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預摘牌”名單的加速擴容,疊加港交所上市制度的持續優化,中概股回流加速。5月11日貝殼在港的成功上市,再次刷新中概股的關注熱潮。
面臨多重挑戰的中概股如何穿越周期主動走出當前困境成爲市場關注焦點。以“雙重主要上市+介紹上市”形式返港的貝殼或將對其他中概股的未來發展産生積極啓發。
貝殼“探路” 回港參考新範式
5月5日貝殼正式宣布,將其A類普通股以介紹形式于港交所主板雙重主要上市。5月11日貝殼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成爲首家以“雙重主要上市+介紹上市”形式返港的中概股。
據查,目前中概股回港上市包括先私有化再重新上市、雙重主要上市、二次上市、介紹上市等途徑。
其中,雙重上市是指兩個資本市場均爲第一上市地,股票在一般情況下可以跨市場流通;介紹上市是已發行證券申請上市所采用的方式。該形式不涉及新股發行、不募集資金,只在交易所挂牌獲得交易資格,其股票是通過上一家交易所轉股而來。
可以看出,介紹上市的形式便于最大限度避免股東權益攤薄。在當前全球經濟下行周期,以介紹方式上市更有利于企業發展。貝殼選擇在港雙重主要上市有利于降低未來發展風險。
中信證券也指出,貝殼推出雙重主要上市(Dual primary listing)方案,意味著即使在一個交易所摘牌,也不影響其在另一個交易所的上市地位。另外介紹上市( Listing by way ofintroduction)有利于保護存量股東利益,同時可以加快方案進度,便于早日進入港股通,吸引更多投資者,提升流動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百濟神州、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知乎等均通過“雙重上市”的形式返港。而在貝殼之前,蔚來汽車于3月份通過“介紹上市+二次上市”的形式登陸港股。
中信證券進一步指出,介紹上市的形式局限于現金流充裕的企業。根據貝殼最新年報顯示,2021年貝殼在手現金高達561億元。
此外,2021年貝殼平台完成超過450萬單房屋交易,合計總交易額達3.85萬億元,同比增長10.1%;營業收入爲808億元,同比增長14.6%。其中存量房業務成交額2.06萬億元,同比增6.1%;新房交易業務成交額1.61萬億元,同比增長16.3%。
爲進一步增加抗風險能力,貝殼于2021年11月提出“一體兩翼”戰略。其中“一體”即房産經紀事業群,主要涵蓋二手房和新房交易服務;“兩翼”是指租賃及家裝家居業務。
中信證券認爲,在2022年隨著政策效應不斷累積,行業GTV有機會出現單季正增長。隨著GTV情況的好轉,貝殼單季度業績彈性也有望出現。
監管分歧加劇 中概股退市風險升溫
其實中概股一詞由來已久,始于上世紀90年代,至今已有30年年曆史。主要包括兩大類企業:一類是在國內注冊、國外上市的企業;另一類是雖然在國外注冊,可是主體業務和關系仍然在國內的企業。
按上市國家來看,美國爲中概股公司上市的主要地區。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共有281家。其中在納斯達克上市企業190家,紐交所84家、美國證券交易所7家。
但隨著中美證券監管分歧的加劇,中概股退市風險升溫。衆所周知,2021年12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式出台《外國公司問責法》細則,標志著對中概股的監管政策進入實質性執行階段。
《外國公司問責法》及中美監管演變曆程(來源:中金點睛)
根據《外國公司問責法》,被列入“確定摘牌名單”的公司要在三年內提交SEC需要的文件。如果“確定摘牌名單”中的公司沒有提交或提交的文件不符合 SEC 要求,將會在披露2023年年報後(即2024年初)面臨退市風險。
據數據顯示,截止5月10日包括百度、百勝中國、百濟神州、微博、富途控股、愛奇藝、諾亞財富等在內的23家企業已被列入“確定摘牌”企業;此外據5月12日消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又將叮咚買菜、金山雲、滴滴、趣頭條和51Talk等11家中概股加入“預摘牌”名單,至此已經有116家中概股企業被列入“預摘牌”名單。
這就意味著有23家企業已經確定將在美股退市,有接近一半的中概股面臨退市風險。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退市風險加劇的情況下,貝殼的做法對于其他中概股企業有積極的啓發作用和借鑒意義。
有機構同樣指出,相比“二次上市”,“雙重上市”在時間上所受的限制更少,可能成爲越來越多中概股回歸的選擇。
上市制度優化 港交所或成中概股首選
可以看出,在《外國公司問責法》監管要求下,除了私有化退市外,如果無法按時提交符合要求的文件,尋找新得上市交易所似乎已經成爲中概股企業的必選項。
而隨著港交所上市制度的持續優化,赴港上市逐漸成爲中概股首選。普華永道也曾指出,預計香港市場也成爲中概股尋求二次上市的首選地。
早在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首次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及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
港交所及其市場制度的發展改革(來源:港交所、中金公司研究部)
2021年9月17日,港交所就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刊發咨詢文件,以此向市場進行爲期45天的咨詢。2021年12月17日,港交所正式宣布引入SPAC制度,自2022年1月1日起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是繼美國、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交易所後,又一家引入SPAC上市制度的交易所。港交所表示,引入SPAC上市制度與聯交所的策略一致,讓香港維持具競爭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據悉,SPAC是區別于傳統“IPO上市”和“借殼上市”的第三種上市方式,該模式具有豐富的融方式,將直接上市、海外並購、反向收購、私募等多種融爲一體。數據顯示,自年初開始,香港迄今已有 1家成功上市,另有11家SPAC遞交上市申請。
可以預測,隨著SPAC法案的正式推出之後,更多潛在的上市企業迎來新的開放機會窗口,也將會迎來新的赴港上市潮。
此外2021年11月19日,港交所旗下全資附屬公司聯交所發布了就優化及簡化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的建議刊發咨詢總結,進一步放寬和降低了二次上市門檻標准、拓寬雙重主要上市接納度,以及接納第一上市地轉換。
在經過調整修訂之後,符合回港二次上市要求的中概股名單進一步增加。在此情況下,港交所將成爲中概股回流的首選,赴港上市將成主流趨勢。
中金公司研究數據顯示,自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來至2022年1月14日,已有阿裏巴巴、京東、百度、網易、攜程、微博等15支美國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預計未來3-5年內有60家中概股企業滿足二次上市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