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采用的華文文學O水准教材將增添一些本地文學作品,包括謝裕民的長篇小說《放逐與追逐》、小寒的《回不去的候車站》。(伍書永攝)
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母語處司長王梅鳳說,明年起采用的華文文學O水准教材有半數作品是新挑選的,以增進學生對文化遺産的認識,讓科目保持實用,好幾篇古代詩詞被抽出,取代的是新加坡文學作品。
明年起,修讀華文文學的中學生所學的古典詩詞將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本地文學作品,包括杜南發的《傳燈》、謝裕民的《放逐與追逐》和小寒的《回不去的候車站》。
教育部每五年檢討課程,現行的教材自2014年使用,修讀完整課程的學生目前學22篇古代詩歌與文言文,以及14篇現當代文學作品。完整課程是獨立的人文科。修華文文學(配對課程)的學生也修社會科(Social Studies),配對組成一個完整科目——綜合人文科目(Combined Humanities),這些學生因此只修14篇現當代文學作品。
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母語處司長王梅鳳答複《聯合早報》時說:“明年起采用的華文文學O水准教材有半數作品是新挑選的,以增進學生對文化遺産的認識,讓科目保持實用。
“好幾篇古代詩詞被抽出,取代的是新加坡文學作品。所選的本地創作反映我國豐富的曆史與文化遺産,好讓學生培養更大的文化鑒賞能力。我們根據作品的主題、文化意義、多元的創作技巧等選材。而教材仍有經典的古詩如《水調歌頭》《如夢令》等。”
明年采用新教材後,修華文文學(完整)的學生所學的作品將從36篇減爲14篇,包括新增的長篇小說類,指定作品是謝裕民的《放逐與追逐》。至于配對課程學生,除了少學《放逐與追逐》,他們須學的13篇作品與完整課程學生相同,即八篇詩歌和五篇現當代小說。
八篇詩歌有四首是古詩,包括杜甫的《春夜喜雨》、蘇轼的《水調歌頭》、李清照的《如夢令》以及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若比較現行完整課程教材,學生需讀的作品數量減少,古代文學作品也少了。不過,配對課程學生在調整後會接觸到古典文學,得學習上述四首古詩。教師最近獲教育部通知課程的調整細節。
配合新教材,試卷內容也會相應調整。修讀完整課程的學生得考的試卷(一)以小說《放逐與追逐》爲考題內容。所有學生得考的試卷(二)以小說和詩歌爲考題內容,另加課外文學作品。現行的考卷也考課外文學作品,以測試學生的賞析能力。
根據教育部數據,過去五年,每年修華文的中學生當中,有1%也修華文文學。據了解,這等于每年平均有300多人,較多學生修完整課程。根據本報之前報道,參加華文文學O水准的學生在1992年時高達750人。未修高級華文的學生也可修完整或配對課程。
南華中學母語部主任:是一次“大膽的改革”
南華中學母語部主任陳慧敏認爲這次調整是一次“大膽的改革”。這名從事教育工作20多年的教師覺得,讓學生接觸古典文學固然重要,選材方面也應更切合他們的程度與理解能力。
她說:“要鼓勵本地學生修文學得先了解他們的語文能力、需求和障礙。現有的完整課程,整份試卷(一)是考古典文學、文言文,這對一些學生而言是一種障礙。讀文學能豐富人生,培養學生對人性與社會的了解,拓展世界觀。我們要讓中學生先願意走入文學的世界,不要感覺文學與他們的差距很遠,沒有辦法了解而卻步。可以先從賞析現代文學開始接觸,再進入古典文學。這次的調整也沒有完全放棄對古典文學的重視。” 陳慧敏也是這次課程檢討委員會的委員之一。
新民中學學生陳奕韶(15歲)修讀華文文學配對課程。他說,當初看到須讀的作品,覺得很深奧,沒有信心,在教師的鼓勵後才修讀。他認爲,學文學提高他的鑒賞能力,能從不同層面看待事物。本地作品的題材相信會更貼近本地社會與學生生活,學生從中也能認識更多本地作家。
華文教師:有助了解曆史傳承文化
新民中學華文教師林國聰認爲,新選爲教材的本地作品有助于促進學生對我國曆史與社會的了解,傳承華族文化。
他受訪時說:“長篇小說選用的《放逐與追逐》有濃厚的新加坡色彩,學生能對建國曆史、早期華校生和英校生的差異、新加坡語文政策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而通過詩歌《傳燈》,希望能培養年輕一代把華族文化傳承給下一代的意識。而其他地區的作品也能開拓學生的視野,了解各地華族文化的差異。”
《放逐與追逐》講述主人翁幾段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愛情故事,以這名華校生的故事隱喻新加坡社會發展曆史。作者謝裕民受訪時說:“寫的時候是在追憶一段已逝的歲月,戰後嬰兒潮褪色的青春,現在多了一個名詞——立國一代。希望年輕人包括教師,像看懷舊電影般,感受那個時代的脈動。”
本地作家小寒的短篇小說《回不去的候車站》也選入教材。小寒認爲,人文科也很重要,本地作品有較多的本地風情,學生對裏頭的詞彙或地名等比較有共鳴,或許讀起來較沒有壓力。她希望學生通過這部作品體會親情的重要,珍惜與家人的時間。
除了華文文學,修英文文學的學生相較于1990年代也有所減少。近幾年,其他母語的文學課程以及英文文學的課程也添加更多本地作品,增進學生對本地文學的認識。
華文文學目前的教材也有本地作品,例如流蘇的小說《鬼迷心竅》和梁文福的詩《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