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數百人提供了獎學金,讓他們學習生物醫學,一直念到博士。“孔雀魚”在“鯨魚”的帶領下受訓,目標是有朝一日他們自己也會成爲“鯨魚”。因此,我們創建了一個生態系統,並踏上成爲一個生物醫學中心的漫長旅程。
總會有外力把我們拉往不同方向,新加披人面對各種說服和宣傳、錯誤和煽動信息,尤其是在社交媒體和通訊應用上。在一個充滿競爭和緊張局勢的世界中更是如此,各國面臨須選邊站的壓力,我們需要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將大家團結在一起,給國家建設賦予意義。
讓我舉一個例子:生物醫藥科學。與新加坡的許多重要項目一樣,這個故事始于吳慶瑞博士。1980年代,他看到了生物醫學的潛力,並建立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簡稱IMCB)。並非所有人都被說服。有些人稱這是吳慶瑞的第二個愚蠢行爲——第一個是裕廊工業區,但我們還是開始了。
今天,我們的生物醫藥業正蓬勃發展,聘請2萬5000名員工,貢獻將近五分之一的制造業國內生産總值,2020年達到18%。我們還吸引了重大項目,包括賽諾菲(Sanofi)和BioNTech,他們是生産疫苗的領先公司。BioNTech是許多人接種的冠病疫苗輝瑞(Pfizer BioNTech)的後半部字眼,這是一家德國公司。我去年在德國總理默克爾退休前與她會面時,她告訴我,說聽說BioNTech會到新加坡。他們(德國)有注意,這很重要,對他們有些意義,對我們而言,意義重大。
這就是爲什麽我們有相關知識、有信心,有所准備和及早押寶,我們押對了,我們讓新加坡人早了幾個月接種疫苗,節省時間和挽救生命。
企業希望投資在一個有人才、政治和政策穩定,及體制有效運行的地方。這就是爲什麽在大流行病期間,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仍然能夠引進許多好項目,而且還有許多正准備進來,投資渠道活力充沛。
進入到下一代,我們要如何實現這一切?須要設下什麽具體目標?我們須要做什麽,及做出何種取舍?要如何團結大家來實現共同願景?這就是新加坡攜手前進對話的意義。
在1990年代,我們決定大力發展生物醫學,楊烈國成爲國家科技局(N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Board,簡稱NSTB)主席,也就是後來的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我們在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中,尋找最優秀的生物醫學科學家、研究人員和工程師。
我們須把握這個機會,以夯實疫後新加坡在全球的地位。我們已經有了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的計劃,特別是在科技行業。但我們要做得更多,尤其是在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領域。我們要引起各地的頂尖人才注意、把眼光看過來、認真考慮來新加坡。
本地生物醫學發展 “鯨魚”帶領“孔雀魚”貢獻不小
科研·外招·育才
如果我們沒有在30年前尋找頂尖人才,並建立我們的生物醫學研究團隊和進行大量工作,培養本土人才,這一切都不會發生。這就是頂尖人才能夠帶來的變化。
第四代領導團隊正爲新加坡故事的新一章做准備,近期副總理黃循財推介了“新加坡攜手前進”(Forward Singapore)運動,這一輪對話旨在對我們想要看到的新加披未來,達成共識。
人力部、貿工部和經濟機構即將宣布新措施,以實現這一目標。如果我們能讓想要的人才都來這裏,這將有助新加坡作爲創新、創業和成長中心,並大放異彩。這也會讓我們自己的人才願意留在新加坡,參與建設一個充滿活力和優秀的國家,最後每位新加坡人都將從我們的進步和成功中受益。
我們想要滿足每一個新加坡人的長久願望,包括不論出身,都有美好的人生開端、當你結婚後有可負擔的房屋和托兒服務、職業生涯中有機會提升自己、退休後過上健康和有意義的生活。
【文轉下篇:打造大士港和T5 鞏固我國樞紐地位】
許多年前,楊烈國在我國大力推動生物醫療時曾招聘全球的頂尖科學家。如今,我國擁有蓬勃的生物醫療生態系統,科學家在抗疫工作上做出顯著貢獻……我們現在有吸引更多頂尖人才的良機。如果我國能吸引所需要的人才前來,將有助于新加坡大放光芒,讓每個新加坡人獲益。——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
英語演講全文
我希望通過這項運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新加坡一些長久以來的堅持:首先,我們須以身爲新加坡人爲榮,加強國家認同感,並了解國家利益所在。民族文化和宗教傳統是我們身份認同的重要部分,但這之前我們都是新加坡人。
我們現在有一個機遇之窗。所有的烏雲外圍都有希望之光。在這種時候,我們值得信賴的新加坡品牌的質量、可靠和效率使我們具有競爭優勢。而我們處理冠病疫情的良好紀錄,讓我們更顯突出。
我們須保持開放並與世界保持聯系,全球化概念日漸沒落,許多國家轉向內視和保護主義,但新加坡仍是一個全球化的城市,我們別無他法。
新加坡人有理由擔心大量非居民在這裏生活和工作,所帶來的影響。我去年談到了這個問題。政府正在跟進解決,緩解居民擔憂。但是,當我們在處理外籍專才整體人數時,我們還是得繼續尋找能夠爲新加坡故事作出貢獻的頂尖人才。
【文接上篇:包容多元社會之余 維護傳統家庭結構】
楊烈國(中)擔任國家科技局(現爲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主席時,扮演伯樂角色,到處尋訪科研千裏馬。圖爲楊烈國在2006年與新科研的新加坡臨床科學研究院創始院長朱蒂斯(Judith Swain)教授(左)和新科研高級研究員愛德華·霍(Edward Holmes)教授合影。(楊烈國提供)
我們早期的“孔雀魚”已經長大。土生土長的科學家們,正進行尖端的研究。不少人已成爲主要研究人員,領導自己的團隊。也有人成立起步公司,將研發成果商業化。
第三,我們一定要在新加坡建立世界一流的人才庫,我們盡最大努力培養本地人才,讓每位新加坡人都能發揮最大的潛力,但說到頂尖人才,永遠都不夠。
延伸閱讀包容多元社會之余 維護傳統家庭結構打造大士港和T5 鞏固我國樞紐地位
在冠病疫情期間,我們的研究人員——包括新加坡人和非新加坡人——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幫助維護國際全球流感共享數據庫(GISAID),促進冠病基因組數據的全球共享。他們開發檢測試劑盒和其他診斷方法。通過他們我們了解了國際疫苗研發的進展,聯系上了業界網絡,爲我們的居民及早采購到疫苗和治療藥物。
爲了生活,我們始終需要外國投資、海外市場,及通過良好的交通和通訊,與全球各地聯系。國際緊張局勢和不確定因素,讓我們的任務更加艱難,但各國之間仍要繼續生意往來,跨國公司仍將尋找投資地點,全球也需要金融、通訊和交通中心,如果我們靈活進取,我們爭取到的份額可以更多。
這是一個人才對一個國家是否成功,扮演至關重要角色的時代。我們須專注于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就像我們專注于吸引和留住投資一樣。
不僅僅是新加坡,各國都在采取特別的舉措,爭搶頂尖國際人才。德國近期允許掌握技能的外國專才,在找到工作之前,可先在當地居住。英國要在最優秀和最聰明者的職涯初期,就吸引到他們。英國最近爲當地以外的全球頂尖50所大學畢業生推出特別簽證,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也在名單內!在這場全球人才爭奪戰中,新加坡不能被擠掉,也不能落後。
新加坡已吸引到許多有才華人士和跨國公司的興趣。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和技能的人,正在尋找可遷居的地方,一個讓他們和家人感覺安全和受歡迎,及可有所作爲的地方。
楊烈國走訪世界各地招納賢才。他說服了這些領域中一些名字響當當的人物——他稱他們爲“鯨魚”——以及一些較年輕的明日之星。他們被我們的願景所吸引,搬來這裏。這些“鯨魚”指導了本地人才,有些人當時才剛踏入這個領域。楊烈國稱他們爲“孔雀魚”(guppies)。
這是一個人才對一個國家是否成功,扮演至關重要角色的時代。我們須專注于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就像我們專注于吸引和留住投資一樣。
我們都是新加坡人,所以我們會一直結伴同行,建設一個我們都能引以爲傲的家園。
第二,我們須保持開放並與世界保持聯系,全球化概念日漸沒落,許多國家轉向內視和保護主義,但新加坡仍是一個全球化的城市,我們別無他法。我們不可能自己種植或制造所要的一切,或消費所有我們生産的東西,無論是電腦晶片、藥品或是石化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