliveroo),以及foodpanda等,在亞洲包括東南亞各城市都有業務。
GrabFood進駐的東南亞市場有新加坡、印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緬甸。
Grab發言人受訪時說,在我國,該送餐平台在過去18個月的疫情高峰期采取了一些措施,幫助餐飲商家夥伴加入平台,並增加收入機會。其中,公司引入“餐飲搭配”功能,讓消費者僅須支付一個送餐費,就能結合不同商家的餐飲訂單。
GrabFood與市場研究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合作進行的調查顯示,去年GrabFood占區域線上送餐市場份額的一半,比另一個逼近自己的對手多了1.5倍。
墨騰創投的報告顯示,在去年的東南亞送餐市場,Grab的成交金額爲59億美元,排在它之後的是foodpanda和Gojek,分別爲25.2億美元和20億美元。
不少送餐平台也進一步縱向擴大業務,在近年擴大至雜貨配送,包括Grab、foodpanda,以及戶戶送。
foodpanda發言人受訪時說:“東南亞地理位置特殊,我們一直在展現較大增長潛力的亞洲市場積極拓展。”
在泰國,foodpanda是唯一覆蓋77個省份的外送平台。自2019年以來,該平台已在四個市場包括柬埔寨、老撾和緬甸,推展送餐或雜貨配送服務。
戶戶送發言人受訪時表示,公司繼續以極快的速度增長,“我們相信這個領域的機會巨大,因此我們將繼續大力投資于增長計劃”。
今年較早時候,Grab也在本地推出網上超市,並陳列超過1萬種必需品和雜貨。
小型送餐平台打造自身優勢
在疫情下熱火朝天的線上送餐也吸引電商平台加入。冬海集團(Sea Ltd)旗下的電商平台蝦皮(Shopee)今年3月在印尼雅加達推出送餐服務ShopeeFood,隨後在其他城市也開展相關業務。
剛剛在上個月,蝦皮也把在越南收購的送餐平台Now重新打造爲ShopeeFood品牌。
不過,蝦皮似乎未打算大力發展送餐服務,或計劃在本地推出。據冬海集團管理層今年5月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集團只把送餐視爲蝦皮的一個産品類別,“更像是對我們其他電子商務産品的一種輔助。”
國際與區域送餐平台積極擴大規模,從本土發展起來的另一些規模較小的平台也通過鎖定客戶對象,來維持競爭優勢。
例如,WhyQ主打小販送餐、BUNGKUS專攻清真食品,Oddle則主打爲餐館送餐起家。
Oddle執行總監林澤延受訪時說,本地送餐市場競爭激烈,除了原本的衆多送餐平台,如今亞洲航空(AirAsia)也進入本地市場。
他表示,公司利用自家科技爲餐館設立網店,也在線上線下提供支援,包括免費提供訂桌系統和QR點餐系統。
冠病暴發以來,Oddle已把超過500個本地商家引入公司平台。公司也在馬來西亞、香港,以及台灣積極增長業務。
後疫情時代送餐市場料趨緩而非萎縮
盡管在後疫情時代堂食恢複常態,或許會對送餐市場産生影響,但隨著消費習慣改變,市場的增長預料會趨于平緩,應當不會萎縮。
歐睿國際預料,東南亞線上送餐從2020年至2025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可達24.4%,總交易額在2025年估計達281億美元。
Grab發言人表示,截至去年底,東南亞線上送餐滲透率仍然很低,只有11%,而美國和中國的滲透率爲21%。這表明,東南亞線上送餐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冠病疫情加快了東南亞采納送餐服務的速度,而對送餐服務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將促進該領域持續增長。”
foodpanda發言人說:“我們預料食品和雜貨配送將繼續是後冠病世界的主流,並已成爲客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冠病暴露了必須解決的市場缺口和客戶需求。我們預計,首次嘗試送餐和雜貨配送的新的客戶群,包括以前對科技不太熟悉的年長客戶,將有所增加。”
戶戶送發言人則表示,疫情還遠未結束,因此要設想Deliveroo和送餐服務平台或整個餐飲業會在疫情之後有何變化,現在還太早。盡管消費者會樂于與親朋戚友回到喜歡的餐館用餐,但總是會有需要送餐的時候。
新躍社科大學市場學副教授關沖受訪時說,在後冠病時代,員工逐漸回返辦公室,白領階層的餐點外賣市場有待進一步開發。
盡管本地送餐市場較成熟,但消費者的堂食偏好較強烈,預料仍會是用餐的主流。
新加坡管理大學教授尚塔努—巴塔卡裏亞(Shantanu Bhattarcharya)受訪時指出,東南亞送餐市場已變得“擁擠”,大型送餐平台將主導市場。盡管該市場會增長,但步伐將放緩,許多小型業者將被收購或與大型業者合作。
他指出,Grab和Gojek比小公司具有規模和互補性優勢,但許多小公司的創新方案和特定優勢,將使它們在整合階段生存下來。
送餐業增長帶動雲廚房崛起
市場對送餐需求上揚,帶動雲廚房的崛起。
雲廚房提供餐飲業者測試新的餐飲品牌和概念的機會,並能節省設立廚房和租用店面的高昂成本。(檔案照片)
雲廚房有許多別名,包括暗廚房、幽靈餐館、虛擬廚房,以及超級廚房。我國目前已有多家雲廚房運營商,包括戶戶送、foodpanda、Grab和Smart City Kitchens(簡稱SCK)。
Grab最早于2019年在印尼推出GrabKitchen,之後拓展至我國、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以及越南。截至去年底,它在本區域已有62個雲廚房。
戶戶送在全球有31個雲廚房地點,包括本地的兩個。
foodpanda則在七個市場設有雲廚房,東南亞市場包括新加坡、泰國,以及菲律賓。
分析:雲廚房有助養成高頻率消費習慣
SCK于2019年中旬在本地創立時有兩個雲廚房,如今已增至六個。SCK總經理阿琳·阿加紮裏安(Arin Aghazarian)受訪時指出,送餐和雲廚房之間存在良性循環的關系。
送餐的增長帶動雲廚房崛起,而雲廚房則協助餐館的設立與擴大它們的送餐業務,進而促進送餐領域的增長。
新躍社科大學市場學副教授關沖指出,在線送餐市場達到一定規模後,催生了雲廚房。
“雲廚房的商業模式也給餐飲創業者測試新的餐飲品牌和概念提供了機會,讓餐飲商家專心做産品,無須擔心昂貴的店面、裝修、人工等成本,進一步加強送餐平台的發展。”
她認爲,消費者花一次費用就品嘗到同一個雲廚房多個商家的食品,選擇更多,有助養成高頻率的消費習慣。
餐飲業者:平台傭金高但能增加顧客群
送餐平台傭金高,餐飲業者吃不消?
餐會供應公司Rasel Catering Singapore創意總監羅佩蓉受訪時說,公司采用foodpanda和GrabFood的送餐服務,支付的傭金約30%,這確實侵蝕了公司的盈利率。
冠病暴發以來,送餐平台的業務占公司總業務約四成。上個月,由于防疫措施放寬,餐會供應業務回彈,送餐業務占比減少至25%。“由于冠病疫情持續,我們必須趕快改變營運模式,否則生存將成問題。”
公司先後推出兩個網上品牌,並采用以上兩個送餐平台的服務,因此包括詢問和送餐在內的整個交易過程都由它們負責。
她說:“盡管送餐平台傭金高,但好處是能接觸到廣大客戶群。所以,我不把它看成是傭金,而是行銷與廣告費。”
該公司擁有自己的送餐團隊,也采用國際和本地送餐業者的服務。本地送餐業者只負責配送迷你自助餐與高檔飯盒等食品的工作,交易仍由公司打理。
業者:與平台合作價格並非唯一考量
日式餐飲集團RE&S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傅家利受訪時則表示,公司沒有送餐隊伍,因此把第三方送餐視爲輔助公司業務的重要部分,並認爲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
公司采用本土和國際送餐業者的服務。“每個合作夥伴都有自己的優勢,價格不是我們決定是否合作的唯一因素。”
例如,對于批量購買或較高檔概念的餐點,公司就會使用專屬或禮賓(concierge)送貨服務。
他表示,他預期公司今年約20%的營收將來自送餐。該數據已從阻斷措施前的不到5%,顯著增長至去年的10%,並進一步上揚到目前的水平。
展望未來,傅家利表示,公司目前正在重新規劃廚房,讓公司在堂食恢複後,仍能維持同樣的送餐營業額。
羅佩蓉預料,目前對送餐有利的情況還會維持六個月左右,一旦居家辦公人數減少,整個運營模式還會改變,但應不會有突然走下坡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