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這次慘劇,不僅讓挑戰者號成爲曆史上最短命的航天飛機,更導致美國的航天飛機飛行計劃被凍結長達32個月之久。
是什麽原因,讓挑戰者號在空中爆炸?
又是什麽原因,讓一些技術人員擔心它在升空之前就會粉身碎骨?
時隔多年之後,突然有人聲稱這次震驚世界的航天慘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這是真的嗎?
挑戰者號升空73秒後爆炸震驚世界
1986年1月28日,卡納維拉爾角上空萬裏無雲。在離發射現場6. 4公裏的看台上,聚集了1000多名觀衆,其中有19名中學生代表,他們既是來觀看航天飛機發射的,又是來歡送他們心愛的老師麥考利夫。1984年,航天局宣布將邀請一位教師參加航天飛行,計劃在太空爲全國中小學生講授兩節有關太空和飛行的科普課,學生還可以通過專線向麥考利芙提問。麥考利芙就是從11000多名教師中精心挑選出來的。當孩子們看到航天飛機載著他們的老師升空的壯觀場面時,激動得又是吹喇叭,又是敲鼓。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順利上升:
7秒鍾時,飛機翻轉;
16秒鍾時,機身背向地面,機腹朝天完成轉變角度;
24秒時,主發動機推力降至預定功率的94%;
42秒時,主發動機按計劃再減低到預定功率的65%,以避免航天飛機穿過高空湍流區時由于外殼過熱而使飛機解體。這時,一切正常,航速已達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
50秒鍾時,地面曾有人發現航天飛機右側固體助推器側部冒出一絲絲白煙,這個現象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52秒時,地面指揮中心通知指令長斯克比將發動機恢複全速。
59秒時,高度10000米,主發動機已全速工作,助推器已燃燒了近450噸固體燃料。此時,地面控制中心和航天飛機上的計算機上顯示的各種數據都未見任何異常。
65秒時,斯克比向地面報告“主發動機已加大”,“明白,全速前進”是地面測控中心收聽到的最後一句報告詞。
第73秒時,高度16600米,原本一切正常的航天飛機卻突然閃出一團亮光,震驚了所有正在觀看的人們。全球無數人從現場和正在直播的電視畫面上目睹了這慘烈的一刻:航天飛機外挂燃料箱淩空爆炸,航天飛機瞬間被炸得粉碎,與地面的通訊猝然中斷,監控中心屏幕上的數據陡然全部消失。挑戰者號變成了一團大火,兩枚失去控制的固體助推火箭脫離火球,成V字形噴著火焰向前飛去,眼看要掉入人口稠密的陸地,航天中心負責安全的軍官比林格眼疾手快,在第100秒時,通過遙控裝置將它們引爆。
伴隨著劇烈爆炸,價值12億美元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化作碎片,墜入大西洋,這些碎片在發射東南方30公裏處散落了1小時之久,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造成了世界航天史上的一次慘劇,這也是美國進行25次載人航天飛行中首次發生在空中的大災難。挑戰者號的爆炸,使美國舉國震驚,華盛頓和其它各地均下半旗致哀。時任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发表了这次航天飞机事件的声明,并形容这如同是一场民族灾难。全世界为此震惊,各国领导人纷纷致电美国表示哀悼。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也于灾难发生的第二天致电美国总统里根,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内7名宇航員不幸遇難表示哀悼。經過這次災難性事故後,導致美國的航天飛機飛行計劃被凍結長達32個月之久。
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亲自下令迅速查明爆炸原因
在事故發生後一分鍾,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發射救援官員就調動了在預定水域待命的船只展開搜救工作,同時還派遣了搜救飛機。但是在此時,碎片還在不停地掉落;因此靶場安全官員命令飛機與船只在安全水域待命,直到確定被影響區域安全無虞後,才允許其全力進行的搜救工作;而這已是事發後一小時了。
在挑戰者號事故發生的第一星期,美國國防部代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協助美國海岸警衛隊進行主要的海面搜救工作。根據海岸警衛隊的說法,“這次行動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面搜救活動。”搜救行動一直持續到1986年2月7日。此後,由搜尋、修複和重建小組進行修複工作;他們的目標是搶救出有助于找出事故原因的碎片殘骸。聲納、潛水員、遙控潛艇和載人潛艇都用到了搜尋的工作上,搜尋的廣度達到480平方海裏,也就是1600平方公裏的海域,而深度則達到海面以下370米。到了5月1日,將搜集到的右側助推火箭碎片修複還原後,已能足夠判斷出事故的真正原因,于是結束了主要的搜救工作。多年來,剩余的挑戰者號殘骸還在不斷地被海水沖上佛羅裏達州的海岸。1996年12月17日,在事故後差不多11年時,可可比奇的海灘上還發現了兩大塊殘骸。
事故發生後,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亲自下令组建调查委员会,对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委员会由美国前国务卿威廉·罗杰斯担任主席、首次实现月球行走的著名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任副主席,後來人們習慣于把這個委員會稱作羅傑斯委員會。
事故原因很快被查明:發射時氣溫過低,發射台上已經結冰,造成固定右副燃料艙的橡膠O形環硬化、失效。在點火時,火焰從上往下燃燒,O型環本應及時膨脹,但O型環已經因爲低溫硬化而失效,但是由于燃料中添加了鋁,燃燒形成的鋁渣堵住了裂縫,在明火沖出裂縫前臨時替代了O型環的密封作用。
在爆炸前十幾秒,宇航飛機遭到一股強氣流,威力相當于卡特裏娜飓風。接下來的震動讓鋁渣脫落,移除了阻礙明火從接縫處泄漏出來的最後一個屏障,火焰噴射在主燃料艙上。
在爆炸前一秒,火焰燒灼讓主燃料艙的橡膠O型環脫落,造成了主燃料艙底部脫落。航天飛機的機鼻也撞上了主燃料艙的頂部。在發射後73秒,“挑戰者”號在40000公升燃料的爆炸下,被炸成了幾千個碎片,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他們是: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四十六岁;驾驶员:迈克尔·史密斯,四十岁,宇航员:朱迪恩·雷斯尼克,女,三十六歲;羅納德·麦克奈尔,三十五岁;埃利森·鬼冢,三十九岁;格里高利·傑維斯,四十一歲;教師克裏斯塔·麦考利夫,女,三十七岁。
挑戰者號本應避免的發射
2001年1月,也就是挑戰者號失事整整15年之後,兩個人關于那次悲劇的談話震驚了世界,他們說,他們早就知道挑戰者號會爆炸,而且,他們當初的估計要比事實更爲糟糕,他們甚至覺得航天飛機在發射台上就會爆炸,這兩個人就是羅傑·博伊斯乔利和鲍勃·埃比林。两人都是为航天飞机设计、制造固态燃料火箭助推器的莫顿-瑟奥科尔公司的高级工程师。
在挑戰者發射前幾分鍾,博伊斯喬利在瑟奧科爾公司會議室門外焦急地踱來踱去。埃比林希望博伊斯喬利到會議室觀看航天飛機發射的現場直播,一開始,博伊斯喬利告訴埃比林:“不,我不想看發射,我不想看到發射失敗。” 就在前一天的傍晚,博伊斯喬利和埃比林通過電視會議,足足花了6個小時,力勸美國宇航局推遲“挑戰者”號的發射,因爲在此之前,他們二人都被告知,佛羅裏達的氣溫已經降至0℃以下。他們知道,這樣的條件對火箭助推器的性能將産生重大影響!
然而,瑟奧科爾公司高層給了他們當頭一棒,公司向宇航局作出了“可以發射”的建議!倒數計時開始後,他們二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讓他們感到慶幸的是,挑戰者號平穩地離開了發射台升空了!博伊斯喬利轉向埃比林:“我們剛剛躲過了一顆子彈!”因爲按他們的分析,挑戰者號應該是在平台上爆炸。然而就在兩人都想長長地舒口氣的當兒,挑戰者號升空後的第73秒鍾,他們面前的電視屏幕突然煙霧彌漫,二人的心跳當時幾乎停止了。
挑戰者號爆炸多年之後,瑟奧科爾公司的試驗場仍然嚴禁外人入內,但該公司的火箭公園向遊人開放。公園裏擺放了大約20多部各種型號的火箭發動機,一台長達38.4 米的固體燃料發動機與其他的發動機放在一起,如同鶴立雞群,航天飛機進入軌道的動力,大部分都是由這種發動機提供的。每一枚火箭助推器都要在填裝數百萬磅的固態助推燃料後送往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基地,由于沒有鐵路可以運輸38.4 米長的物體,所以,瑟奧科爾公司不得不把火箭分成幾部分用船運到佛羅裏達,在發射現場進行組裝。
博伊斯喬利說:“這些鋼圈看上去很結實,很牢固,但點火後,每個部分由于受到巨大壓力,都會像氣球一樣被‘吹’起來。這樣,就需要在各部分的接合處采用松緊帶來防止熱氣跑出火箭。”這份工作由兩條名爲“O型圈”的橡膠帶完成,它們可以隨著鋼圈一起擴張,並能彌合縫隙。如果這兩條橡膠帶與鋼圈脫離哪怕0.2秒,助推器的燃料就會發生泄露,固態火箭助推器就會爆炸。挑戰者號發射那天,天氣非常寒冷。氣溫降低後,這些“O型圈”就變得非常堅硬,伸縮就更加困難。堅硬的“O圈”伸縮的速度變慢,密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雖然那可能只是零點幾秒的時間,但足以把一次本應成功的發射變成一場災難。
誰決定了挑戰者號的毀滅之旅?
挑戰者號最初計劃于美國東部時間1986年1月22日下午2時43分在佛羅裏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但是由于上一次任務的延遲導致發射日推後到23日,然後改延遲到24日。接著,因爲塞內加爾達喀爾的越洋中辍降落場地的惡劣天氣,發射又推遲到了25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最後決定改使用達爾貝達作爲越洋中辍降落場地,但由于該場地的配備無法應對夜間降落,使得發射又不得不被改到佛羅裏達時間的清晨。而根據氣象預報指出,肯尼迪航天中心當時的天氣情況不宜發射,發射再次推後到美國東部時間1月27日上午9時37分。但由于外部艙門通道出現了問題,發射再推遲了一天,挪到了1月28日。
在挑戰者號發射的前一天,卡納維拉爾角的氣溫驟降,發射小組需要聽一聽專家們的意見。下午6點左右,電話打到猶他州,問瑟奧科爾公司的專家們是否對零下5℃發射他們的火箭存有疑慮。專家們的回答是“是”。 接著,發射現場又把電話打到阿拉巴馬州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宇航局火箭專家那裏。航天飛機項目辦公室的朱德森·洛文古德接了电话。那天晚上,马歇尔中心的专家们的确认真地听取了博伊斯乔利和他的同事关于推迟发射的分析,但他们感觉,他们听到的都是一些情绪化的东西,理性的东西太少。虽然博伊斯乔利也出示了一些数据,但都不是决定性的。
瑟奧科爾公司的底線是,它不希望依據它的數據庫之外的數據飛行,也就是說,氣溫低于零下12℃絕對不能飛,這是迄今爲止記錄的發射時的最低氣溫。博伊斯喬利也表示,一年前他檢查的“O型圈”遭到破壞,主要原因就是氣溫太低。討論進行了近5個小時,宇航局終于表示,它不會不聽火箭設計者的建議而強行發射。就在這個時候,瑟奧科爾公司副總裁請求暫停會議5分鍾。接著,瑟奧科爾總裁傑裏·马森就开口说:“我们必须作出一个可操作的决定。”博伊斯乔利马上意识到,公司主管为了取悦最主要的客户——宇航局,态度已从“不要发射”变成了“可以发射”。
公司內部的討論持續了不是5分鍾而是30分鍾。包括博伊斯喬利在內的工程師被排除在外,4名高級經理投票贊成發射。博伊斯喬利站起來,抓起那張被燒毀的“O型圈”的照片,放到4名高級經理面前的桌子上。但他們連看都不看。老板隨即接通了電視會議,通知宇航局,瑟奧科爾的態度有了變化,挑戰者號可以發射。
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裏,宇航局一直在詢問瑟奧科爾公司關于發射的問題,但就是沒有問一問瑟奧科爾高層爲什麽突然改變了主意,他們只是請瑟奧科爾公司把他們改變主意的原因寫成文字。當載著新建議的傳真在午夜時分傳到卡納維拉爾角時,宇航局已經下定了在第二天上午發射挑戰者號的決心。于是,悲劇發生了。
宇航員徒勞的自救
災難發生時,一台追蹤攝像機捕捉到了右側靠近尾部支架處出現的煙羽。當時挑戰者號與地面的休斯敦對此都還不知情,但可燃氣體已從右側助推器的一個接縫處開始泄漏出來。風切變的力量粉碎了替代損壞O型圈的氧化物密封層,移除了阻礙明火從接縫處泄漏出來的最後一個屏障。在一秒內,煙羽變得明顯而劇烈。由于密封失效的接縫處迅速擴大的裂縫,右側助推器的內壓開始減小,隨後,就可以在視覺上觀察到從接縫處溢出的火焰,同時開始灼燒外部艙。緊接著,煙羽突然改變了形狀,這表明尾部燃料艙的液氫艙開始出現泄漏。在電腦控制下,主引擎的噴嘴開始繞樞軸進行轉動,試圖補償助推器産生沖力導致的不平衡。這時候,航天飛機外部液氫艙的壓力開始下降,顯現出了泄漏所導致的影響。
對宇航員與飛行控制員來說,這個階段的情形看上去似乎還是正常的。在太空艙通訊員通知宇航員們“執行加速”時,機長迪克·斯科比确认了这个呼叫。他的响应是:“收到,执行加速”,这句话是挑战者号空对地回路的最后一次通讯。
事後從遙測數據的分析顯示,在航天飛機右側有突然的加速後,宇航員們也可能感覺到了異常:船員艙記錄器最後的狀態記錄是在加速後半秒鍾時,駕駛員邁克爾·史密斯发出了充满惊讶的叫声,他应该是感觉到了主引擎异常表现的征兆,或是外部燃料舱压力的下降。
在深入調查之後,專家們還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那就是,航天飛機與外部艙實際上並沒有“爆炸”。它們是在航天飛機接近最大氣動壓力後,被巨大的空氣動力迅速撕裂的。外部艙解體後,其中儲存的燃料與氧化劑逸出,並造成爆炸産生巨大火球的假象。按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團隊在事故後的影像分析結果來看,推進燃料只有“部分燃燒”。同樣,航天飛機泄漏的液氧和液氫産生了最初組成可見煙雲的成分:水蒸氣與氣體。事實上,保存在低溫下的液氫不可能迅速地燃燒並觸發一場“爆炸”。如果發生爆炸,爆炸會迅速摧毀整個航天飛機,同時連帶殺死機上的所有宇航員。但在飛行器解體的過程中,更堅固的船員艙與助推器幸存了下來;助推器隨後被遠程遙控命令自毀;分離的船員艙則以抛射軌道下墜,飛行器解體25秒後,船員艙抵達距離地面19.8公裏的抛射軌道頂點,並在14.6公裏處開始解體。
但有迹象表明,即使在解體後,仍然有部分宇航員還活著並暫時具有意識:事後發現飛行甲板上的4個個人外出空氣袋中的3個已激活。也就是說,至少有3名航天員並沒有馬上死亡。這3名航天員打開了航天飛機上的應急供氧設備。但因爲沒有其他的逃生設施,這3位宇航員最終還是死于低溫、缺氧和掉入海洋時500多G的超重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