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本文首發於2017年11月2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
美國曾預測,在2018年之前,殲20都不會交付軍隊。然而,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證實,殲20已列裝部隊。在俄制T50由於研製進度幾度推遲,尚未入役,美製F35多次出現飛機供氧不足等問題,大面積停飛之時,殲20助力中國空軍,在亞太區域空中力量的較量中領跑。
殲20列裝,讓中國空軍由此進入隱形時代,這被國際社會視為中國綜合國力的標誌之一。南方周末特邀空軍專家傅前哨編審、陳洪教授為讀者解讀,殲20的戰術實力和戰略意義,以及四代機給中國空軍飛行員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2017年7月,中國空軍殲-20戰鬥機雙機編隊起飛。(視覺中國/圖)
殲20具有戰略威懾和平衡作用
南方周末:為何殲20在列裝前一年就公開亮相了?因為2004年殲10列裝,直到2008年才首次對外亮相。
陳洪:2016年珠海航展上,殲20飛行表演時,我看到好多老空軍或航空工業的工程師們,他們看著看著,就在悄悄流淚。這麼先進的武器裝備,哪一個國家還不得捂個三五年。
殲10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型三代機,十年磨一劍。在當時,中國的周邊對手還不是特別突出,給了中國比較從容的戰略空間,所以殲10裝備部隊並形成作戰能力後,才予以公開。現在不一樣,中國周邊某些國家鬧事,尤其日本準備花80億美元採購42架F35,這促使中國更快地公開並列裝隱形戰機。
南方周末:有人認為殲20可改變國際戰略格局,雖然殲20是戰術武器,卻改變了中國周邊戰略態勢,如何看待殲20的戰略角色?
陳洪:好鋼用在刀刃上,中國哪塊領空有危險了,就把殲20調動到前線去。這是與對手的不對稱作戰,你看不見我,我能看得見你,這就像把敵人蒙上眼睛,投到拳擊場,你說他還有多少勝算可言?
殲20讓小對手望而卻步,讓大對手,或是坐鎮幕後的域外國家,在出手時會更慎重,告誡他們:和中國交手的話,要吃大虧。因此,殲20的部署,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甚至是避免軍事衝突。戰爭就是這樣,讓敵人看到你的武器裝備水平,這仗反而打不起來。
當然,一兩種新式武器,並不能完全主宰亞太的和平或戰爭,但能影響亞太的軍事力量態勢對比。現在它的作戰半徑,已經可以涵括需要保護的國家利益範圍。
所以,殲20雖然是一種戰術型武器,但實際上能夠起到戰略威懾和平衡的作用。讓敵人看到你的反擊強度,敵人就可能望而卻步,或者是把衝突壓制到最低點。
南方周末:您如何看待日本列裝F35後,中日在東海上空的態勢?
傅前哨:F35在日本列裝,對中國沒影響。未來奪取制空權的方式,絕不僅僅是空戰,用空戰擊落對手奪取制空權,是最笨的辦法。奪取制空權的方式大致有18種,其中近一半奪取制空權的辦法是攻擊敵方起降場,而這恰恰是中國的強項。不管是F35,還是F22,只要到了東亞,我們都有把握,讓它還沒起飛就沒了,或者飛起來回不去。再好的隱身飛機,只要它還停在地面上,其所有的優勢都等於零。縱使是移動速度較大的航母,中國也有對付的手段。
殲20試飛周期很短,現已開始列裝部隊,但後續的試驗、試飛、訓練任務還很繁重。目前,殲20屬於先期試用,其發展提升空間還很大,後續還會有不同的改型出現。
同樣,F35也是不成熟的,美軍沒有試飛完,匆匆忙忙就將F35列裝部隊,甚至早期的F35連航炮都不能打,飛彈的配置也有問題,因為彈艙容積有限,許多飛彈都裝不進去,所以必須專門給F35研製特定的彈藥。以前,美國不賣給日本AIM-120系列飛彈,因為這是美國的核心技術。最近雙方卻達成了交易,因為如果不引進AIM-120,日本花高價買來的F35豈不成了「和平鴿」了。相比之下,殲20彈艙比較大,未來配備射程更遠、更先進的空空飛彈,也有較充裕的空間。
由於有中國空軍試飛員的經驗可以傳承,那麼承擔首批改裝訓練的飛行員上手就很快。相比之下,日本在F35試飛和改裝訓練上,就得受美國限制,一時半會兒如何能掌握全部要領。空戰是飛機技術和飛行員技術合一所決定的,即使是兩款戰機水平相當,如果殲20和F35在近期相遇的話,戰場態勢肯定是傾向於中國。何況,F35目前的系統尚存在著許多缺陷,軟體也遠未到位,還僅僅是一隻會飛不能打的「和平鴿」。
戰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南方周末:殲20總會被拿來和美製F22、F35,俄制T50相比,不乏有人認為殲20已是世界前三。您如何看?
陳洪:中國的研發目標,一定是瞄準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戰爭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研發二流的武器裝備,對中國來說沒有意義。
相比1990年代初期開始研發的F22,殲20採用的是最先進的科技,有後發優勢,尤其在機載電子設備上,中國其實已經和美國接近,有些方面甚至超過美國。
傅前哨:殲20是未來中國空軍戰鬥力的基石。在最大升力係數上,殲20目前是世界上最高的,當初為什麼定這麼高的指標呢?實際上,作為後發者,我們是瞄著美國的指標去追趕的。美國人當初吹噓說F22的最大升力係數可達到2.07,當時我還百思不得其解,採用普通氣動布局和機翼的F22的最大升力係數怎麼可能蹦到這麼高?理論上說不通。果然,最後公布,F22的最大升力係數僅為1.5,這可差得太多了。
飛機的升力大,起降性能、機動性能就好,包括超音速巡航在內的巡航性能也好。超音速巡航取決於發動機不開加力時的推力、推重比和飛機的超音速升阻比,F22的發動機好,即使升阻比差一點,也能實現超音速巡航;殲20升阻比可能更大,因此,實現超音速巡航,殲20也許比想像的要容易。
綜合來講,殲20隱身效果相當不錯,大大超過俄羅斯的T50;同時依靠空氣動力設計的機動性應強於F22,在航電設備上更是明顯超過F22。
戰鬥機座艙技術的發展趨勢之一是,用大尺寸的顯示器取代小顯示器。在這方面,中國有後發優勢。在技術上,殲20瞄準的不是早期開發的F22,而是後續研製的F35。F35隻用一塊大螢幕充當下視顯示器,既能看到各種信息,又能感知飛行狀態、戰場環境、敵我雙方等情況。而F22的座艙內卻裝了7塊面積較小的顯示器。此外,F22還缺少F35所配備的頭盔顯示器。與F22相比,殲20在機載航電系統方面更勝一籌,與F35相當。殲20飛機也配備了綜合孔徑系統,利用這套系統,飛行員能夠看穿座艙,360度環視外界,這是F22所沒有的。
據外刊分析,在空戰武器方面,殲20裝備的超視距空空飛彈的射程可能比F22和F35的更遠。一些專家認為,未來的空戰,近距格鬥將越來越少,中距空戰所占比重將越來越大。誰先發現對手,誰先發射飛彈,誰的武器射程更遠,誰就占優勢。
因此,和F22、F35相比,殲20除了目前的動力裝置還差一點外,很多方面都能和F22抗衡。它的機載設備基本跟F35處在同一水平,但飛行性能、航程、載彈量和綜合作戰能力則明顯超過F35。
南方周末:有報道稱殲20已經換裝了國產「太行」發動機?
傅前哨:飛機的設計有許多矛盾之處,必須綜合權衡,比如,升力特性好可能會對隱身性能產生一定的影響,那麼就要合理取捨,搞好平衡,不能只追求隱身,而降低其他方面的要求。
陳洪:殲20目前的不足之處主要是發動機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差距,不過,一旦動力系統改裝、升級到位,那麼它肯定會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殲20比F22、T50的尺寸大不少,如果動力裝置不行,那性能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這對進口發動機的改裝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我們也不能一味靠引進,最終還要立足於國產的發動機,只有安裝了強勁的「中國心」才能實現大批量生產。
當然,換裝國產發動機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得採取小步快跑的方式。這樣做的優點在於風險小,避免過長的研發周期、試飛周期。因此,目前採用的是以成熟的發動機來試飛新平台,以此大幅壓縮周期。殲20具有了最關鍵的隱身能力,那麼後續的都是小問題,動力裝置的升級換代稍微晚一點,並非致命的風險。對當下的戰機來說,最致命的是沒有隱身能力,即使像蘇35這樣卓越的高機動飛機,在與隱身戰機對抗時,依舊是要吃虧的。
從殲20到殲31中國四代機戰力幾何?
南方周末:朱日和閱兵時透露的一張照片,顯示出殲20研習的新戰法:殲20踹門、殲16精確打擊。您覺得在體系戰鬥中,殲20和現有裝備如何配合?
陳洪:殲20是磨刀石,一是磨鍊航空兵,二是磨鍊防空兵、雷達兵。遇到隱身目標怎麼對付?就要通過對抗式演練來摸索。通過這些對抗,不但促進了對隱身戰機自身的戰術研究,也對三代機、地空飛彈部隊等如何對付四代機提供了策略,更好地應對假想敵對戰略要地的威脅。
南方周末:在2017年7月召開的「未來空中作戰」研討會上,殲20總設計師楊偉指出,不應一味追求過失速機動,付出的代價高,是否值得大量投入需要認真研究。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傅前哨:蘇35以超級機動能力著稱,看完蘇35的表演後,我的結論是:動作非常漂亮、也很震撼,但是基本沒用。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些動作都是在零速度和極小速度狀態下做出來的,機動過載很小。空戰主要發生在高亞音速狀態,而未來的空戰可能是進入超音速階段發射飛彈,而不會進入零速度狀態,因為從能量機動性的角度講,由零速度狀態加速到高亞音速或超音速,耗時會很長,有可能使自己處於不利的境地。如果基本位置不變,一味玩花樣,豈不成靶子了?請記住,表演和實戰是兩碼事。
任何一項先進的技術都不是萬能的,它們均有一個適用範圍。推力矢量技術在低速飛行時很好用,在亞音速狀態時較好用,在高亞音速飛行時沒有用(此時各活動翼面的氣動效率很高,無需外力的幫助),在超音速狀態時不能用(受結構強度的限制,不能做大機動)。
不過,話雖如此,推力矢量技術我們還是必須掌握的,不是用它玩花樣,而是用它提高操控性、穩定性,改善某些速度範圍內的機動性,甚至超機動性。推力矢量噴管的最大用武之地在低速和亞音速階段。比如,在起降狀態下,飛機的速度較低,各活動翼的舵面效率也較低,操縱反應遲鈍。如果戰機姿態出現偏差,僅靠舵面很難精確操控,此時就可以用推力矢量噴管來幫助調整;或通過適當偏轉發動機噴口的角度,以達到縮短滑跑距離的目的。起降時,若遇到敵機偷襲,飛行員也可以靠矢量噴管的幫助,在不利狀態下迅速調頭,指向目標。
以前,飛機進入螺旋狀態非常危險,而現在有了推力矢量噴管,戰機就不怕失速了,只要稍稍改變推力的方向,飛機便能很快地從螺旋中改出來。大大地提升了飛機的安全性。我相信,採用推力矢量技術的一些國產戰鬥機機型將會陸續出現。
南方周末:您如何評價中國另一型四代機殲31?
陳洪:殲31也曾在珠海航展上做過精彩表演,但至今沒有給它定型,很多國家關心殲31,因為其售價比F35便宜一半,還是雙發的,比單發的F35安全係數更高。但即使要出口殲31,還涉及隱形技術保密的問題。
另外,中國航母需要一種隱形飛機,殲31尺寸比殲20小,可以通過摺疊等改進讓它上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