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王道偉)
【華文是筆好生意】
“橫跨大陸台灣,兼治雜志出版”的資深華文傳媒人王道偉將告訴你,如何在文化沙漠中搞出華文的綠洲……
感謝作者在新加坡眼公衆微信平台開設專欄。期待可以與大家分享更多作者的好文章。
新加坡素有“文化沙漠”之稱,從狹義的“文化”來說,的確如此,因爲商業活動遠比文化活動活絡。但是,從“廣義上來看”,新加坡的確有自己的獨特文化。特別是用外國人的眼睛來看,這樣的文化是非常有趣的,例如singlish文化、例如新謠文化、例如咖啡店文化,例如歌台文化,例如報紙上偌大的“訃聞版”文化,例如女傭文化……
本地人看這些文化,可能覺得沒有什麽,甚至覺得有些負面,覺得singlish有什麽好講的?“是說我們新加坡人的英文不標准”嗎?這樣的看法毋甯有些沒自信,singlish就是singlish,“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客觀上說,它確然就是一個特色。以後singlish會如何演變,那是另一回事,可能愈來愈像正統英文,也可能愈來愈“在地化”,但無論如何,它毫無疑問是種特色。
凡此種種特色,是非常吸引外國人眼球的。兩年多前,我來新加坡工作和生活,就驚歎這些文化之特別,是我在台灣和大陸都沒有經曆過的。至今這種文化的洗禮(或說沖擊)仍然沒有消褪,它以各種形式展現在我的生活中。我時不時在想,如果我真的成了“新加坡人”,也許我的眼睛就沒有辦法感受到這麽多“新鮮”。換句話說,大量湧入的新移民能帶來很多新鮮的視野。
當然,這是有“獵奇”的性質,比較“表面”的,但人和人交往,誰不是“先看表面”的?
四年前,我在大陸,致力推廣“台灣文化”給大陸朋友。因爲大陸朋友對台灣很好奇,所以我以一個“在台灣生活了30多年的台灣人”眼光,寫了一本《台灣私詞典》,書中羅列了近百個“你必須知道的、你可能誤解的台灣”關鍵詞,在大陸賣得還不錯。現在,我到了新加坡,我發現,新加坡文化的有趣性,並不亞于台灣,既然如此,爲什麽我們不能請各界新加坡人,寫一本《新加坡私詞典》,讓中國人乃至于外國人更了解新加坡?我相信,以新加坡的國際知名度和“高檔大氣上檔次”的聲譽,全世界的人都會想更多地了解新加坡。
在商業上,新加坡人是非常勇往直前,向海外邁進的。在中國在世界各地開設公司、據點。但是,在文化上,新加坡人則是踟蹰不前的,因爲總覺得自己的份量不夠。其實沒有必要,我剛舉例的這本書,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像我之前偶然間聽到梁文福先生的創作《細水長流》,就頗有驚爲天人之感,的確很有台灣當年“民謠”的清新,但也帶有新加坡的特別風味。我把這歌給一些大陸朋友聽,他們也很喜歡。我不免想,如果有合適的管道,把這些歌曲引介到大陸和台灣,肯定是受歡迎的。
韓國的流行文化已然崛起,台灣的文創軟實力也很發達,更不要說香港最厲害的電影,以及中國和日本,這些國家都致力于文化輸出。新加坡呢?
的確,新加坡不乏一些不錯的文化人,已經輸出作品到國外了,音樂有李偉菘兄弟、孫燕姿、蔡健雅、阿杜,電影有梁智強、陳哲藝。這些,自然是有目共睹的,我也十分肯定他們的成績,他們引進了國外的技術和連接了國外的市場。不過,其中有些有明顯的新加坡特色,有些則不夠,而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新加坡特色的文化輸出”。
新加坡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這個“國際化”如果只體現在商業活動上,就有點浪費。在文化上,它同樣也可以更國際化。同時,“文化國際化”不應該也不必以“犧牲自己的在地文化”作爲代價,相反的,可以把“在地文化”作爲特色,以供輸出。
新加坡一直在防著“外國人攻占本島”,這只是“守”;卻比較少想著“如何往外進攻”。現下,新移民愈來愈多,這已經是勢必所必然了,與此同時,我們不如思考,往島外發展,也許會給人新的視野和可能。
專欄作者簡介
王道偉,筆名到尾,現任新加坡SPRING PUBLISHING PTE LTD《高峰》暨《PRIME》聯合總編輯。
1976年生的台灣人,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台灣《FHM男人幫》主編、大陸《男人裝》資深編輯,在北京期間和「國台辦」合作,在大陸逐步開展「推廣台灣文化」活動,所開的台灣文化博客,點閱率一天曾高達38萬人次,另外並出版《遇見台灣》及《台灣的台》二書。2011年9月赴新工作,並矢志于當地推廣華文編輯教育,希望將優質華文內容引進到國際。
你想作華文編輯嗎?夢想出書嗎?歡迎和到尾一談。
微信:f12381
博客:http://blog.163.com/vip_to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