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是個舶來品。在鴉片戰爭之前,西方人就把保險公司這種新的經濟模式帶到了中國,近代外國金融資本的入侵客觀上開啓了中國的保險史。在近代中國保險業百年曆史中,大致經曆了3個階段,即外商保險稱霸階段、華商保險興起階段及中外保險商博弈階段。具體來看,19世紀40年代起,西方保險思想在近代中國傳播,此後的洋務運動催生了中國民族保險業的興起,20世紀20年代後,民族保險業有了長足發展,並有能力與外商保險企業競爭。
作者| 張宏彥「山西財經大學博士」 寇建轶「中國人民養老保險有限公司」
文章|《中國保險》2022年第3期
外商保險稱霸階段
1.外商控制中國近代保險市場
中國近代保險業最初是由外商發展起來的,早在鴉片戰爭前,英商就在廣州開設了保險公司。應該說,外商保險公司進入中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對華貿易的擴大及中西方航運的發展使然。鴉片戰爭前,英美兩國對華貿易額在歐美對華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分列第一、第二位。以1830年到1833年爲例,在歐美對華貿易總額中,英國的占比爲76.9%,美國爲21.9%,兩國對華貿易的發展直接推動了兩國在華保險業務的發展。嘉慶十年(1805年),中國第一家新式保險公司——谏當保安行(Canton Insurance Society)由英商在廣州設立,自此,英商保險公司在華稱霸長達半個多世紀。19世紀60年代後,美商保險公司進入中國,才打破英商獨占中國保險市場的格局。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爲止,基本上由英商獨自控制著中國保險市場,最多時有近130家英商保險公司在華營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國力大增,其在華勢力增長迅速,于是美商保險公司在華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919年,美國保險公會(American Foreign Insurance Association)組織21家保險公司如大美、五洲、好望等來華經營保險,標志著美商保險勢力在華崛起。但美商保險公司在中國的規模、地位仍不能與英商保險公司相比。此外,日、法、德、荷等國的保險公司也在華經營,但影響力有限。
從1805年第一家外商保險公司在華成立到1949年,外商控制中國近代保險市場將近一個半世紀。
2.外商保險公司在中國的經營
近代,外商在華設立保險公司的目的是爲了扶持本國在華企業的發展,同時攫取超額利潤,其壟斷、控制中國近代保險市場,有些做法侵害了中國商民的利益。
利用買辦進行展業。爲了能夠盡快開拓保險市場,外商保險公司用各種辦法,拉攏國人爲其充當買辦。在19世紀70年代,由于買辦的效力,外商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和盈利增長很快,如1875年谏當保險公司“九月所得保險之利共計五十三萬五千八百十四元五角一分。其所獲之利,溢出該公司資本之外”。
依仗特權無理拒賠。鴉片戰爭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外商保險公司擁有了政治特權,各口岸的外商保險公司在治外法權的庇護下,根本不受中國法律的約束,它們還任意地解釋保險條款,無理拒賠,使國人蒙受經濟損失。
壟斷中國保險市場。在1865年之前,外商保險公司對中國近代保險市場形成完全壟斷,保險條約、保費多寡完全由外商保險公司控制。在華商保險業起步後,外商保險公司仍然利用其種種優勢和特權,打壓中國本土的保險機構以達到其繼續控制中國保險市場的目的。據廣州的保險史料記載:“三江幫之雜糧生意雖大,往往爲洋商特價奪取,華商不易染指”。
華商保險業的興起與發展
華商保險業的誕生,一方面是因爲受到外資的刺激帶動,另一方面是因爲西方保險思想在近代中國傳播使國人意識到了保險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1.西方保險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傳播
中國近代早期的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發展保險業的意義。魏源是介紹西方保險的第一人,他在《海國圖志》(1842年)中介紹過英國近代保險,他對英國貨物運輸保險的保險運作模式及保費率做過簡單介紹:“虞船貨之存失不定,則又約人擔保之。”。另外還對英國保險公司的主要種類作了簡要介紹,如“宅擔保”(火災險)、“船擔保”(海上保險)、“名擔保”(人壽保險)。此外,王韬、鄭觀應等人的著作中也有過關于保險的論述。
2.民族保險業興起
外商保險公司長期獨霸中國近代保險市場,激勵了國人自辦保險的民族意識。一般認爲,清同治四年(1865年)上海義和公司保險行成立,打破了外商獨占中國保險市場的局面,標志著中國民族保險業的誕生。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李鴻章爲代表的洋務派,先後創辦了“保險招商局”(1875年)、“仁和水險公司”(1876年)和“濟和水火險公司”(1878年)等官辦保險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對中國保險市場的控制。但華商保險公司的真正發展則在辛亥革命後。1912年到1927年,僅批准注冊的華商保險公司就達到了31家。同時,銀行也開始投資到保險業中來。
3.華商保險業發展
從20世紀20年代後期開始,華商保險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政府的扶持和銀行業的助力使其實力有所加強。以華資銀行業爲主要力量的中國金融界加大了對保險業的投資力度,創辦了中國近代史上一些著名的保險公司,如太平保險公司、中國保險公司、安平水火保險公司、大華保險公司等。據統計,1937年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分支機構126處、保險代理處1688個,已經從上海等地延伸到內地,有的擴展到國外。此外,華商保險公司的業務種類也逐漸豐富,財産保險、人壽保險、信用保險、再保險等相繼出現並發展,這既是華商保險業自身行業發展的需要,也是爲了滿足當時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需要。盡管華商保險公司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實力雄厚的外商保險公司相比,仍然相差甚遠。據1937年《中國保險年鑒》統計,外商保險公司及其代理機構設在上海的共有126家,而華商保險公司在上海爲24家。可以說,整個中國近代保險市場一直受制于外商,但華商保險公司的發展及其與外商保險公司的博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對中國近代保險市場的操縱和控制。
中外保險商的博弈
1.華洋保險商的競爭
自誕生之日起,中國民族保險業就受到了各外商保險公司的沉重壓榨,外商采取技術封鎖、拒絕發生再保險業務關系等措施,打壓華商保險公司,使得實力弱小的的民族保險業步履維艱。但華商保險公司通過種種途徑,逐漸地改變著中外競爭的態勢。
中外保險公司展開價格競爭。中國民族保險業未興起之前,外商保險公司依仗其壟斷經營的優勢,在中國保險市場上漫天要價,條件苛刻。如英國的怡和洋行和保安行爲洋務派輪船招商局輪船首航辦理保險,年保險費率高達10%。當中國人自辦的保險招商局等華商保險公司陸續成立後,整個中國保險市場的保費率有所下降。
銀保合作共同抵禦外商保險。金城銀行總經理周作民曾說:“我國保險業向操諸外商之手,利權外溢,亟宜補救……本行爰于十八年間,獨資創辦太平保險公司”。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也積極號召抵禦外商保險公司,並參與創辦了多家保險公司。時人評論說:“一向被人漠視忽略的華商保險業,這幾年來已呈現一種生氣勃勃的景象了,金融界方面給予的助力實在不小。全國各大銀行憑著他們深厚的金融勢力,直接間接地扶持了一些規模較大的保險公司出來,集成一條堅固的陣線,以與洋商公司相抵抗,社會觀聽爲之一新。”有些地方的華商保險公司在有些年份的市場份額甚至可與外資銀行半分天下,如1935年,重慶市保險費收入爲150萬元,賠款支出爲20余萬元,其中華商和外商公司各占50%。
華商保險公司運用同業公會及相關法規增強實力。在中國近代保險業的發展中,華商保險公司爲增強與外商保險公司競爭的整體實力,成立了一些同業公會。1907年,上海9家華商保險公司組成了中國保險業發展史上的第一家華商保險業同業公會組織——“華商火險公會”,用以抗衡外商的同業組織“上海火險公會”。1935年,上海“聯合保險公證事務所”應華商保險公司發展的需要而成立,同年,上海益中公證行在武漢開設分行,打破了上海外商保險公證行壟斷的局面。國民政府爲了支持華商保險業,制定了有利于華商保險公司的相關法規,如1931年,國民政府頒布《國有財産應由華商承保令》,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華商保險業的發展。
2.華洋保險商的合作
華商保險業的發展,使華商保險公司與外商保險公司的關系發生了變化。外商保險公司也開始與華商保險公司進行合作,洽商關于接受分保、保價劃一、掮客整頓等相關事宜。
分保業務合作。國民政府時期,外商保險公會改變以往不同中國民營保險公司發生再保險關系的慣例,開始與華商保險公司開展分保業務上的合作。許多華商保險公司的分保業務後台都是外商保險公司,如中央信托局的分保業務依賴倫敦保險市場,中國保險公司的分保合作夥伴爲英商太陽保險公司,華商聯合保險公司與太平保險公司的分保後台爲瑞士保險公司。
華洋保險公司聯合成立同業組織。國民政府時期,有的中外保險商人還聯合成立了行業公會,如哈爾濱成立的華洋保險公會。
3.中國保險業的國際影響增強
華商保險公司不僅在中國保險市場上與外商保險公司開展積極的競爭,還把業務經營地域逐漸由國內擴展到國外。華商保險業在海外發展最早的是1876年保險招商局派出人員駐日本神戶等地經理保險事務。1909年華通保險公司在新加坡設立分公司,管轄南洋業務,並在小呂宋、爪哇等地設立分支機構。華安合群保壽公司從1925年起,陸續在荷屬東印度群島爪哇、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盤古(今曼谷)等12處建立分支機構。中國保險公司與太平保險公司也在1937年前後在馬來亞、菲律賓、越南等地設立了分支公司,中國保險公司還在倫敦、紐約、大阪等地設立了代表處,由所在地中國銀行代理保險業務。永安人壽等其他保險公司則在澳洲等地設立了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