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上半葉,越南出現了一位著名的詩人和外交官,他就是被譽爲“第一個走到那麽遙遠的東南亞海國的越南人”、“越南第一個發現並看出一個新奇世界的人”李文馥。
李文馥(1785—1850年),字鄰芝,號克齋,越南河內永順人,是越南明鄉人的後裔。明鄉人是指17世紀遷居越南的明朝遺民。他的先祖“原籍福建漳州府龍溪縣西郷社二十七都”。2011年,研究越南漢文學的台灣成功大學教授陳益源特地到漳州考證李文馥的祖籍地。經漳州碑銘專家李阿山考證,李文馥祖籍“西郷社二十七都”當爲今龍文區藍田鎮西坑村(村裏有數座李氏宗祠),蓋“西坑”原名“西京”,京與卿音近而訛。
越南《李氏家譜》載:李文馥先祖輔明朝爲開國元勳功臣。明末清初,李氏家族中有李克廉(雲南省總督)、李我壁、李克貴三兄弟,義不仕清而渡海移居越南,傳至李文馥已第六代。李文馥的祖父李克敦(1720–1789),于黎景興八年(1747年)考中鄉薦,任官至謹事郎太常寺寺丞。父親李致位(1765–1824年),以行醫、教學爲業。據《大南實錄·李文馥傳》記載:他出生于河內永順。自幼深受祖父李克敦的疼愛,“自一飲一食,必親視之”。小時候李文馥曾多病,特別愛吃甜食,母親趁祖父不在,偷偷拿糖餅餵他,不過他祖父一發現,便用手指把餅挖出來,以免他貪甜致病。
1806年,李文馥中秀才,1819年中舉人,開始當官。明命(1820–1840年)初年,1820年授翰林編修,充史館。1828年被任命爲嘉定城鄉試主考官。後曆任禮部佥事、協理廣義兼管六堅奇、直隸廣南營參協。他當任這些官期間,辦事甚有表現,獲明命帝賞識,升至戶部右侍郎、署右參知之職。明命十年(1829年),他因受賄罪一度被革職。事緣在該年農曆二月,有奸商廖甯泰、杜松輝等謀領北城(今河內)關稅,以百余兩銀賄賂李文馥,文馥則從中協助。不久事件揭發,李文馥罪成撤職,原本要收押候絞,但因獲特赦被釋,其後更得阮朝繼續起用。
1830年,李文馥被遣往小西洋效命、以功抵過。從1830年至1841年十一年間,李文馥至少11次出國訪問,足迹遍及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馬六甲和槟城、孟加拉、印度、中國(包括澳門)等許多國家和地方。李文馥的第三次出使,是在清光緒十一年(1831年)夏天,他奉命隨工部郎中陳文忠、禮部員外郎高有翼,以“瑞龍號”大船護送前清朝彰化縣知縣李振青的眷屬陳棨等人及遭受台風的難民回福建,當時船上載有“肉桂、砂仁、燕窩、沉香、象牙、犀角、黃蠟、白錫、烏木、錦紋木、白糖、蝦米、魚幹、白兔皮”等貨物。此行撰有《閩行詩話》一書,詳細記載了他在廈門、泉州、福州沿途所見所聞,成爲我們考察1830年代閩南文化的重要社會史料。這次出使廈門時,原本要回祖籍地尋根,卻因爲族譜中記載祖籍的“西郷社”和“西卿社”字形近,誤導了他認祖的方向,以致擬訪祖籍未果。不過在始祖李克廉三兄弟避居越南河內近二百年後仍不忘他的祖先是漳州龍溪人,也算是很有心的。後來他在《家譜引》留下《擬訪祖籍未果並序》:
……乘公暇,將往一訪。土俗例訪祖籍者,其犒勞酬贈之費,非四五十金不可,而余則事力俱屈,八九不如。舟次離龍溪水程近一日,而等之爲海市蜃樓之視。窮之至此,苦思交迫,不覺感成:
國恩衙命千余裏,家派留香兩百年。
世代豈能無鼎革,儲胥應自在山川。
壯顔每爲黃金瘦,暗淚空憑流水傳。
陟降有靈應念我,般般情緒片帆邊。
這次出使到福州時,當他看到當地人在旅館壁上刻有“越夷會館”四字,甚爲憤怒,遣人把“夷”字砸碎才進入會館。李文馥事後作《辨夷論》一文以示之。“越南原聖帝神農氏之後,華也,非夷也,道學則師孔孟程朱,法度則遵周漢唐宋,未始編發左衽爲夷行者。且舜生于諸馮,文王生于歧周,世人不敢以夷視舜文也,況敢以夷視我乎”。後來閩縣縣尹黃宅中把使館改名爲“粵南國使公館”。李文馥後來有《抵公館見門題夷字作一詩》雲:
“自古冠裳別介麟,兼以天地判偏純;
尼山大筆嚴人楚,東海高風恥帝秦。
鬥次耀華文獻國,思槎忝竊詠詩人;
不憐一字無情筆,衙命南來愧此身。”
李文馥最後一次出使是1841年以“如燕正使”身份到中國北京,通報明命去世消息。據《大清實錄》記載,李文馥等三位越南使臣在大紅橋瞻觐,並于農曆八月十日(清代道光帝生日)在正大光明殿向清帝行慶賀禮。
1847年,李文馥因“辦事不善”再次遭貶官。該年農曆二月,法國戰船駛到越南港口,展示十字架標識,阮朝官員認爲他們“來意倨傲”。阮朝派李文馥與法國人交涉,但李文馥處理手段軟弱,阻擋不住法國人帶槍劍闖入公館挑釁,遂被朝廷指爲“案擬發兵”、“有損國體”,將之免職收押。李文馥再次失勢。1848年,朝廷再三起用李文馥,任郎中,辦理禮部事務。1849年升爲光祿寺。1850年逝世,朝廷追授他爲“禮部右侍郎”。
李文馥才學廣博,既工于漢文創作,又長于喃文著述。他傳于世的北使詩文集有《皇華雜詠》、《粵行吟草》、《仙城侶話》、等八種。其中《閩行雜詠草》又名《閩行詩話》、《閩行詩話集》,是李文馥往閩粵遣返中國遭海難漁民的途中所作的詩文集,撰于明命十二年(1831年),書中收錄詠途中名勝詩文及唱和餞贈詩作。《三之粵雜草》又名《志齋三之粵詩》,撰于明命十六年(1835年)作者第三次出訪中國時的作品。《鏡海續吟》收錄作者出使澳門時所作的110首詩,《周原雜詠草》,現存抄本九種,爲1841年李文馥出使中國時所作詩文集,書中收錄詠途中名勝及抒懷贈答之作。李文馥的北使詩作是中國與越南詩人的共同創作成果。越南人北使路途遙遠,每到一站都有中國官員接待,自然創造了中越文人相互交流的機會。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詩文唱和成爲兩國文人開展文化活動的最主要形式。明命癸已年(1823年),李文馥等到廣東公幹,“至于我粵名流唱酬屬和,或呼雲喝月,對酒當歌,或使墨驅煙,登高能賦。”由此産生了《粵行吟草》北使詩文集。武林繆艮在李文馥的《粵行續吟草》序言中描述了這次中越文人盛會:“癸已秋,越南國使李君鄰芝,偕同官護送師船來粵。友人劉君墨池邀余,與鄰芝諸君作中外群英會。觞詠之後,因得往來唱和,閱數月而別”。李文馥的詩集收集在中越聯合出版的《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叢書中。
越南的古典文學可分爲漢文文學和喃文文學。喃文文學是漢文化吸收越南本土文化元素後所形成的一種再生形式,所謂喃字,就是一種模仿會意、假借、形聲等造字方法,用漢字字形來描寫越南語語音的文字,又稱“字喃”。李文馥創作的喃文有《不風流傳》和《二十四孝演音》等多部作品。特別是他曾仿照“中國才子書”中的兩部作品改寫成六八體喃文詩《玉嬌梨新傳》和《西廂傳》,直接促進了這兩部文學作品在越南的傳播與普及。六八體是一種富于越南民族特色的韻文體裁,它以六言八言相間爲主要句式,講究格律、平仄聲更換,有“六八六八”和“七七六八”兩種句式。喃文詩《玉嬌梨》長2926句,是根據中國作家夷荻散人的二十四回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作品描述了書生蘇友白及第進士,與白紅玉、盧夢梨兩個姑娘之間的戀愛故事。《西廂傳》是根據元代作家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爲藍本,並參照唐代元至的傳奇小說《會真記》中的個別情節改寫而成。這部六八體喃文詩,長1744句。作品約完成于李文馥出使中國之後的1841–1849年之間。詩作描寫張生和莺莺在紅娘的幫助下訂立終身的戀愛故事,情節基本上與中國原著雷同。但喃文詩作也對原著中的某些次要情節做了刪減,並對紅娘等人物性格加以適當改動,其文筆細膩,情節感人,詞句優美,很受當時越南人所推重。
李文馥在阮朝,就在文壇上占一席之位。阮朝官修史籍《大南實錄》稱:“文馥有文名,爲官屢踬複起,前後閱三十年,多在洋程效勞,風濤驚恐,雲煙變換,所曆非一,辄見于詩雲。”由于李文馥的文壇盛名和外交閱曆,使他在現代國際學術界頗受重視。近年來,中國大陸、台灣、美國、馬來西亞等地,均有學者研究李文馥的著作和他的華夷觀念。
來源:龍文新聞網
備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編輯:洪婷婷
歡迎在漳州微信矩陣、今日頭條上做品牌宣傳,開業廣告,産品推廣,各種活動直播等,聯系電話:18359614989(+微信同號,請備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