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台海網
廈門新機場效果圖。(資料圖)
廈門新機場項目工程建設現場。(記者王協雲 航拍器攝)
台海網6月15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這是一項策劃醞釀多年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工程,更是一項縱深推進“提升本島、跨島發展”重大戰略的百年工程。
中國廈門、翔安大嶝。海風掠過耳畔,如同低沉的號角,召喚著一場新的巨變——1983年,在廈門高崎漁村,福建舉全省之力建設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創造“廈門速度”的佳話;近40載初心未改,如今,在廈門翔安大嶝,超過兩千億元資金正在激活這片53.11平方公裏的新興熱土,一座中國東南沿海最高等級機場蓄勢待發。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鹄而高翔。對于廈門新機場的重要意義,國家、省、市各級批複文件已多次闡明:它是我國重要的國際機場、區域性樞紐機場和兩岸交流門戶機場,是中央支持福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重大基礎設施,是落實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載體。新機場項目的全面開工,對于我市縱深推進“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顔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更好服務全國全省發展大局,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多年間,廈門市曆任班子爲新機場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今年,廈門新機場邁入全面開工新階段,圍繞“空”“僑”“港”“台”這四大優勢創造新機遇,全力加快新機場建設,把新機場片區打造成爲我市乃至于全省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的新增長極,成爲全新主題。
高起點謀劃、高標准定位、高效能推進;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目標造就人文機場、綠色機場、智慧機場、平安機場的“四型機場”。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今年6月14日,是“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提出20周年,廈門新機場的構想、選址、規劃、審批、開工等一系列工作,正落在這一時間段內。今日,廈門日報全景觀察這鋼鐵羽翼、動力引擎,將爲特區新一輪跨島發展帶來的加速騰飛。
騰飛大幕再啓
高崎國際機場已無潛可挖
2007年,新機場選址工作啓動
曆史的車輪轟然向前,一組組數字,就是發展的車轍。
廈門新機場是全球少見的海島型機場,位于大嶝島機場片區核心區。資料顯示,新機場本期工程將建設面積55萬平方米的主航站樓、196個機位的站坪、2條遠距跑道,其中,北1跑道按飛行區最高標准4F建設,長3800米,能夠滿足民用空客A380、波音747等大型飛機的起降要求;同時新建近25萬平方米交通中心及停車樓,以及空管、航油、航司基地等配套工程。計劃2026年建成通航,屆時,飛機年起降可達38萬架次/年,旅客吞吐量4500萬人次/年,貨郵年吞吐量75萬噸/年。之後,廈門新機場還將繼續推進二期工程,建設時間計劃持續到2040年。
這樣的規模體量,有基于過往的實事求是,也有基于發展的高瞻遠矚:自1983年建成投用的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曆經兩輪擴建、年吞吐量三次飽和,已不能滿足發展需求。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建成後,首次達到接待能力飽和是在1990年,當時年吞吐量突破100萬人次。第一輪擴建啓動後,建成T3航站樓,2009年出現飽和,年旅客吞吐量超1000萬人次。”廈門市機場片區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第二輪擴建隨即上馬,但旅客吞吐量攀升極快,到2014年就突破了2000萬人次,2019年更是達到2741.34萬人次,第三次飽和。”
和前兩次飽和不太一樣的是,這一次,瓶頸主要在跑道和停機位上——最繁忙時,廈門高崎國際機場1小時起降飛機32架次,已經達到國際公認的單跑道機場極限流量,同時,由于過夜停機位不足,基地航空公司新增飛機只能停在外場,影響運營效率。
再建跑道和停機坪?這個擴建方案曾兩次出現在相關規劃當中,但是,作爲距離市區“零公裏”的城市機場,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周邊已無土地資源可用。
無潛可挖,只能另尋他路。擴建與遷建之間的選擇逐漸清晰後,2007年,廈門新機場選址工作正式啓動,特區航空業再次騰飛的大幕徐徐拉開。
選址曆時七年
“上山下海”選定大嶝場址 進行抽絲剝繭式分析規劃
積土爲山,積水爲海。
如果將機場建設分爲“三步曲”,第一步,就是選址;但這第一步,就走了七年時間。
廈門新機場應該建在哪裏?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選址工作可謂“上山下海”——在11個備選場址中,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海邊,分布在廈門、漳州、泉州三市。
5個“上山”場址,分別位于廈門集美後溪、同安汀溪、翔安新圩、漳州龍海浮宮和廈泉交界處的石井、水頭附近。不過,經過實地考察,這些“上山”場址都不符合要求——“4條跑道、近百萬平方米航站樓及配套建築面積、總占地面積超50平方公裏的機場片區,要削平多少山?福建的山都是花崗岩,工程量太大。”一位經辦人員說。
工作轉向“下海”。備選的6個場址中,分別是廈門翔安大嶝、翔安新店、翔安澳頭、同安洪塘,泉州晉江磁竈和漳州龍海紫泥。這6個場址都位于廈漳泉城市走廊的帶狀區域,服務能力覆蓋三城,其中,大嶝場址具有淨空條件好、與城市規劃矛盾少、節約土地資源、交通條件好、工程造價低等優點。
同時,大嶝場址,也符合“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這一重要屬性——廈門經濟特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因台而設。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過程中,建設新機場,將實現以通促融,加快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
2011年9月29日,福建省政府明確大嶝場址作爲廈門新機場場址。同時,福建省發改委向民航部門上報《廈門新機場選址報告(報審稿)》,推薦大嶝場址作爲廈門新機場場址。
從推薦到批複,廈門新機場又走過了四年時間——在這四年間,我市對大嶝場址進行抽絲剝繭式的分析、規劃,涉及的內容包括天上、地下、海中,小到飛鳥對空域的影響,大到跑道方向設置如何不與周邊機場産生沖突,專題研究達到一百余項,程序之專業、之複雜,超出常人想象。
在所有要件均齊備的情況下,2014年11月4日,國家民航部門正式批複廈門新機場選址,大嶝場址一錘定音。
審批七年攻堅
調派精英力量組成智囊團 籌備工作同步推進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在經曆選址之後,廈門新機場的籌備工作進入了第二步:審批立項,這項工作的跨度,同樣是7年。
有資料顯示,廈門新機場,是黨的十八大之後通過審批立項的第一個海島型大型機場。這個“第一”的潛台詞,就是很多事項都是首次面對。
比如,在一張工作流程圖上,藍、紅、綠三種顔色的框線,標示出新機場立項審批的相關流程。每個流程,都有十余個環節;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耗費數個月時間。
再比如,新機場建設,需要經過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民航局等中央部委辦審批,跑北京變成了常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省市領導親力親爲,市機場片區指揮部經辦人員平均每個月赴京三四次,回廈門也是爲了准備下一次進京的審批材料。爲了隨時能夠拿出需要的材料,經辦人員手中的公文包足有四五公斤重。
“國家相關部委辦均給予大力支持,隨時了解各個環節上出現的新問題,快速解決。”經辦人員說。
爲了更好推進審批工作,廈門市調派精英力量,組成涵蓋政策、法規、規劃、建設等各領域的智囊團,這些智囊團中,有行政工作經驗豐富的政府部門領導,也有全市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全國各地的專業機構。
“比如,規劃設計智囊團,邀請了上海市政設計院的專家;目標工期管控智囊團,來自同濟大學;重大技術和工藝評估咨詢智囊團,來自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市機場片區指揮部常駐副總指揮吳洪欽說,指揮部正在積極構建目標工期管控平台、規劃設計協同平台、特殊工藝技術咨詢平台,全力保障新機場項目順利實施。
上下齊心、全力以赴、攻堅克難,新機場審批工作得以穩步推進。2019年5月,廈門新機場立項獲批,成爲國家機構改革後首個獲批的樞紐性新建機場。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廈門新機場的籌備工作夜以繼日地同步推進。
比如,早在立項報批之前,廈門提前組織開展總規和工可報批材料的准備工作。在國家相關部委辦支持下,先于工可組織總規評審。同時,根據審批新要求,快速補充完成“四型機場”及綜合交通規劃等“五個專篇”的報告編制,一次性通過評審工作。2019年9月,在立項4個月後,廈門新機場總規獲批。
總規批複後,廈門新機場審批工作再接再厲、不斷提速、連下數城,尤其是在2021年取得多項重要突破:4月23日獲批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6月28日環評獲批、11月3日工程航站區及配套工程初步設計獲批、11月4日用海獲批……
至此,廈門新機場的審批流程基本結束,正式邁入全面開工建設階段。
志合者,不以山海爲遠。回首數年日複一日的攻堅過程,廈門新機場參建者身上,都能看到一種“功成不必在我”的責任感與“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他們推動的,是這座百年工程的曆史進程。
規劃站位高遠
面向國際征集設計方案 打造航空新城樣板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翻開廈門新機場片區總規,53.11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區域人口承載力約30萬人,海岸線長約38公裏;按組團劃分,爲機場主體片區、大嶝北部片區、蓮河片區、蔡厝片區;按照功能劃分,機場核心區、臨空商務區、綜合保稅區、航空工業及物流園區、科教研發區和綜合配套區星羅棋布。
“這些組團、功能區塊的規劃設計站位,需綜合考慮國家、省、市的一系列發展戰略,突出其獨一無二戰略價值,同時還要結合片區實際,綜合考慮産業、交通、形象、生態和發展平衡等諸多細節因素。”市機場片區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5月,機場片區共開展片區總規、飛行程序、交通集疏運體系規劃、市政專項等各類規劃和課題研究累計154項,其中,完成各類規劃和課題研究項目111個,城市設計、大嶝北部片區控規修編等43個規劃正在編制。
高起點、高標准。十四年間,機場片區舉辦過兩次設計方案國際征集,均受到國內外頂級機構高度關注。第一次,是2014年啓動的新機場航站樓方案國際征集,後于2015年3月評選出獲獎方案,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和新加坡CPG組成的聯合體中標,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主筆。
在這一方案中,占地面積達55萬平方米的新機場航站樓,主樓以廈門本土的閩南大厝和嘉庚建築爲元素,設計三重檐屋頂,形如白鹭展翅。機場主要節點空間以閩台海洋文化爲設計主題,以海浪、船帆、花園、三角梅等城市元素爲點綴,清新明快、簡潔素雅,尤其是主樓中央屋頂花園,有望成爲國內面積最大、受衆最廣、體驗最佳的空側機坪觀景平台。
同時,航站樓設計體現四大亮點:高效便捷的交通換乘、暢快舒適的乘機體驗、豐富多彩的機場城市、引領示範的“四型機場”。
2021年初,另一場設計方案評審會在廈舉行,參與方,來自境內外134家設計機構,其中不乏院士級“大咖”、國際設計大師領銜的團隊。他們競爭的,是廈門新機場片區城市設計方案——面對這項兩千億級的百年工程,任何一家機構都將其作爲展示實力的最佳舞台。
“我市對征集工作高度重視,邀請了涵蓋規劃、建築、産業、交通等領域的專家組成評審團,再次邀請崔愷院士擔任評審主席。”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激烈的遴選,最終共6家設計機構(含聯合體)入圍。
這些設計方案中的特色和亮點,將逐步融入片區建設——如今,廈門新機場已明確“一個主航站區、兩端進場、三座航站樓、四條跑道”的基本格局,將遵循“統一規劃、分期建設、適度超前、滾動發展”的原則推進建設;片區確定將重點構建“三大主導産業,九大重點方向”,集航空客貨運、科教研發、文旅休閑、商貿金融、信息技術爲一體,打造航空新城樣板。
配套先行一步
條件具備一處開工一處 最大限度節省總工期
磨刀不誤砍柴工。
在市機場片區指揮部,有這樣一個共識:廈門新機場片區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工程,如果按順序建設數百個工程,所耗費的時間將難以估算——因此,具備條件的配套項目先開工,最大限度節省總工期。
“每一個工程都可能變成卡脖子工程,因此,我們一刻也等不得、一刻也耽誤不得。”市機場片區指揮部常駐副總指揮吳洪欽說,“尤其是在前期審批過程中,要利用好‘窗口期’,積極做好基礎性配套工作,先謀後動,如提前開展片區規劃,思考未來建設中需要先行開展的基礎配套,爲新機場主體工程建設節省時間。”
比如,片區拆遷量不容小觑。“僅一個陽塘村,要搬遷2092戶,總計5717人,拆除房屋1486棟,拆遷面積達到53.52萬平方米。”這一串數字,負責拆遷的指揮部人員張口道來。精准的數字背後,是“一戶一策”全力推動。
截至2022年5月底,新機場片區完成76個征拆項目,累計完成土地征收8954畝,房屋征收71.01萬平方米,海域退養42845畝,海域使用權收回739.5畝。
條件具備一處、開工一處。
翔安機場高速公路,對接沈海高速和新機場片區,是未來進出新機場的主動脈,也是片區招商引資的先導工程,早在新機場規劃獲批時就啓動建設。該項目采用分段建設模式,尤其是影響總工期的控制性大橋、隧道項目,成爲攻堅重點。
“目前項目整體進度超前。2021年11月,全線最長的隧道巷東隧道實現貫通,比計劃工期提前半年。”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該隧道爲全國少見的雙向八車道超大斷面隧道,最大開挖寬度22.18米,從中也能看出新機場配套工程的高標准。此外,大嶝大橋也進行了拓寬改造升級,將來,在機場片區,雙向八車道將是“標配”。
在建的溪東路也有諸多亮點。比如,這條道路建設了全國少見的首條機動車+非機動車設置的雙層跨海大橋——溪東大橋,體現出低碳綠色的發展理念。
新機場片區內的配套設施,均按照長遠思考開展建設。一些臨時的施工便道,只要和規劃圖上的道路線網一致,便一次性建爲永久道路,避免重複建設。
截至2022年5月,片區內共策劃項目274個,計劃總投資2429億元。其中,陽塘安居小區、蔡厝高中、廈大翔安醫院等11個社會事業項目進入“開花結果”階段,各類要素保障能力日漸增強;機場快速路(南段)、環嶝北路等6條幹道已通車,片區在建道路裏程122.3公裏,片區快速路網框架基本形成。
外部交通集疏運體系也在快馬加鞭:“兩快一普”的軌道交通、“兩快兩高”的道路交通兩大核心網絡……廈門市域1小時、閩西南協同區1.5小時以及周邊區域半天內的陸域交通圈日漸清晰。
除了交通體系,供電、供水、供氣、防洪、排澇、排汙和綜合管廊等配套,均快馬加鞭同步推進。此外,新機場片區還預留高鐵站和港口,並在電力系統中規劃建設一座廈金換流站,爲片區作爲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共謀兩岸福祉留下更多發展空間。
創新如虎添翼
提升工效推進流程 保障新機場如期通航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衆智之所爲,則無不成也。
按照新機場2026年通航的初步目標,上百個項目要在4年內完成,挂圖指揮、手冊作戰、倒排工期必不可少,更要狠抓關鍵:強化管控、交叉施工、並行推進,找到最科學、最合理、最快速地推進流程的方法。
“這可謂千絲萬縷,不管控則一團亂麻、強管控則絲絲入扣。”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
遇到難題一處,解決一處。
比如,不起眼的土方,積累起來便是巨大投資。數據顯示,片區建設需要的土石料超過2億立方米。“主力”供應渠道是南安方向運來的土石料,2020年初,各方已合力打通了一條專用運輸線。另外,一些項目開挖出的土方,也被合理利用到其他道路建設項目中,實現投資和進度雙贏。
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管控期間,統籌進度管控更如同一雙大手:聯絡制度、日常巡查、專項核查、專題會議、聯合管控例會、考評制度等舉措全盤、實時監控推進,片區配套項目建設始終保持“不失速”。
“不失速”的意義,不僅是保障新機場如期通航,對于節省投資也意義重大:根據測算,片區已啓動項目的總投資,每日的利息就達到數百萬元,爭分奪秒,有著顯著的經濟效益。
“我們還清楚地記得,2020年春節期間,受疫情影響,道路項目缺機械、缺人手,指揮部立即召開協調會,統籌整個片區建設資源趕來支援,確保項目如期完工。”一位建設者回憶。
一項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廈門新機場片區共有省、市重點工程22個,至當年10月底,年度投資任務就已超額完成。
除了強管控,技術創新也在提供“加速度”。
如今,在蓮河片區東園地塊,航空産業建設蓄勢待發。“這裏曾經是我們土地准備壓力最大的一個點。按照最初的設計和施工方案,幾乎沒有工期可壓縮,技術創新讓我們找到了突破口。”建設單位相關負責人說。
通過研發水汽分離新型裝置,開發大面積軟基處理自動化監控系統,東園地塊真空預壓軟基處理工效顯著提升,提前13個月完工,大幅節約投資,且爲地塊沉降難題提供“廈門方案”。
南港特大橋、溪東大橋、片區管廊……在這些項目中,創新舉措層出不窮,項目整體進度如虎添翼,爲新機場全面開工提前舉起了“發令槍”。
無論是抓經濟促全局、深化改革開放,還是推進跨島發展,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廈門新機場項目給予外界更多想象。可以預見,廈門新機場的建設,必將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爲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增添亮色一筆。
在跨島發展的新天地中,一雙全新的特區之翼,正欲展翅翺翔!
【觀察】
新機場打開“機”遇之門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國家民航部門曾估算,民航業投入和對經濟社會的拉動比例高達1:8,廈門新機場的建設,將有力推進廈門跨島發展進程——形象地說,原來的機場,是城市機場,而廈門新機場的目標是“機場城市”:一個以機場爲核心,形成生活、居住、産業相配套的航空島。
如今,廈門新機場已全面動工,發展有了空間,更要有質量。在廈門新機場的規劃圖上,廈門新機場臨空經濟區面積覆蓋大嶝、蓮河、蔡厝等廣闊區域。如何將這裏打造成爲招商引資熱土?
航空客貨運領域打響了頭炮。當前,廈門高崎國際機場三大基地公司廈門航空、山東航空和東方航空,均計劃在新機場落地新基地。在貨運方面,中國郵政、順豐項目正在洽談中。
“高崎機場的航空維修産業要整體搬遷到廈門新機場,一些項目用地已摘牌。”機場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比如,太古飛機維修等業界領先的公司都將在臨空産業園落戶,且打造産業‘升級版’,發展深度維修、高等級飛機維修、大型飛機‘客改貨’、飛機全壽命維修保障,兼顧公務維修改裝業務,成爲亞太一流的‘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
作爲維修業的“高精尖”代表,這些企業的搬遷難度不低。比如,每一家企業都要單獨設計搬遷方案,且新廠址要申請國際資質後才能投入運營……曲折工作、價值更高——有了條件更好的新場址,特區航空維修業將實現高質量發展,更有利于形成産業集群效應。
廈門航空産業啓動區航空工業園及物流園區項目也在加速落地:2021年10月21日,廈門航空工業有限公司成功在蓮河片區摘牌競得項目用地,建設廈門航空産業啓動區,構建專業化、定制化、配套齊全的新一代特色園區,涵蓋諸如飛機租賃、零件制造、貨運物流、保稅物流、智能産業園、供應鏈項目,目標瞄准“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航空産業園區”。
“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已成爲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如今,新機場片區內,以“支撐國家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爲使命的廈門科學城蓮河片區正蓄勢待發。這一核心片區將依托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廈大科技園,規劃五大功能分區,重點承擔科學技術原始創新、成果轉化、産業加速等功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培育創新藥物、合成生物、空天開發、能源材料等未來産業,打造廈門科學城原始創新策源地。
當前,廈門正在積極向上爭取設立空港綜合保稅區。作爲未來面向金磚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兩岸共同市場的重要載體、亞太重要的供應鏈資源配置中心,廈門空港綜保區(籌)將聚焦航空維修制造、國際物流與分撥、商務商貿服務等臨空産業,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科教研發等高新技術産業,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新機場片區在庫重點在談招商引資項目27個,總投資超344億元。在庫合同簽約項目數13個,預計總投資30.16億元。2022年,新機場片區計劃新增10個招商引資簽約項目,預計三年內總投資10億元。(記者 徐景明 通訊員 林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