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華南
“一個高材生,爲什麽要來我們這種鄉下地方啊!”這是葉舟舟來到鄉鎮後被問到的最多的問題。在這之前,她身上的標簽是學校健美操隊、啦啦隊隊長,更習慣于在訓練室揮灑汗水,衣著光鮮地站在聚光燈下享受衆人投來的豔羨的目光,和隊友們牽手登上各個賽事的最高領獎台。而現在,她的朋友們經常打趣說她“跑偏了”,但是她卻愈來愈喜歡身上這股土味兒。
葉舟舟,95後,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現就職于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牛角壩鎮政府,共青團十八大代表、團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2017年冷水灘區精准扶貧工作“先進個人”。
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黎托鄉,那是葉舟舟長大的地方。從黎托鄉中心小學到黎托中學,再到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她實現了很多人眼中的“鯉魚躍龍門”,從農村跳去大城市的夢想。她說,“那會兒,鄉鎮學校偏,但是老師們當中也不乏那個時代的大學生,因爲他們知道,只有能人過來,才能把能人送出去。他們身體力行地教會我執著堅守和奉獻,受用終生。我從沒有忘記自己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大學期間,葉舟舟多次跟隨老師赴青海、吉林、河北等地參與實踐活動,拿著問卷入戶,又或者和村民們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她對調研的執著開始于“千人百村”活動,團隊被安排在湖南省湘潭市楊嘉橋鎮。
第一天和隊友羅千然的入戶調研中,被采訪的阿姨在訪談過程中說到動情處就哭了起來。當時隊友就感歎,葉舟舟的身上仿佛有一種魔力,讓人很容易感覺到親近,願意敞開心扉,說出心裏話。她當時就想:也許是因爲曾經在農村生活過,所以對于群衆的難處更能感同身受,他們也更加信任我,願意跟我交心。
既然如此,那麽她就更有責任去解決他們的問題。所以,葉舟舟下定決心,大學期間要去很多的地方,聽聽大家的想法。在青海調研,冬蟲夏草協會會長希望她們能真的研究出對于規範西甯市冬蟲夏草市場的學術成果,她想,是不是以後回到地方,站在他們身邊,解決他們實際問題的概率會大一些。
曾經,作爲中國人民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的一員,葉舟舟有機會加入到“中國圓計劃——圓滿假期”的隊伍中,一行14人前往邵陽市大祥區面鋪鄉蘇家民族小學。“抵達的時候,湖南的氣溫很低,我的手腳都木木的。這裏談不上簡陋,有能遮風避雨的校舍,但是坐在裏面的孩子都在打著哆嗦;有用石頭木板堆砌的乒乓球台,但是孩子們還是有幾分不能施展開來的無奈;有黑板,但是粉筆在黑板上發出的咯吱咯吱的響聲讓人緊張……”葉舟舟感慨,“我們或許改變不了什麽,但是我們還要再努力,留守本可以是甜味的,我很高興此行的名字是‘圓滿使者’,我希望我們一點一滴的‘小動作’能讓孩子們的生活‘圓滿’起來。”
大學畢業後,葉舟舟順利收到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錄取通知。她的導師生吉萍說起自己的故事,當年在留校和出國的岔路口,導師選擇了前者,因爲中國在世紀更叠之時,少了她的貢獻,她一定遺憾終生。葉舟舟想,當前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戰役正是關鍵期,還有那麽多老百姓反映的實際問題我都沒有去了解過,書本的理論是不會變的,但是這個發展浪潮裏沒有我的參與,我一定會抱憾終生。
就這樣,她放棄了錄取,回到了湖南。
主動融入“兩不當”
2017年7月,來到鄉鎮的葉舟舟面對的不單單是從“學校”進入“社會”的身份轉變,還有從“城市”到“農村”的環境考驗。“年輕人就是來鍍金的,不是來做事的。”剛到鄉鎮,她的耳邊就充斥著這樣的質疑。她深知,做事事,先行人事,主動求教,才能真正扭轉同事和老百姓對自己的看法。她的方法概括起來就是“兩不當”,一不把自己當新人,二不把自己當外人。
從安排值班的第一天起,她就不曾缺席一次夜間巡邏。她說,坐在巡邏車裏聊天,播放著平安創建的宣傳語,在各個村溜達,我就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名基層老幹部了。
在鎮黨委、政府“輪崗鍛煉,全面培養”的培養方案下,一年裏,她曆經紀委、綜治辦等,最終做起扶貧組組長。她說:“外來妹不會說本地話,大學生不會處理群衆矛盾等等是我們不能回避的問題,但是不能因爲不會做就不做,學幾句永州話,嘗試寫點材料,你初期工作的十分滑稽在同事眼裏就是十分的努力,這就是前輩們願意帶你做的開始,也是你融入的起點。”
村裏水稻發生了坐蔸災害,在村幹部蔣俊峰的安排下,葉舟舟來到田間地頭查看災情。稻田受災的老百姓紛紛走出家門,希望她去到自己家的地裏看看,沿著田埂,她越走越深入,有些“重災區”在稻田的中央,她脫下鞋子就踏了進去,取回了幾株樣本。
回鎮後,她積極聯系鎮農業組,幫受災群衆落實了水稻保險賠償問題。她說:“那天從地裏上來,在旁邊的池塘邊洗腳,我第一次聽到叔叔阿姨們誇我不怕髒、吃得苦,也是第一次有人硬把自己地裏種的西瓜塞到我手裏,回想起那真是我來到鎮上最開心的瞬間。”
得做的不一樣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來到這裏,卻沒有帶來任何變化,我既對不起這個地方百姓的信任,也對不起自己的選擇。別人覺得你不一樣,你就得做的不一樣。”葉舟舟說。
2017年10月,在扶貧辦輪崗時,她發現冬日將近,部分貧困戶存在“愁穿”現象,她立即組織各村扶貧專幹摸底貧困戶冬衣需求,同時與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對接,最終敲定“情暖衣冬”活動,11月中下旬展開了貧困戶領冬衣現場活動。
但是,她認爲活動並沒有想象中的成功。“一是活動現場十分混亂,因爲不像在校的活動組織,有一個團隊;二是還沒能把在基層幹事和做好人好事區分開來,這樣的活動是沒頭沒尾的,唯一的好處就是確實發下去了冬衣。”但是,她也發現了機遇。“大塘乾村廖芬、陽山觀村文紫娟等馬上按照這個活動形式在區裏回收衣服,爲各村的貧困戶發放到位。”
她想:鄉鎮完全可以組織起一群人,做起三兩件事。
首先,凝結青年力量,打造工作團隊。2018年1月,她接收鎮團委工作,在團區委的安排下,她積極開展了聯系返鄉青年新春活動月,組織了返鄉青年座談會、汽車站愛心接站等活動。她感受到,當前返鄉青年人數不斷增強,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高漲,他們定將成爲未來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2月起,她綜合返鄉青年在座談會上提出的問題設計了半結構式訪談框架,選取了部分返鄉青年進行訪談,一方面“拉幫結派”,依托團委,把他們緊密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不斷嘗試去解決他們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曹永倩也是一名返鄉青年,她希望在村裏搭牛棚、養肉牛,團委了解情況後,迅速推薦她參加了2018年致富帶頭人培訓班,並積極和各村支書聯系,幫助解決土地流轉問題。葉舟舟說,她最開心的是曹永倩說我很不一樣,因爲沒架子。
慢慢地,鎮團委初具雛形,還做起了自己的志願服務隊隊旗。“芬姐說,我身上帶著鎮裏的青春與活力。”7月,團區委“陽光行動·愛在身邊”活動找到了葉舟舟,希望在該鎮舉行開幕儀式。有 30戶貧困戶有機會現場領取扶貧物資,返鄉青年廖芬帶著鎮上的志願服務隊隊旗來到現場一起開展活動。葉舟舟說,她很開心有這麽多的返鄉青年積極承擔起責任,才能讓鎮裏獲得這樣的機會,承接到開幕式,爭取到更多的愛心物資,也算一些貢獻吧。
以地爲基,以人爲本,留住鄉愁才是鄉村發展的根本出路。她說,鎮裏的仁山村是由劉家村和胡家村合並而成,劉家村完整保留的族譜重燃了她對湖南姓氏文化挖掘和保護的濃厚興趣。
2017年年底,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她主動尋求社會力量,與中國人民大藝術學院和深圳古村之友團隊取得聯系,完成了對仁山村的調研、測繪,最終找准“紅磚村”的發展主題,以保護紅磚建築爲核心,以修建劉家宗祠爲載體,注入劉家姓氏文脈記憶,與此同時,在古村之友平台上線“一起留住仁山村的血脈信仰”主題衆籌。
“大學生們爲村裏設計了主題logo,衆籌募集了資金4083元,我們做出的東西是不夠的,但是我們的想法得到了區、鎮領導的認可,他們正在進一步推進,搞起‘鄉賢文化’示範點建設等等,我還是認爲我們的‘第一槍’是成功的。”談起仁山村的建設,葉舟舟說。
學習帶來自信
初到鄉鎮,時任鎮黨委書記的陳志剛安排她撰寫村級服務平台建設項目現場會材料。這是領導直接安排給她的第一個材料,她滿心想證明自己。就一張A4紙的篇幅,寫了足足兩個小時,戰戰兢兢地拿到書記辦公室,不到十分鍾,材料就被打回,空白區還附上了書記重新起草的材料。她覺得很抱歉,書記爲了培養她,多花精力親自指導,但是她的能力卻和鄉鎮工作需要不相匹配。
她認識到,要想真正爲老百姓們做事,當好領導的左膀右臂,爲鄉鎮和學術前沿搭橋引線,就要不斷強化學習,錘煉能力。平時工作要沉得下去,看問題要站得高遠。她愈發珍惜在鄉村工作、生活的機會,力求把鄉鎮經驗和問題帶出去,和各位學者專家討教,把解決辦法帶回來。2017年10月,在生吉萍老師的引薦下,她參加了中國食品系統年會,報告了2017年以600余個樣本撰寫的《消費者對我國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信息的信任程度及影響因素》一文,獲年會優秀論文。
2017年年底,她毅然報名參加了研究生考試,白天上班、晚上學習,終于以專業第一的成績順利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農村發展專業非全日制研究生。
“記得大學閨蜜說過一句話,‘這個沒有什麽牛的,我要是學我也會做’。當時我不理解,現在才知道那是一種強大的學習力帶來的個人自信。我們很容易在基層的實際問題處理中裏發現知識儲備的盲區,但是只要不斷的學習,培養足夠的學習力,我們定能戰勝一切。”葉舟舟說。
2018年6月26日,葉舟舟作爲共青團十八大代表赴京參會,分組討論上她積極傳遞基層聲音,發出“沒有真心,怎麽會有信任力?沒有服務,怎麽會有向心力?沒有引領,怎麽會有戰鬥力?”的“基層三問”,和基層一線團幹部産生了濃烈共鳴。現在,她正積極活躍在青年中,履行團代表義務,傳達會議精神……
編輯|趙漢琪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梁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