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蟒·雲肩通袖·妝花織金紗袍
鍾毅(左)
從設計一塊布料開始,“85後”香港設計師鍾毅考證大量資料,希望把從明末以來遭受中斷的漢服接續傳承下去。2017年時,由他設計的漢服,代表著中國制造的複古時尚,登上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
鍾毅少年時代就對古人的衣服十分好奇。大學畢業,他便投入全部精力,在廣州創立明華堂工作室,專注于複原與制作明代漢服。
“了不起的中國匠人”,作品登上紐約時代廣場
2017年5月,身著一件松花色明代漢服的林志玲登上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在這個年均客流量1億人次的“世界十字路口”,鍾毅團隊的原創漢服展現出了華夏民族服飾文化的精巧與雅致。
“並不是特別設計的,就是我們在售的一款常規的明代女性服裝。”受到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邀請,這是鍾毅的作品和創業經曆第一次爲人所知,那時距離他創立漢服工作室明華堂,已經過去了10個年頭。
作爲《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的分享人,林志玲在節目中講述著漢服文化的精妙所在:“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服飾和禮儀,曆來是一個民族最外在的文化傳承。漢服,不是停留在明代王朝的舊衣,而是沿襲傳統的時代正裝。”
漢服的複興分成兩種模式,如同史書按照體裁分成編年史和斷代史,漢服的複原也以此爲著眼點。有的團隊著重考證“曆代服飾中一脈相承的邏輯”,複原曆朝曆代的經典服飾,也有的團隊僅深挖一個朝代服飾的流變。鍾毅團隊就屬于後者,他們對服飾的考證和制作聚焦于明代。
在今天,市場上對漢服的理解仍然存在著普遍誤區,鍾毅表示,首先漢服並非是“漢朝人”的服飾,而是跟隨著中華文明從原始時代便開始不斷延續與發展至明代的中國服飾,在對外與對內的文化交流之間,華夏服飾也經曆著不斷的傳承與演變。在鍾毅看來,明代是漢服在曆史中被迫畫上休止符的所在。自明以降,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緊接著,隨著西方列強的炮聲,西方流行的服飾文化也開始影響著此後中國人衣著的方方面面甚至直至今日。鍾毅希望在斷掉的地方接續上,把珍貴的漢服傳下去。同時,由于明代距今較近,豐富的考古成果、文獻資料和寫實性繪畫,都使得對漢服形制的考證與重拾完全可能。
鍾毅坦言,從商業的角度來考量,每個朝代的服飾都做,商機肯定更大,因爲有各種需要、各種喜好的客人都可以從店裏挑選到服裝。然而作爲一個想要傳承漢服的匠人,鍾毅卻不爲所動地堅持著自己的理念。
專注于漢服15年,鍾毅覺得“漢服不應該是陳列在博物館中遙不可及的文物,而是現代人能按自己身材定制、能穿在自己身上的服飾”。
爲了複興漢服,曾穿著“四不像”出門
在親朋好友的眼中,鍾毅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對此也不否認,尤其是在面對漢服時,他往往會表現出一種執拗。
鍾毅獲得關于漢服的啓蒙很早,在香港初中中國曆史課本的明清篇中,“剃發易服”四個字讓鍾毅第一次了解到了 “民族服飾”對于中國人,特別是漢族人的獨特內涵。類似寬袍大袖的服裝表達,也常見于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古裝片之中,十多歲的少年對此好奇極了;來到內地就讀時,高中的他捧著曆史課本跟老師問東問西。
“爲什麽今天,日本人穿和服,韓國人穿韓服,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也大多有傳統民族服飾,唯獨我們漢族的民族服飾卻不見了?”帶著這樣的疑問,鍾毅開始超綱學習有關漢服的知識點。高中畢業後,鍾毅考入了廣州美術學院的數碼藝術與新媒介專業——一個涉及造型藝術、影視和動畫的學科。
想讓漢服重現于日常生活,鍾毅大學時的做法偏向激進。無論是見女朋友家長的重要場合,還是日常生活,滿腔熱血的他每天都身體力行穿漢服,一堅持就是兩年。出門上課,或者組織學校的漢服社團上街宣傳,鍾毅並不在乎大街上行人打量他的目光。不過今天的他覺得當年的行爲有些滑稽,“因爲當時的服裝在形制上完全達不到漢服的標准,穿的是個四不像,只能算作古裝cosplay”。
最開始,鍾毅自己畫圖、打版,爲身邊的同學和漢服愛好者做出了一件件交領的“漢服”。但由于缺乏考證,且做工不精細,作品與真正的漢服相距甚遠,只是表達著一種年輕人希望漢服能夠在中國回歸的文化自覺。
經過大一、大二許多次組織漢服宣傳活動的實踐、挫折以及現實中的落差使得鍾毅不得不反思,這種活動的實際意義其實並不大,甚至忙于組織各種漢服活動反而讓他忘記了其中的根本——漢服。他開始到圖書館、博物館、網絡興趣小組,搜集有關漢服和中國傳統織造技術的各種資料。通過學習,曾經心裏那個“懵懂又模糊”的漢服,變得具體了。
“民族服飾在現代首先是一種正裝,承載著的是文化禮儀的價值”。今天的鍾毅已經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取得了一種平衡,他不再盲目追求日常生活中的漢服普及,而是希望通過自己團隊的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來自于傳承與考究的漢服之美。
大學期間組建團隊,鑽研斷代的漢服文化
2007年,大學二年級的鍾毅就已經定下了自己做專業漢服的目標。他的決心,來源于看電視時的不甘心。
從小看著TVB的古裝劇長大,搬到內地生活,鍾毅也趕上了古偶劇占領市場的高峰。但他對電視裏的古人造型,卻難掩嫌棄。“早幾年古裝片和曆史劇的服化道更是重災區,讓人看了之後血壓都高了。”
大學裏,鍾毅選修了影視方面的課程,其間觀看了大量歐美日韓的古裝劇和紀錄片。在服化道的加持下,外國服裝的優美得以呈現,然而他卻發現,擁有深厚底蘊的中國服飾之美卻缺乏呈現,一種落差感推動著他做出經得起檢驗的漢服。
彼時是2007年,互聯網還不太發達,找資料存在著不小的難度。泡博物館、逛圖書館,他盡可能地搜羅資料。學習積累到一定的量,鍾毅開始手繪衣服的紋飾圖樣,之後再把它們重新用電腦繪制出來,成爲後續面料生産的素材。
除了服裝的形制,鍾毅把大量的心思花在布料選擇與紋飾設計上。團隊首先考慮當時的人用什麽樣的材料制作衣服,例如在山東濟南的孔府,就保存著明代紗羅面料的衣服,借由文物,他們判斷出古人在面料選擇上的偏好。團隊先後選用過暗花綢、棉麻紗、織金緞、妝花緞、暗花紗和織金妝花紗等不同的材質進行制衣。其次,鍾毅最關注布料上的紋樣,紋樣考證不周,制作出來的漢服就如同沒有靈魂、經不起細看一般。
在鍾毅看來,漢服面料上的紋飾發展存在著一定的邏輯,對應著當時的社會發展形態。例如,明代龍袍上的龍,流行四合如意雲紋樣,它在明初和明末存在著不同的形態。“明初王朝初建,百廢待興,反映在服裝上,花紋就顯得不那麽精美。隨著時代發展,明中期的紋樣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及至明末,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服裝上的圖樣越發飽滿奢華。”在曆史發展的脈絡中,漢服成爲王朝的興衰與變革的縮影。
鍾毅每年都親自和團隊一起參與設計工作。說起令他滿意的一款,他選擇了新近完成的一件晚明風格“富貴蟒·雲肩通袖·妝花織金紗袍”,解讀一件衣服中蘊藏著的文化巧思。“晚明時期的蟒袍,蟒頭體積巨大,巨蟒從肩膀橫跨至幾乎腹部位置追逐龍珠而去,呈泰山壓頂、翻江倒海之勢,氣勢恢宏,視覺沖擊力強烈。”
即使漢服已經在當今社會“出圈”,鍾毅仍然覺得古裝影視劇中“亂穿衣”的現象需要持續糾正,他也希望自己做出的漢服,能夠給明制服飾相關的電視劇提供參考。“服飾文化斷層的影響不僅限于服飾層面。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外進行文化輸出,無法跳出曆史。在述說曆史的影視作品中,服化道經不起推敲,文化輸出的說服力就會減弱。”
孤注一擲,爲心中所愛花費時間精力
也許每一個堅持心中所愛的創業人士,都有著心酸的過往,鍾毅的創業經曆也並不順利。回憶起十多年前的艱苦時期,他淡然表示,“就是隨隨便便,一日三餐,把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研究和設計上。”
複原漢服,有人按照古畫或文獻中的服裝做仿制,也有人在面料紋飾設計以及色彩搭配上創新,意在美觀好看。鍾毅的做法屬于後者,因而設計是工作流程的重中之重。
大學畢業沒找工作,鍾毅開始全身心做漢服。“第一筆啓動資金靠家人和朋友贊助;媽媽在精神上支持我,爸爸並不看好,但給我打了五萬元,湊起來總共六萬元。”他記得自己曾經孤注一擲的勇氣,卻無法將艱苦歲月的細節還原出來。
起初鍾毅自己剪裁制版,經朋友“漢阿姨”介紹,請來資深裁縫薛師傅夫婦,專攻裁剪和縫制,漢服以平面大片剪裁爲主,一刀不慎,則整片面料全毀。如今,薛夫婦依然是主刀師傅。讓鍾毅印象特別深刻的,當時他接到的第一份漢服訂單,是來自于北京的一位女顧客,之後又有一對新加坡的華人夫妻,專門定制了兩套大紅色的漢服作爲婚禮服,這都讓他備受鼓舞。
2020年開始,疫情的蔓延也給服裝的設計和制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在批量制衣的成衣工廠,工人師傅流水線作業,只需要按照標准縫紉。然而手工定制的漢服,每位客人的身材、款式要求都有所不同,工人師傅不僅要掌握縫紉技巧,更需要有不同形制服裝時的應對。鍾毅覺得能做出專業的衣服,就必須花心思培養專業的師傅。“最久的一次工人培訓了半年才上崗,其間工資照發。”鍾毅覺得在現在浮躁的社會中,敢于承受經濟風險、肯舍棄慣有的流水線作業習慣、埋下頭來重新鑽研一門新手藝,首先已經非常值得尊重。
手工設計一款衣服需要不斷測試打版,推倒重來。一個設計方案推出後,反複修改七八次,調整色彩搭配,對鍾毅團隊來說是家常便飯。隨著團隊對明代服飾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除了每年雷打不動設計新款服裝,鍾毅也將心思放在了配飾上,試圖還原出古人發飾妝面、穿搭配飾的完整風貌。
打造原創紀錄片,科普大明衣冠
如今,鍾毅的團隊已經形成了規模,鍾毅在網站上開辟了一塊獨特的視頻展示專區,想通過團隊多年的積累,希望借由多媒體影音手段,提高漢服文化在人群中,特別是年輕人中的觸及度。
由鍾毅團隊原創的紀錄片《大明衣冠》已經在官網上更新了四集。鍾毅邀請了大學時期就已結識的老朋友、明代服飾研究員董進老師做解說嘉賓,董進老師不收分文,全憑熱心奉獻。“天微亮,一位大明官員按制度穿戴起朝服。作爲衣冠上國的一員,這必定是不平凡的一天。”紀錄片的第一集《朝服》,在畫面中還原著一位明代萬曆年間的官員從晨起梳妝開始的故事。
鏡頭前的男子打著哈欠,從架子床上坐起來,在侍女的幫助下,以網巾束發,再佩戴束發冠,就完成了上朝前的第一步准備。著裝時,一層襯袍,一層交領、大襟、右衽,由白紗制成的中單,領、襟、袖分別施以深青色緣邊的赤色紗朝服;還有以赤色羅制作,配有青色緣邊的“下裳”按照先衣後裳的順序,依次穿搭。
在前兩期的視頻中,鍾毅選擇了明代服飾中具備代表性的朝服和命婦禮服作爲開端,以生活化的場景展示,介紹明代人的服飾文化。爲了能更好地傳達出主題與情感,鍾毅親自爲每一期都專門制作一首原創音樂作爲配樂。鍾毅不僅是導演、編劇,一期8分鍾的紀錄片,他親自承擔了拍攝、剪輯、後期、布景設計、作曲等的全部工作。
通過鍾毅和團隊的努力,將每期的制作成本控制到最低,即便如此,仍造價不菲,耗時數月至半年的籌備才能完成。“我們希望能爲漢服的推廣和普及,發揮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在未來,他還希望把漢服領域的公益做得更大,邀請熟悉的學者,在網站上列出漢服研究的書單,提供給漢服愛好者們准確便捷的資料庫。“華夏衣冠是中華文化,乃至于人類文化中獨樹一幟的寶貴財富,是融入了我們曆代先人的能量與不凡審美的結晶,我們一定要將它延續下去。”
本版文/武冰聰
供圖/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