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想要騙取政府的生産力及創新優惠計劃(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Credits,簡稱PIC)津貼麽?你可要小心了!
近年來,新加坡政府爲了鼓勵企業提高生産力,都會給予企業在購買電腦或自動化設備以及員工培訓方面享有稅務回扣及現金補貼。然而,有人卻通過設立空殼公司或作假賬,進行詐騙。
最近一起“李騰合夥人案”鬧得沸沸揚揚,外界關注政府在這一塊的監管到底存在多大的漏洞?
據《聯合早報》本月14日報道,本地知名主持人兼藝人李騰(33歲)的一名新加坡籍前合夥人林哲湖(Lim Chit Foo,34歲)被爆涉嫌欺騙國內稅務局約127萬元PIC津貼。當局還懷疑林哲湖與另外1200多萬元的津貼騙案有關。
上周,李騰以控方證人身份出庭供證,稱被告林哲湖是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用他的公司去申請假津貼。
事情來龍去脈是什麽?
律師對其指控有幾點:
一、 2015年,李騰和林哲湖合夥開了兩間服裝公司——Stage和Micbo Remix Jay(簡稱MRJ)。MRJ被指以購買軟件爲名,向政府申請到了約4萬9000元左右的PIC津貼。而此前,Stage也獲發放一筆5萬多元津貼。當時,李騰是MRJ的公司董事。他坦言,自己有幫MRJ公司買過一個關于客戶管理的軟件,也看過這份軟件産品。但他稱目前已和這家公司無關,也表示對騙取政府津貼一事不知情。
二、 申請PIC津貼的條件之一是公司必須聘用至少三名員工,並且替他們繳交公積金。律師指李騰爲了符合這項條件,找來兩名藝人朋友袁帥和張振寰充數,把他們列爲MRJ公司職員。李騰否認那麽做,他稱當時並不知道有這個條例。
三、 律師指李騰公司在2014年以書面方式申請PIC津貼,表格上面還有李騰的簽名。李騰庭上承認“盲簽”,自己沒有看清楚,就在津貼申請表格上簽名。
四、 李騰公司在2012年至2015年間共買了11台iPhone手機,律師指他以此向國內稅務局申請津貼,之後叫妹妹上網轉賣套利,欺騙國內稅務局。李騰當時回答,妹妹是聽被告說可以賣掉手機,所以才這麽做。
辯方在盤問李騰時對他做出多個指控,但李騰在庭上“一問三不知”、聲稱自己“毫不知情”。服裝店送貨員陳偉強出庭供證時則稱,他在六年內成爲至少15間公司的董事,被告林哲湖利用公司來申請津貼。
與此同時,林哲湖則面對39項欺騙和妨礙司法公正等控狀。審訊從今年8月就開始,案件目前還在進行中。
本地其他類似案件?
這起“李騰前合夥人”案件並非孤案。2017年,雪糕機公司Robofusion Asia私人有限公司的董事楊泰國(44歲)爲了騙取政府發放的生産力及創新優惠計劃津貼,向國內稅務局提供假資料,即在資料上填了兩名“隱形員工”的信息。楊泰國今年4月被罰款4000元和得繳付12萬元罰金。公司當時則被令繳付6萬元罰金。
無獨有偶的是,自生産力與創新優惠計劃推出後,本地就有不少“咨詢公司”湧現,教導企業如何騙取現金補貼,並與這些企業分肥。
2014年,律師康卡德南(56歲)知法犯法,在“PIC計劃推銷員”詹德拉(36歲)的“指導”下,虛報獨資經營的律師事務所Kanga & Co員工人數和費用,湊足人數,以騙取生産力與創新優惠計劃津貼2萬4606元,後被罰款4500元和繳付4萬9212元罰金。
一顆老鼠屎,就有可能壞了一鍋粥。政府爲鼓勵企業提高生産力而推出的計劃,竟然被人當作是“撈錢”的肥肉。究竟什麽是生産力及創新優惠計劃?
生産力及創新優惠計劃 (PIC)
PIC是新加坡政府于2010年提出的爲期五年的(現已延至2018年)稅務激勵計劃。通過該計劃,中小企業可在提高生産力及創新方面的費用投資享有額外稅務回扣(Tax Reduction)、現金津貼(Cash Payout)或延期繳稅(Tax Deferral )的優惠。
近幾年來,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大力扶持中小型企業創新項目的發展。而生産力及創新優惠計劃津貼,對于想在本地開公司創業的人來說,這絕對是個好東西,因爲它能爲你省下好幾萬元的費用!
申請PIC並不難
據官方資料顯示,所有在新加坡注冊企業,不論是獨資企業、合資企業、公司、注冊分公司或外企的子公司,只要有至少三名本地員工,而且是在做下列幾個項目,就可以嘗試申請。
- 指定的自動化設備(如電腦、電腦軟件、銷售點系統、打印機、掌上電腦、電腦輔助設計、系統軟件、掃描儀等)
- 員工培訓
- 注冊知識産權
- 購置知識産權
- 研究與開發
- 批准的設計項目
通常情況下,整個申請過程不會超過六周。這麽看來,申請PIC並不太困難。那麽審批的過程又有多嚴格?“造假”的情況又有多嚴重?
本地PIC申請的問題個案有多少?
據《聯合早報》11月17日報道,2011至2016財政年之間,政府總共收到31萬3000份生産力及創新優惠計劃津貼的申請,國內稅務局審核了當中的9萬8000份申請,結果發現只有當中的2萬9400份申請是真實(bona fide)個案,換句話說,經審核的個案中,只有30%的申請是有依據的真實案例。可見,有不少人是抱著僥幸的心態去“試試水”,看看能不能博到一筆津貼。
被審核的申請個案中,有64%或6萬3000份生産力及創新優惠計劃津貼申請,在政府撥款前就已經遭到拒絕。
另外,有3300宗申請到PIC津貼的個案,經審核後被發現有問題,被令還回政府已發放的津貼。就從這數據看來,本地的PIC津貼,每100份申請當中,就至少有3份存在著問題。3%這數字似乎看起來不是很大,但如果每一份申請都能夠達到1萬元,那政府損失的則有3000多萬,這就不是小數目了!
當然,我們政府也是責無旁貸,直接放話稱,必須把已發放的津貼追討回來。截至今年6月,國內稅務局已從2200宗個案中取回2060萬元津貼,當局還在追討剩余個案已發放的津貼。
如果任何人被發現濫用PIC津貼,政府也是毫不手軟。政府就有明文規定,任何違法者或被處罰高達四倍的現金津貼、罰款高達5萬元現金或監禁不超過五年。(你想試試嗎?)
誠然,濫用或欺騙公款的害群之馬或許不多,但依然存在。特別是政府在高度提倡年輕人創業、扶持中小型企業發展的大前提下,企業家有必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形象,堅決反對那些“皮包公司”的企業存在,這樣才能確保政府能夠繼續扶持所有想創業的企業家們。
政府如今也已加大力度,國內稅務局(IRAS)也在極力審核各項PIC申請,用上這種“雖遠必誅”的嚴查精神,就是爲了要堵住漏洞。到底有沒有效,我們不妨留意一下,接下來還有多少人因爲涉PIC案而被告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