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親無法送最後一程
余女士在平定情緒後,接受《新明日報》訪問時透露,前後至少有五六十人聯系她,她都推薦給醫院聯系人,具體到醫院檢查的人數則不明。她透露,根據部分志願者反饋,料有15至20人前去醫院檢查。
余女士日前在朋友、鄰居和同事的幫助下幫丈夫完成後事,夫婦倆的雙親都因疫情無法來新送最後一程而感到痛心。
“有人從馬來西亞開車七個小時來新,有人爲了救我先生自願附加一份風險承擔書給醫院,有人捐過腎,有哺乳的媽媽,有六七十歲的阿公阿嬷,有癌症康複者,有人血型不匹配,問我能不能把自己的肝捐給醫院,讓醫院再去找一個適合的肝給我先生……這些都是我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他們的善心善語令我非常感動!”
完整報道,請翻閱2022年9月2日的《新明日報》。
經報道出街後,余女士說,很多善心人聯系她。
回顧過去一個月的等待,余女士抱著“等待奇迹出現”的心境,她告訴記者,國家器官捐贈庫很難等到,必須是腦死亡病人,且血型、體重和年齡都符合,有時幾個月才出現一例,這對疾病病患來說很難等到。因此,活體捐贈成爲重要的救人途徑。
苦等約一個月後,他在8月26日上午不幸病逝。余女士在早前成立的肝髒移植群組通告說:“感謝群裏大家的幫助和一直以來的關心!我先生今天早上8時走了,也算擺脫疾病和病痛了。感謝大家。”
《新明日報》日前報道,已婚工程師熊先生(40多歲)連續兩周腸胃不適,到醫院做內窺鏡發現問題,7月26日因急性肝衰竭被轉入國大重症監護室,妻子余女士(40多歲,工程師)上網焦急尋找匹配肝髒救丈夫一命。
苦等一個月,工程師仍等不到匹配的肝髒最終離開人世,悲恻的遺孀感謝這段期間有超過50名善心人士聯系或爲她的丈夫奔波,當中包括哺乳媽媽和癌症康複者,讓她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