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點義見】許振義
感謝作者在新加坡眼公衆微信平台開設專欄。期待可以與大家分享更多作者的好文章。
“開元盛世”指的是哪一位皇帝在位的時期?
古詩“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指的是中國哪個傳統節日?
“You should learn to take criticism”中的“take”應該譯爲什麽?
《資治通鑒》敘述了哪些時期的曆史?
道南、愛同、崇福、南僑、光華五所福建會館屬校爲雙文化華文優選課程舉辦常年小四知識競賽,我忝居評判之列。上面前兩題是今年競賽的其中兩道選擇題,後兩題則是去年競賽的題例。我一看,幾乎不敢相信這是小學生的比賽,而且還是10歲小學四年級學生的比賽。
福建會館屬校雙文化華文優選課程單元包括中華文化、兒童文學、中英對比,以及由福建會館文化藝術團負責培訓口語訓練。到了五年級,其中華文化課題和內容包括建築、古代六藝及童玩、中國名山大川、唐詩宋詞選、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戰爭之策略的運用等等。到了六年級,文化課題和內容進一步擴大到百家爭鳴、古代著名女性、器皿、用具與雕刻、象征等,從多個主要層面向同學們介紹中華文化,讓他們掌握相當全面的基礎認識。有了這樣的學習經曆,對前面引述的競賽題目雖不能彈無虛發,但也能從容應付,就不感意外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雙文化課程的設計讓同學們通過課堂學習、參加學習營、海外浸濡,以及各項文化活動,受到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熏陶,逐步培養良好的品格。傳統華校演變到今天,仍然對社會教化負著重大的義務。
到了中學及高中階段,同學們還可以與中學及高中的雙文化課程接軌,成爲一個完整的體系。前幾天,我收到第六屆中國通識研討會所編輯的論文合集。義順初級學院和通商中國聯合主辦中國通識研討會,主題爲“改變的中國與改變中的世界”,約500名本地中學生以及兩組來自中國的高中生出席並發表論文,而後編輯成冊。
論文集分中文、英文兩個部分,討論的都是中國當前政治、經濟、社會課題,如:從“黃浦江死豬漂流事件”看公共危機管理缺失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習李體制下城鎮化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中國民族主義對中日關系的影響等等。
相比而言,在小學階段雙文化課程以軟成分爲主,如語言、文學、曆史、民俗,到了中學和高中階段,則以硬成分爲主,如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這樣的設計讓同學們先打下基礎知識的堅實基礎並培養起興趣,就更有利于學習高年級階段比較深廣的當代課題。
我在評判福建會館屬校雙文化課程小四知識競賽和翻閱中國通識研討會論文集時,偶爾會産生幻覺,似乎我們的學生對雙語雙文化都掌握得很好。然則,殘酷的現實往往把幻覺打擊粉碎。雙語雙文化學生畢竟是極少數。不久前我參加一場以華語主持的學生活動,其中一個主持人雖是中文系高年級學生,但是說起華語來語碼夾雜,而且多處用語不當,比如把一個雙人武術格鬥表演節目形容爲“他們剛表演了毆打”。這不僅是個人的水平問題,當前華文華語水平之普遍低下已不容否認。
我的一些中國原籍第一代移民朋友的子女,只要是在本地長大並受教育的,雖有些孩子中文能力還不錯,但也有不少與許多本地孩童一樣,中文能力全面淪陷。本地環境之不利于母語學習,可見一斑。我們推行了30年的雙語教育是否成功?七八十年代的華校生到社會上來,在英文工作環境中掙紮浮沉,最後畢竟練出了雖不強但還足以應付工作和生活使用的英語英文。在今天的環境下,一般來說,受了十年雙語教育的學生,畢業之後到社會上,英文是沒問題,但母語是否足以應付工作和生活使用?自己心裏有數。
今天,母語確實比過去英校、華校泾渭分明的年代普及了,英語也提高了很多。從這個角度看,雙語教育是成功的。但是,如果從母語掌握能力這個方面來看,雙語教育的貢獻充其量只是普及了母語而已,而母語的普及是以其總體水平的嚴重下降爲代價的。
亡羊補牢,政府近年來多次強調母語教育。教育部前幾天推出首個爲幼兒設計的母語學習框架,希望讓幼兒從小就把母語視爲生活用語,並對自身的母語和文化産生認同感和興趣。此舉當然有助于母語教育的加強,這個措施是好的,但是孤掌難鳴。
年輕人母語能力差,既有制度因素也有家庭因素。大環境不利于母語的學習和使用,家庭和童年成了保障母語學習的最後堡壘。對于孩童該先學母語,還是先學英語,還是直接雙語齊學,意見紛擾。我最後還是從了“母語派”,一直只跟一歲女兒說華語。有一天我送她到一所早教中心上半天的試習課,老師從頭到尾說的就是英語,給了我很強的震撼。我們這個社會幾乎就是完全的英語環境,如果在家裏還不用母語,孩童怎麽可能好好掌握雙語?
還是得堅持。
作者許振義是南洋嘉木商務咨詢創始人,曾任新加坡駐中國商務領事,通商中國總經理,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事務處主任。目前作者從事翻譯工作及新中兩國商務、教育咨詢。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