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綸會館
“鳌魚護珠”
平移中的錦綸會館
1723年,即清雍正皇帝登基的這一年,距離廣州城西門約一公裏的一片平地上,建起了一座三進式鍋耳房。這就是錦綸會館。這座外觀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建築,是廣州紡織行業的會館。始建者們恐怕不會想到,278年後,很多人會爲怎樣把它完好地保存下來操碎了心;他們更不會想到,一座房子居然可以像搬箱子一樣,整個搬到80米外。
廣州這座老城,镌刻在時光中的有無數尋常巷陌。城市要發展,人要來來去去,不能因循守舊,也不能總是推倒重來。在叠代的積澱之上,如何立起創新之魂?作爲當時國內最大規模的古建平移,也是首例磚木結構古建平移,錦綸會館在17年前的實踐,今天來看仍是一個好榜樣。
用科技的力量爲文物保護賦能
2001年8月19日上午九時三十分,隨著指揮部一聲令下,錦綸會館平移正式開始。截至下午5時,順利完成了第一天的正式平移工作,共平移2.877米,加上前日試平移0.97米,共平移3.847米。當時,現場總指揮李小波以及三位高級工程師就在錦綸會館“腹中”一張簡陋辦公桌前,緊張地進行著工程進度指揮工作。雖然整個錦綸會館正在悄悄地以65毫米/分鍾的速度向前移動,但據當時在現場采訪的記者說,站在會館內部“沒有感受到一絲的震動”。李小波介紹,由于各號台的技術人員同時制動,且千斤頂用力均勻,所以常人察覺不出震動。
完成了第一天的平移後,錦綸會館進入休整狀態,幾天後才繼續平移。這是因爲平移項目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與之配套的還有地下停車場以及館前廣場,平移後的錦綸會館將坐落在地下停車場的上蓋部分。當時地下停車場尚未完工,且會館新鋪設軌道的混凝土需要時間養護凝固。這也是錦綸會館向上平移1.085米的原因之一。23天後,錦綸會館終于完成了平移的一期工程——長達80米的橫向平移。之後開始1.085米的頂升。
第一期平移到位後,爲了不影響停車場的工程,施工人員在平移的上下軌道之間、縱橫夾梁交叉處的70個承台上,安置了140台千斤頂。它們同時用力,托起重2000噸的老館。此外,爲了保護整個會館的上層建築,修建了一個剛度很大、近乎絕對均勻的底盤。據當時參與工程的專家說,頂升的關鍵有兩個。其一,“保持千斤頂同步”,這是重中之重,由于布點多,一旦千斤頂不同步,極易造成底盤傾斜,壓力失調。第二,整個會館的傾斜度也一定要把握好。頂升1.085米後,錦綸會館底下鋪設了13條橫向軌道。之後錦綸會館又進行了22米的縱向平移,終于到達了目的地。今天到錦綸會館參觀的人,會發現它正好處于古刹華林寺的門外。它們共同構成了城中一處珍貴的文物景觀。
創造了兩項載入史冊的紀錄
作爲廣州市唯一幸存的行業會館,錦綸會館見證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它是舊廣州紡織業老板們聚會、議事場所。1997年錦綸會館被廣州市確定爲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它曾先後經曆過五次修繕,多次重建以及“七十二家房客”的居住,會館內至今還保存21方碑記。孫中山先生曾提出錦綸會館要“永遠保留”。不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1999年,廣州市與荔灣區共同修建一條貫穿西關的南北主幹道——康王路,錦綸會館就位于康王路上的長壽路與下九路之間。于是,究竟是讓錦綸會館“拆遷讓路”,還是道路設計適當繞行以保存會館建築,成爲當時人們非常關注的熱點問題。爲盡量保持會館的曆史文化價值,決定對會館進行整體平移。
當時的錦綸會館,經過278年的風吹雨淋,建築已腐敗不堪,結構松散。這個高難度的施工方案,是全國最大規模的古建築平移工程,也吸引了省內專家同行前來現場參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曾親赴平移現場觀摩,見證了科技給文物保護帶來的創新之舉。
一般的平移是動柱子或牆壁,而建築的基礎仍然留在原地,這要求建築物具有較強的整體性, 而錦綸會館的結構非常松散,平移的難度大。當時已有兩次平移經驗的廣州魯班公司,用鋼管對會館進行了大包紮,並在會館地下建起了鋼筋混凝土的托盤,將整個建築連“根”托起之後平移。行內專家評論,這個工程創下了兩項可載入史冊的紀錄:一是在我國磚木結構的古建築中把上部結構連同基礎一起整體移位的尚屬首例;二是在整體移位過程中, 包括了平移、升高頂升、轉向轉軌再平移這樣複雜的技術,且取得圓滿成功,這在國內外都屬第一次。
保存了它
就保存了一段廣州外貿的鮮活曆史
學者們指出,廣州的手工業産品遐迩聞名,絲織業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它起步早,至明清時更臻成熟。明末清初時的廣東著名學者屈大均這樣描述“廣之線紗與牛郎綢、五絲、八絲、雲緞、光緞,皆爲嶺外、京華、東西二洋所貴”。 清雍正年間的《廣東通志》也記載“粵緞之質密而勻,其色鮮華,光輝滑澤”。廣州的絲織品遠銷海內外,貢獻于朝廷。北京故宮博物院當年調撥給廣州博物館的幾匹廣州彩緞,精致華美,至今依然鮮豔如新,可以看出廣繡的卓越風采。廣州絲織業的産品多爲外銷貨,錦綸會館時期,銷往五大洲的多個國家。根據行內人士回憶,若按銷售地域,錦綸行可分五行,即洋行莊三行——安南貨行、新加坡行、孟買貨行,另有本地紗綢莊行及福州貨莊行。其中孟買貨要染色挑花,較他行貨色更爲講究,貿易額也較大。
17世紀以前,菲律賓的馬尼拉是中國與拉丁美洲絲綢貿易的樞紐。1587年,一艘從馬尼拉駛往墨西哥的西班牙帆船,就載有200萬西元的中國絲綢。清代,從馬尼拉啓航的船只,每艘裝載的中國絲貨亦多至1200箱。
考古專家們還指出,錦綸會館的平移,也是所處區域文物的一次集中整理。首先,對平移前的錦綸會館進行全面的精密測繪,需拆卸和維修的構件逐一編號。當時挖出的石板全部編好號,在施工場地內清理出足夠的地方放置,由施工單位負責保管好,平移到位後再重新按編號回填。第二,會館內的所有碑刻都是極爲珍貴的文物,是平移工程中保護的重點。經過文物工作者進行現場調查、拓片、測量等一系列的工作並整理後,記錄了各石碑的具體位置甚至相互之間的間距,在錦綸會館測繪平面圖上逐一標注,並全部進行拓片。對個別危險的構件和19塊碑刻,設計單位和文物專家現場確定了特別的加固措施。碑刻隨整座建築—起平移,碑石的正面蓋海綿,再用夾板和木枋牢牢地固定在牆上,碑、石與牆之間的空隙灌滿河沙,以防止碑石在移動的過程中被壓碎。
今天看錦綸會館的平移,仍然讓人贊歎不已。專家們評價,它的平移成功,爲解決城市建設和古文物保護這一矛盾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同時爲我國在建築物平移方面又增添了精彩的一筆。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蔔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