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8日,身在新加坡的愛國華僑陳嘉庚與五兒子陳國慶驅車前往自家的磚廠巡視,在大街上,陳國慶看到英語寫的大標題“日本偷襲盧溝橋!”。
見狀,陳國慶大吃一驚,趕忙將此事兒告訴陳嘉庚,並詢問父親,中日會不會開戰。
陳嘉庚沉默片刻,對陳國慶道:“目前是局部沖突,如果日本進攻上海,那就是全面開戰了,那時候我們就要看看,能做點什麽了!”。
雖然父親這樣說,但日本攻打盧溝橋的消息,依舊讓他心情沉重,巡視磚廠的興致大減。
令陳國慶沒想到的是,父親的話,竟然一語中的,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增兵華北,又先後制造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甚至在7月26日,向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退出華北地區。
7月28日,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次日,北平淪陷,7月30日,天津失守,侵華戰爭全面爆發,8月13日,上海南火車站遭到日軍轟炸,淞滬會戰打響。
得知這一消息的陳嘉庚,知道中日全面開戰,已經不可避免,于是聯系新加坡的華僑們,開始爲祖國的抗戰,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淞滬會戰打響的第3天,陳嘉庚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舉行募捐,並確定要長期爲祖國的抗戰捐錢捐物,他本人每月認捐2000元,直到抗日結束。
在陳嘉庚的號召下,南洋的愛國華僑們,紛紛行動起來,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緬甸、安南等地出現大量愛國團體,1938年10月,南洋愛國華僑180余名代表聚集新加坡,南僑總會成立,陳嘉庚擔任主席,帶領700萬南洋遊子,捐款、認購國債、籌資,忙的不已樂乎。
據統計,從1938年到1941年,短短3年時間,南洋華僑便爲祖國提供50億國幣,極大的緩解了國內的財政壓力,陳嘉庚的名字,也被千萬大陸同胞熟知。
1940年,陳嘉庚回國慰勞,先後前往重慶、延安,受到蔣介石和毛主席的熱情接待,然而,事後陳嘉庚卻發出感慨,希望在延安!
在當時,國軍的力量,比八路軍和新四軍強大數十倍,爲何陳嘉庚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這就要從陳嘉庚在這兩個地方的遭遇說起了。
陳嘉庚帶領南洋華僑爲祖國捐錢捐物,蔣介石知道嗎?他當然知道,正因爲如此,當陳嘉庚到達重慶後,蔣介石安排了陣容強大的招待會,動用了數個國家部門,簡直把陳嘉庚當作皇帝一樣對待。
在重慶,陳嘉庚待了60多天,每天就是各種宴會,各種應酬,吃得無不是山珍海味,這讓滴酒不沾,出門兒兜裏從不超過5塊錢的陳嘉庚大開眼界。
前方戰士吃糠咽菜,後方的大佬們卻錦衣玉食,極盡享受,這讓陳嘉庚的心情低落到了極點,更令陳嘉庚悲觀的是,這些“家夥們”才四五十歲,幹不成事兒不說,還要占著“茅坑”幾十年,真正能救中國的人,在哪裏?
自然而然,他就想到了學校的學生們,早在抗日之前,陳嘉庚就致力于教育,甚至爲此破過産。
陳嘉庚,福建泉州同安縣人,出生在當地一個叫集美的小村莊,因爲父親早年間闖蕩南洋去了新加坡,陳嘉庚跟隨母親長大,小小年紀就討小海、幹農活。
好在一點,父親雖然不在身邊,但卻不間斷地往家裏寄錢,9歲的時候,陳嘉庚上了私塾,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蘊。
17歲,陳嘉庚漂洋過海到了新加坡尋找父親,在父親的米店當學徒。
當時,他的父親又在南洋成了家,因爲從小離別,父親跟他並不親近,雖然他將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條,但父親還是將米店,給了他在新加坡生得兒子。
雖然不公,但陳嘉庚心裏並無怨言。
1903年,在國內生活一段時間的陳嘉庚再次返回新加坡,此時,因爲經營不善,父親破産,出于孝道,陳嘉庚接下了父親2.5萬元的債務,此舉,在新加坡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爲在新加坡,並沒有父債子還這個說法。
陳嘉庚的仗義之舉,讓他名聲鵲起,很多人都認爲,他是個可靠的人,都願意跟他做生意。
1906年,除了熟米,陳嘉庚又開始接橡膠種植業,到1909年,他的橡膠種植園,已經達到了1000英畝,不僅還清了債務,還積攢下了4.5萬元。
這個時候,陳嘉庚接觸到了同盟會,並有幸結識了孫中山,爲了革命早日勝利,他開始爲孫中山提供資金上的幫助。
辛亥革命後,爲了維持福建革命政府的治安,他又開始四處籌錢,與此同時,他還把目光瞄在了下一代身上。
投資教育,他從家鄉做起。
集美村陳氏有7房,但這7房卻有7個私塾,辦的半死不活不說,還不許女子入學,同時也沒有起到教育的作用,老家的很多孩子,不僅不上學,而且小小年紀,便學會了賭博,這怎麽能行?
爲了說服鄉親們,陳嘉庚承諾,所有費用他一人出,于是,在1913年,陳嘉庚創辦的第一所學校集美小學成立。
陳嘉庚也開始了解教育行業,當他發現當時所謂新式小學、師範都辦的很糟糕的時候,陳嘉庚覺得,自己有必要投資創辦一所師範學校,培養師資力量,于是,在1917年,他又創辦了集美中學師範部。
做了這一步,陳嘉庚覺得還不夠,于是,在1921年,他又創辦了福建第一所大學——廈門大學。
這辦大學,比起小學、高中,難度可就大多了,不僅需要巨大的場地,還需要過硬的師資力量,好在一點,此時的陳嘉庚,在新加坡生意已經做大,財力雄厚。
在廈門大學創辦的頭兩年,陳嘉庚便扔進去200萬,因爲在這裏當老師的工資,遠高于其他學校,民國的不少名人,都在這裏教過書,也因此廈門大學名聲大噪,成了民國10大名校之一。
對于廈門大學,陳嘉庚傾注了大量心血,在後來,每年的投入都不低于25萬,一直堅持了16年,直到1937年,陳嘉庚破産,才無奈將廈門大學交給國民政府。
除此之外,陳嘉庚還聯絡新加坡華僑,成立同安教育會,到1935年前後,他已創辦73所中學校,出資20余萬銀元。
緊接著,便是抗日救亡,然後在重慶見蔣介石,參加各種聚會,看到那些所謂的大佬鋪張浪費還不幹事兒,陳嘉庚就心痛不已,然後想到學生們,可學生們年紀尚小,恐怕還得二三十年,才能當擔大任,這讓陳嘉庚如何能不心急?
接連不斷的宴會,讓陳嘉庚不厭其煩,無奈之下,他在國民黨的《中央日報》連續三天發表聲明:“在此抗日艱難困苦時期,望政府及民衆實踐節約,切勿消耗物力。”。
就在陳嘉庚苦悶的時候,身在延安的毛主席給他拍了一份電報,希望陳嘉庚能到延安做客。
實話說,當時的陳嘉庚,同樣不看好延安,因爲他抱有偏見。
早在1932年,紅軍攻克漳州城,在城裏進行募捐,因爲不了解,陳嘉庚在當地的鞋業公司經營者事先躲避,最後,紅軍只好募走與所派款項等職的膠鞋,這讓陳嘉庚對紅軍有了誤解。
這次到重慶,陳嘉庚也參加了八路軍辦事處對他舉行的歡迎茶會,雖然印象有所改觀,但“只是理解,並不偏好”。
雖然如此,接到毛主席電報後,陳嘉庚還是決定去延安走一趟,雖然蔣介石的臉色很難看。
一路風塵仆仆,終于,在5月底,陳嘉庚來到了延安,6月1日晚,毛主席請陳嘉庚吃飯。
桌子底座,是一個小方桌,上面是一個圓形的大桌面兒,表面坑坑窪窪,還糊著幾塊兒舊報紙。
菜是家常菜,主席菜園子裏種的豆角、白菜,唯一算是不錯的菜,便是一份雞湯,毛主席還笑著解釋,這是鄰居老大娘知道自己這裏要來貴客,偷偷把老母雞殺了送來的。
看到這一幕,陳嘉庚眼睛濕潤了,延安領導人的簡樸,與蔣介石等人的奢靡之風,形成了鮮明對比,給了陳嘉庚極大的視覺沖擊。
在延安,陳嘉庚待了8天,參觀了延安的學校、商店、工廠等等,看著一片欣欣向榮,在這裏,他還見到了集美的畢業生,陳嘉庚的心情大好,精神爲之一震。
回到重慶後,陳嘉庚召開了記者會,直截了當地說:“延安讓我如撥雲霧見青天,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陳嘉庚這話,讓蔣介石極爲傷心,他不理解,爲什麽陳嘉庚去了一趟延安,整個人就變了。
回到新加坡之後,在陳嘉庚的操作下,南洋華僑捐獻的物資,源源不斷的送到八路軍、新四軍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對根據地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身在海外的陳嘉庚,是開心不已,可惜的是,沒多久,解放戰爭爆發了。
對于蔣介石的作爲,陳嘉庚是嗤之以鼻,以南僑總會主席的名義致電美國總統和國會,對美國支持蔣介石的做法,表示抗議,並且指出,蔣介石是一夫獨裁,媚外賣國,比起石敬瑭、吳三桂、秦桧這些人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1949年,解放軍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就在眼前,這時候,毛主席再次給陳嘉庚致電,電邀陳嘉庚回國共商國是。
受到信的陳嘉庚,表示自己一定回國敬賀,但自己國語不通,對于國事更是門外漢,會議就不參加了。
1949年5月,陳嘉庚回到國內,6月,在周總理的陪同下,在北京見到毛主席、董必武、郭沫若等人,大家一致希望陳嘉庚參加新政協,至于語言上的障礙……小事,可以請翻譯。
1950年,陳嘉庚返回國內,定居在故鄉集美村。
1954年,陳嘉庚出席第一次人大會議,並擔任常委會委員,1955年,已經82歲的陳嘉庚視察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曆時5個多月,行程2萬余公裏,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建議。
1959年,陳嘉庚擔任政協副主席,可惜的是,因爲年紀太大,他的身體漸漸垮了下來,後因發射性治療,右眼失明。
1961年,陳嘉庚離開人世,享年87歲,治喪委員會主任,由周總理親自擔任,並且是周總理和朱老總領先執绋,將他的靈柩送上靈車,可謂榮耀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