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照片來源:顧芸提供
《上海城市規劃》
2022年第2期
本期主題:社區規劃的尺度與內容
主題文章
社區與社區規劃的空間維度
Spatial Dimension of Community and Community Planning
黃 怡
摘要:從“社區”概念中核心的空間內涵出發,對當前國內與社區相關的政策和規劃實踐中的空間維度認知進行正本清源的探討。首先審視“社區”學術概念和行政定義中的空間內涵;接著基于社區的空間維度,剖析當前社區生活圈、完整居住社區兩項政策實踐在空間尺度上隱藏的問題實質;進而展開社區規劃的相關空間比較論述,分析社區規劃與社區生活圈規劃、社區規劃與居住區規劃、社區規劃與社區中的規劃設計的空間維度差異;最後提出在行政語境中調整社區空間範圍界定、整合社區規劃類型的建議,以期爲我國社區政策、行動、規劃等實踐提供重要的認知前提和成效保障。
社區規劃中的邊界因素——以上海社區更新實踐爲例
The Border in the Community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Neighborhood Renovation
童 明 白雪燕
摘要:社區是城市的基本構成單元,其內部的物質性與非物質性邊界作爲一類重要結構性要素長期以來受到了學界的多方關注。然而在當前國內普遍開展的社區更新工作中,邊界因素僅被簡單抽象爲不可調整的物質性圍牆,致使大量由消極邊界因素引起的空間結構性問題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基于對社區邊界因素的概念梳理,探討以邊界視角介入社區事務思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同時結合上海社區工作中所開展的相關實踐,解析如何以營造良好公共環境爲目的,通過邊界因素分析形成物質性操作策略,以更好地爲社區空間構建穩定的環境秩序,激發人與空間結構性的互動效應。
系統治理與精准更新視角下的社區規劃探索
——以周家橋街道美好生活圈行動規劃爲例
Exploration of Community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Governance and Accurate Renewal: A Case Study of the Action Plan of 15-Minute Community Life Unit in Zhoujiaqiao Sub-district
吳秋晴 趙寶靜
摘要:快速的城市化發展進程加劇了社會的差異化與複雜性,社區作爲城市基層治理和公共資源配置的空間單元,近年來被視爲改善一系列城市問題的重要抓手,這對規劃編制與實施路徑提出更高要求。以上海市長甯區全域範圍開展的“15分鍾美好生活圈”行動規劃中較有代表性的周家橋街道實踐爲例,探討社區規劃如何從單純的規劃方案向行動、實施、管理等多維度層面轉型。通過梳理該行動規劃在理念與模式、規劃路徑、更新策略等方面的創新探索,提出社區規劃在系統治理與提升規劃精細度方面的可行方法,以期在促進行動項目高效精准落地的同時,實現穩固社會結構、構建更溫情生活共同體的願景。
基于居民需求特征的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實施策略研究——以南京市江北新區頂山街道爲例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lanning Based on Residents’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of Dingshan Sub-district, Jiangbei New District in Nanjing
方 遙 蔔凡海 祁 凡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步入成熟期,城市各級社區均配置了相應規模的公共服務設施。除必要的行政服務、醫療衛生等功能外,各社區在區位條件、用地類型、人口結構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對公共服務的功能需求不盡相同。這對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實施層面提出精細化的要求。選取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頂山街道爲研究對象,在現狀要素分析的基礎上,將社區分爲傳統街坊式、過渡演替式、中低收入商品房和高收入商品房4種類型;以居民爲主體展開使用需求調查;並從“規劃—建設—管理”3個階段提出不同類型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實施策略。
可達與共享:學校體育設施開放對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影響的實證研究——以蘇州中心城區爲例
Accessibility and Shari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Opening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on Public Sports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Suzhou Downtown
胡 瑩 馬錫海
摘要: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深入開展,在城市存量發展的背景下,學校體育資源與社區的共享被認爲是補充公共體育資源不足的有效手段,目前大多學者從制度層面研究,鮮有開展校地共享的空間邏輯分析與相應的策略說明。基于GIS的網絡分析模塊,從體育公共服務供需關系出發提出服務人數、最近可達距離、設施選擇度等3個可達性衡量指標,以蘇州中心城區爲實證案例,量化分析學校體育設施在梯度開放下對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影響。結果顯示:學校體育設施開放對擴大體育服務容量作用明顯,且二者之間呈現非線性關系,當開放度達25%時服務容量增幅最大,平均可達距離控制在1 500 m以下;當開放度達50%時,居民的設施選擇度大大提升。以期爲體育設施規劃提供思路,並爲未來校地體育資源共享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進而緩解社區體育設施資源不足的問題。
積極老齡化視角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優化配置方法研究
——以武漢市硚口區爲例
Optimal Allocation Method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ing Population: A Case Study of Qiaokou District in Wuhan
徐 濤 周小藝 徐晨慧 潘 聰
摘要: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的提升爲健全基層醫療服務帶來新挑戰。從積極應對老齡化視角,面向城市微觀尺度人口構成差異,構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優化配置技術體系。具體包括:基于年齡移算法和老齡化水平修正的需求預測,利用改進潛能模型評估步行網絡支撐下的設施供需均衡性,基于位置分配模型的改擴建設施、新建設施選址。通過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實證發現,綜合考慮社區老齡化水平差異能夠精准識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缺口,提出切實的設施優化配置方案。以期爲健全基層醫療設施體系、積極滿足老齡化帶來的醫養需求提供技術支撐。
渥太華中心城區的社區設計規劃及其啓示
Community Design Plan for the Heart of Ottawa Centertown
黃 怡 李美慧 楊克奇 王 浈
摘要:社區規劃類型是加拿大城市規劃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拿大宜居城市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在不同省/地區的不同城市中采用不同的規劃名稱,首都渥太華的社區設計規劃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通過對渥太華中心區的社區設計規劃的相關背景、主要內容及編制情況的闡述,探討城市中心區混合功能社區的社區規劃的主要特征以及2000年之後社區設計規劃的一些新動向。對加拿大的社區規劃實踐和類型的研究可爲我國類似的社區發展及社區規劃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啓示。
新城規劃
城鎮化2.0時代的中國新城規劃建設轉型
Transition of China’s New Town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2.0
張京祥 黃龍顔
摘要:新城理論與實踐起源于西方國家,在中國特定的發展環境下成爲一種特有的增長模式,支撐了中國高速城鎮化時期的“增長奇迹”。從城鎮化1.0時代進入城鎮化2.0時代,新形勢與新挑戰使1.0時代的增長模式難以爲繼,2.0時代的新城規劃建設需要重大轉型。發展動力、發展目標與發展方式的巨大變化,注定了研究2.0時代新城的必要性。采用城鎮化兩階段模型的分析框架,梳理中國新城規劃建設的演進曆程,並解讀了1.0時代新城與2.0時代新城的內涵與機制;在此基礎上,提煉出新城轉型發展的幾個核心導向;最後,嘗試從建設條件、選址依據、體制機制、發展理念、時空順序、財務平衡等方面提出新城規劃建設的策略,以期爲2.0時代的新城規劃建設轉型提供理論支持。
國外新城建設的目標與立法推進——以美國和日本爲例
The Goals and Legal Backup of Foreign New Town Development: Cas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呂一平 趙 民
摘要:在霍華德“田園城市”等理論和實踐的影響下,國內外新城政策的産生和演進有其共性,反映人們對理想人居的不懈追求,但在不同的制度背景和社會環境下,各國的新城規劃建設目標和策略有所不同。面對新城發展的重大和基本問題,有必要以立法來加以闡釋和保障。介紹美國和日本兩種制度框架下的新城建設目標和立法推進,辨析國內外新城建設的概念和制度基礎。首先分別闡述美國和日本的新城法制演進,分析其新城立法的核心問題和主要特征。最後探討對我國新城制度建設的若幹啓示:一是要明晰新城發展的目標,分類、分階段和有重點地推進新城建設;二是要發揮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多方協同作用;三是要通過立法和相關政策的制定來保障新城規劃建設的順利推進。
重慶市新城發展模式與路徑的探索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Path of New Town in Chongqing
曹春霞 曹 穎 張 邯
摘要:在國內外新城的概念內涵及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重慶新城發展的規劃探索,總結了新城發展的主要動因,並從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出發,認爲未來新城將面臨3大挑戰:一是政策紅利消失,二是人口紅利消失,三是互聯網將逐步弱化新城的區位優勢。面對這些挑戰,結合重慶市正在編制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提出兩江新區的産業築城、西部科學城的科技興城、東部生態城的生態營城3種新城的發展模式和實施路徑。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的新城規劃提出3點思考:一是新城要依托現有基礎進行升級,不再是一張白紙上描繪藍圖;二是新城的“新”不在于城市建設,而是發展內涵和發展動力的“新”;三是隨著現代化物質空間塑造逐步減少,需要營造更多的“産、城、景、文”深度融合的新城場景。
從“拼貼城市”到“融合城市”:空間縫合理論在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中的創新探索
From “Collage City” to “Integrated City”: An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Spatial Sewing Theory in the Overall Urban Design of Songjiang New Town
林可可 王雅妮 方 瀾 範 衍 孫旌琳 李心蕊
摘要:上海新一輪新城發展是落實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求、推進上海大都市圈區域協同、優化超大城市區域空間布局的重要戰略舉措。爲落實新階段新要求,化解松江新城“拼貼城市”的現狀困局,將空間縫合理論與手法引入宏觀尺度,探索空間縫合理論在總體城市設計層面的運用。聚焦生態、交通、功能和空間形態等關鍵要素,加強松江新城內各功能片區間的融合聯動,爲支撐松江新城建設成爲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做出積極探索。
規劃實踐
中心城邊緣區結構優化導向的城市更新策略探索
——以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東部拓展區爲例
Exploration of Urban Regeneration Strategy Oriented b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Central City Fringe Area: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Taopu Smart City East Extension District
周宇黎
摘要:中心城邊緣區由城市邊緣區轉化而來,在經曆快速城市化過程後逐漸發展成中心城的一部分。分析中心城邊緣區的一般特征和發展困境,由于其發展速度過快和資源條件限制,存在發展無序、空間破碎、交通不暢、環境雜亂等問題,成爲地區協同發展的短板,其規劃與建設已成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亟需合理引導。結合我國城市發展現階段的導向,從生態修複、交通優化、産業發展和社區營建等4個方面,探索該類地區的城市更新策略,並以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東部拓展區爲例進行策略應用研究,希望對類似地區的規劃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資金平衡導向下北京老舊小區改造的問題與策略研究
——以勁松北社區改造爲例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Beijing’s Old Residential Distric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nd Balance: A Case Study of Jinsongbei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梁 穎 江 曼 劉 楚 呂海虹 原 藝
摘要:老舊小區改造是我國當前保民生、穩投資的重要調控措施之一,實現改造資金平衡是調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要前提。面向改造資金平衡,重點聚焦缺少實施資金來源的提升類和完善類改造中的規劃實施問題,並針對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系統剖析局部、靜態資金平衡研究視角的局限,以及關注公共融資成本控制、規劃導控收益擴大等調控手段的局限。結合勁松北社區的改造實踐,系統剖析其成本和收益的構成、資金平衡的經驗及問題,基于北京當前的規劃要求,提煉基于整體、動態的資金平衡研究視角的改造內容和收益方式,並總結在規劃實施和運營中成本控制、收益擴大的系統化調控方式,提出關于實施時序、物業管理範圍、資源挖潛、存量過渡利用、存量經營權分離、增量指標管理、業態配置、經營方式、公益設施激勵、物業試用服務等方面的改造建議,爲北京當前相關政策的優化完善提供系統化的支撐。
城市研究
農村電商時空演變特征與影響因素研究
——以山東省淘寶村爲例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Rural E-commerce: A Case Study of Taobao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曹俊傑 張 耀
摘要:淘寶村作爲電子商務與傳統專業村相結合的産物,在提高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推動農村地區的産業結構轉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以2017—2019年山東省淘寶村數據爲基礎,運用空間計量方法,對淘寶村的時空演變特征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山東省淘寶村發展既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也存在其自身成長的特殊規律。山東省淘寶村呈集聚性分布,其時空演化過程可分爲增速不同的3個階段,呈西密東疏的空間分布特征,並具有沿西南向東北方向擴散的趨勢,在縣域尺度下其空間分布具有顯著的正自相關特征,且空間關聯性正逐年提高。構建GWR模型,剖析山東省淘寶村發展的影響因素,認爲政府政策、人口數量、交通通信消費支出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對淘寶村的發展有正向的促進作用,而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率有負向的抑制作用。
基于多源數據的社區生活圈服務設施與人口匹配關系研究
——以甯波市中心城區爲例
Research on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Facilities and Populations in Community Living Circle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A Case Study of Ningbo Downtown
仲 亮 徐磊青
摘要:在以人爲本的城鎮化背景下,社區生活圈規劃強調立足居民視角,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空間配置水平。基于興趣點POI、開源地圖OSM、騰訊宜出行等多源數據,從供需關系視角出發,分析浙江省甯波市中心城區居住區生活圈內商業、教育、文體、醫療、交通、養老等6類設施與現狀人口匹配程度。研究發現,生活圈內服務設施總數與人口活動強度呈現明顯正相關,其中商業設施與人口相關系數最強,醫療、養老設施與人口相關系數較弱。根據供需關系建立生活圈設施人口匹配模型,發現當前大部分生活圈內設施與人口基本匹配,但存在部分供需錯配的居住區生活圈。最後分析設施超配和失配的生活圈位置分布與潛在原因,提出生活圈視角下服務設施配置策略。
數據驅動的國土空間規劃新技術應用探討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in Data-driven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蔣金亮 陳 軍 席廣亮 孫東琪
摘要:隨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逐步建立,我國亟需改進傳統規劃方法,提高規劃的科學性。信息化方法更新叠代迅速,新的監測手段和計算能力爲國土空間提供了新型數據采集和技術方法,如何發揮新技術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的作用是智慧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基礎。當前對于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和研究開展了大量實踐和探索,信息化方法和手段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新技術應用于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尚處于摸索階段。在梳理現有相關政策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數據驅動的國土空間規劃新技術應用框架,從調研分析、規劃編制到實施監管各個階段闡釋數據驅動下的新技術應用實踐,探討新技術應用問題,推動國土空間規劃方法更新,爲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可供借鑒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局域級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內涵與規劃導引研究
Research on System Connotation and Plan Guidance of Local Urban Rail Transit
劉 濤 郎益順 張安鋒 金 昱
摘要:當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總體上仍以服務于中心城區的地鐵爲主,功能層次較爲單一,作爲市域級、市區級下一層次的局域級軌道交通,尚處在起步階段,發展經驗相對不足。立足多模式軌道交通與多層次城市空間互動發展的內在規律,借鑒國內外城市發展實踐,從空間、系統等多維度分析總結局域級軌道交通的系統內涵,並基于已有實踐和不同公共交通模式橫向比較研究,提出局域級軌道交通主要規劃技術標准。最後,結合線路服務功能細分,提出不同類型線路的規劃布局導引。
空間規劃背景下工業遺産聚集地的空間治理研究
Research on Spatial Governanc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Clusters under National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李鵬鋆
摘要: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和效率是空間規劃的重要目標。從空間治理視角切入闡釋工業遺産聚集地及其空間治理的內涵,探討工業遺産聚集地空間治理的特征和作用。選取德國魯爾區和我國上海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工業遺産聚集地的空間治理實踐進行比較,分析兩者工業遺産聚集地和空間治理的特征,尤其是以區域空間規劃體系爲核心的縱向治理和以土地資源爲核心的橫向治理兩類空間治理模式。在此基礎上,總結和討論多元治理主體中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空間規劃作爲重要工具介入空間治理,存量規劃中土地的增值與分配對空間治理的關鍵作用。
制度經濟學視角下跨界地區生態治理實踐反思
——以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生態治理規劃爲例
Practical Reflection on the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Cross-border Areas i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 Case Study of Ecological Coop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劉 迪 趙憲峰
摘要:基于對國內跨界地區生態治理合作實踐的反思和總結,提出跨界地區生態合作的關鍵在于兩類主體關系協同,即價值認知差異的政府間協同和目標導向差異的政府—社會協同。通過將跨界生態治理合作在制度經濟學邏輯下的解讀和再認識,提出跨界地區生態合作應以社會總體效益最大化爲導向進行區域制度選擇,以市場交易成本最小化爲導向選擇技術路徑,並基于可實施性構建遠近結合的政策工具。最後,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爲例,對太浦河治理、圩區建設、水環境改善等具體生態合作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策略。
國外規劃
街道流動攤販的管理經驗與啓示——以紐約市爲例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Street Vending: A Case Study of New York City
賈正哲 楊 辰
摘要:流動攤販是常見的城市現象,也是城市管理的難點,特別是在人口衆多、流動性強的超特大城市。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與其禁止和驅趕流動攤販,不如將其納入城市常態化管理,使之成爲改進民生、培育活力和創造城市景觀的手段。作爲國際化大都市的紐約有著悠久的街頭販賣曆史,這裏的流動攤販人員複雜、分布廣泛。如何在完善管理法規的同時給予攤販一定的生存空間,協調相關者利益,實現多方共贏是紐約流動攤販管理的要義。從發展曆史、經營類型與分布、管理辦法、介入群體4個方面梳理紐約對流動攤販的管理經驗,並總結這一經驗對當前我國超特大城市平衡精細化管理與非正規經濟發展的借鑒與啓發。
新加坡社區“原居安老”支持性環境的構建、分析及啓示
Construction,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Supportive Environment for “Aging-in-Place” in Urban Neighborhoods of Singapore
陳雲鳳 李玲玲 王才強
摘要:城市社區環境對“原居安老”的支持性是集體抗衰老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積極老齡化來說意義重大。從住房環境適老化提升、社會和醫療服務系統、鄰裏環境和戶外空間、鄰裏關系與社會機會4個層面,對新加坡高密度城市社區“原居安老”支持性環境進行建構和分析,並結合實踐案例進一步闡述。提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支持性環境6大構建要點:政府主導與公衆參與相結合的彈性規劃機制、功能與社會資源的關聯整合、戶外開放空間促進人際關聯與鄰裏互動、多方協同運營管理、主人翁意識培養與社會文化挖掘、地方熟悉與社區複原力,進而結合我國國情提供啓示。
國外環境設計預防犯罪導則介述與借鑒
Introduc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Guidelines on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Abroad
毛媛媛 寇 琴 孫慶穎 宋 科 殷 玲
摘要: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策略是促進城市安全環境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已在諸多國家推廣應用,而當前國內城市規劃建設實踐對此關注較少。通過對國際上41份環境設計預防犯罪導則的梳理,總結其編制特點和實施策略,並針對典型導則案例進行介紹。最後結合當前國內規劃編制和管理,提出平衡把握通過環境設計預防犯罪導則的應用層次、導則要素集建構、鼓勵多主體參與式共建、通過試點項目形成分地區差異化計劃、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指引導則、建立完善的導則犯罪預防評估機制等編制實施建議,以期爲未來國內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相關導則的編制提供借鑒。
城市更新中的反紳士化現象研究
——基于溫哥華唐人街反紳士化運動的實證
Anti-gentrification in Urban Renewal: A Case Study on the Anti-gentrification Movement in Vancouver Chinatown
唐鳳玲
摘要:紳士化作爲後城鎮化、城鄉轉型的一種典型的地理空間與社會現象,已經成爲學術領域備受關注的熱門課題。選取溫哥華唐人街作爲研究案例,以揭示反紳士化運動對城市的影響。將溫哥華唐人街反紳士化運動劃分爲3個階段,分別是:以抵抗貧民窟清理爲目標的反紳士化階段、以抵抗文化異化爲目標的反紳士化階段、以抵抗生活成本提高爲目標的反紳士化階段。在此基礎上,提出反紳士化運動一方面具有橫向鞏固聯盟、縱向參與加深和靈活的組織機制等特征,另一方面也有其局限性。最後,從政府引領、貧困補償和社區建設3個角度對我國城市更新提出可借鑒的啓示和經驗。
(來源:上海城市規劃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