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借廠造船”到造船行業的領頭者,在十多年的歲月長河裏,江蘇大洋海洋裝備有限公司乘浪逐波,開拓不止。在公司董事長荀金標看來,堅守“工匠精神”打造拳頭産品是企業發展秘訣。除了企業自身的獨特發展之道外,南京市江北新區軟件園的支持與幫助更是爲大洋海洋裝備有限公司這條乘風破浪的船舶指明了航行方向。
嚴冬中的堅守與蛻變
荀金標董事長1989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專業,畢業後進入一家小船廠從學徒工做起,積累了豐富的造船經驗。2005年,新加坡有一批造船訂單找上了他,這對荀金標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會,當時正值船舶市場的黃金發展階段,荀金標租借其他船廠完成新加坡的訂單,淘來了創業的第一桶金。2007年,他在泰興市成立江蘇大洋海洋裝備有限公司,又經曆兩年的准備,于2009年造出第一艘船。
沒想到,大洋海裝剛起航就遇到不測風雲。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大多數造船廠在耗盡已有訂單後,就不得不面臨無船可造的厄運。更糟糕的是,在中韓“造船第一大國”的爭奪漸趨激烈之時,更加嚴酷的市場環境又擺在全球造船業面前。航運市場低迷的壓力傳導,導致大多數造船企業接單難、交付難。造船業遭遇史上最嚴寒的冬天。
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大洋海裝一度陷入發展瓶頸。荀金標開始謀劃船廠轉型,積極帶領經營團隊深入調研、分析市場情況,在同産業鏈上下遊的信息交流中最終確定了細分市場,利用富余産能拓展發電方艙、大型結構物建造等,成功架起一條全新業務線,支撐了企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的發展。2014年,大洋海裝將主營海洋平台供應船舶轉爲液貨船,將液貨船打造成專業標杆産品。經過幾年發展,公司現在年造船能力已達30萬噸,擁有5萬噸級船台2座、5萬噸級舾裝碼頭2座,分段建造車間和總裝區域共約72000平方米。
新航道下的共同成長
千秋大業,人才爲本,企業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大洋海裝2017年同江蘇科技大學簽訂産學研合作協議,采取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開展教學培訓、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形成同校方的優勢互補。借由業內權威高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和企業的一線生産條件,配合績效考核的流動式專業教學培訓,不斷提高公司人員素質。同時邀請雙方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學術交流,提升雙方頂層科研學術能力。這不僅讓企業多了拓寬市場的底氣,也讓公司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
2018年10月,大洋海裝總部從泰興市正式遷往南京,落戶江北新區軟件園。江北新區作爲南京市規劃的“江北新主城”,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其有力的政策和細致的服務正是吸引大洋海裝的主要原因,也讓大洋海裝嘗到了不少甜頭。在2019年“科技副總”申報過程中,江北新區在政策引導、申報條件和後續政策落實等方面的做法幫助大洋海裝成功引進江蘇科技大學李永正教授。
借助南京江北新區騰飛的東風,短短不到一年,大洋海裝和江北新區軟件園就牢牢地擰成了“一股繩”,共同走上跨越式發展的“新航道”。在荀金標的帶領下,大洋海裝再也不是那個曾經籍籍無名的船舶制造小廠,它已然華麗蛻變爲一家擁有近兩千名員工的全球化船舶制造企業。
把握時局的揚帆出海
隨著航運業持續發展,世界造船市場重新呈現興旺勢頭,中國一躍成爲造船第一大國。許多先進制造技術在造船領域得到應用,現代造船技術正朝著高度機械化、自動化、集成化、模塊化、計算機化方向發展。
向海而生,夢想惟新。大洋海裝十多年來專注于實體經濟發展,致力于“工匠精神”成就中國船舶制造。企業生産的130米打樁船始終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服務于國內跨海大橋、風電、深水碼頭工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建設工程,成了企業的拳頭産品。
大洋海裝年産值在2016年達到 2.6億元,2018年達到8億元,今年預計將達10億元。公司高級工程師項國飛告訴記者,公司的近期目標是2022年産值突破20個億,目前公司合作最多的是新加坡客戶,去年年底又開拓了歐洲市場,通過參加德國漢堡、韓國釜山等國際展會,將合作對象逐步擴展到挪威、瑞士、西班牙等國家。
江蘇經濟報記者 謝樹仁 劉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