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況報道
華人社會獨有的宗鄉社團在本地已有近200年曆史,並沒有因爲數碼時代的來臨而被淹沒或淘汰,只不過它們的生存方式,
是必須順應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老會館的新一代領導人正積極爲會館尋找新使命,好爲其存在賦予新意義。
較活躍的會館也把握機遇和世界各地的宗親同鄉加強經濟、商貿乃至文化層面的交流。
會館這種根植于中華古文明的地緣與血緣文化的組織形式,只要有新移民的湧入,便不斷有新會館成立。自1990年以來,新注冊的宗鄉團體至少有18個。
但是本地的老會館卻普遍面對青黃不接的現象。年輕一代華人的地緣與血緣觀念日趨薄弱,加上要拼事業忙家庭,對參加會館的興趣不大。老會館的新一代領導人正積極爲會館尋找新使命,好爲其存在賦予新意義。
數碼時代爲老會館帶來挑戰,也帶來新機遇。旅遊之普及,通訊之便利,讓很多老會館熱衷于建立環球網絡,經常籌辦或參加各種世界懇親大會或同鄉聯誼會,擴大與宗親同鄉間的聯絡網。
較活躍的會館都在適應時代的變遷、尋找新的使命、滿足會員的新需求,爲會館注入新生機;他們也把握機遇和世界各地的宗親同鄉加強經濟、商貿乃至文化層面的交流。
大部分新社團由新移民創立
新加坡在上世紀末有了新一波移民潮,新宗鄉團體爲此應運而生。
根據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的最新數據,從1990年至今,新注冊的團體有17個大部分新社團是由新移民所創立,但也有老移民所成立的新團體。
新近成立的會館,最早是九龍會(1990年成立),接著是新加坡成氏宗親會(1993年)、汕頭社(1993年),新加坡辛氏公會(1994年)和新加坡天府會(1999年)。
邁入新千禧,2001年有三個新團體注冊成立,分別是新加坡陳氏總會、新加坡舜裔宗親聯誼會和新加坡華源會。
2002年成立的新加坡海陸豐會館,是極少數擁有會所的新社團。
這之後有多個新移民組織相繼成立,包括天津會(2008年)、山西會館(2010年)、陝西同鄉會(2011年)、齊魯會(2012年)和貴州同鄉會(2013年)。
新一波移民潮來自大江南北
到了2015年,本地又有兩個由老移民創立的新組織,分別是會員人數只有15人的新加坡孔子後裔聯誼會和目前已有50名會員的新加坡龔氏總會。最新成立的會館是江蘇會,這個地緣組織目前約有200名會員。
上述17個新團體都是宗鄉總會會員。但據《聯合早報》了解,新成立的社團不止這個數目,因爲有些組織成立後沒有加入宗鄉總會。一個例子是2013年成立,由新舊移民共同成立的龍岩同鄉聯誼會。
新移民成立的地緣組織,反映了新一波移民潮來自中國大江南北,不再局限于福建、潮州、廣東、海南等地,而是包括四川、山東、山西、陝西、天津、貴州等非傳統地區。
我國前外交部長楊榮文最近在“第四屆國際潮籍博士論壇”上說,中華文明是由強烈的地緣身份認同所組成,中華文明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爲有了這些清晰的地緣文化和強烈的地域歸屬感。
新移民熱衷于成立新宗鄉組織,說明地緣歸屬感在他們之間依然濃烈,組織這樣的團體有“抱團取暖”的作用。
江蘇會會長周兆呈博士說,這類組織能通過分享經驗,幫助同鄉解決移民時所面對的各種問題,包括法律、就業、購買房地産、孩子的教育問題等。
老移民也成立新團體
新移民組織新社團是意料中事,但有些新團體卻是由老移民成立的,例如2001年注冊的新加坡陳氏總會和新加坡舜裔宗親聯誼會。
陳氏總會會長陳永祥(62歲)受訪時說,本地有十多個陳姓宗親團體,已故銀行家陳振傳、商人陳笃山、陳共存等當初倡議成立陳氏總會,目的是要跨越籍貫,團結所有陳姓宗親。
陳氏總會是在得到颍川公所、浮光陳氏公會、四邑陳氏會館、潮安東鳳陳氏同鄉會、星洲颍川公會、碧石陳氏公會、同美社、元光陳氏公會、星洲陳氏公會、浯卿陳氏公會、海南陳氏公會、官山呈美陳氏公會等團體的支持後成立的。
陳永祥說,陳氏總會原本是以團體會員爲主,今年卻修改章程吸收個人會員,希望能招募更多受英文教育的陳姓子弟。他們也吸收有興趣研究陳氏族人曆史的非陳姓人士成爲附屬會員。
陳永祥也是新加坡舜裔宗親聯誼會會長。他表示2001年成立的聯誼會,目的是籌組隔年在我國舉行的“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第16屆國際大會”。這個懇親會當時吸引3000人出席。
陳氏總會和新加坡舜裔宗親聯誼會目前都沒有會所,而是借用1932年成立的南舜同鄉會位于巴耶利峇上段的會所。陳永祥也是這個老會館的會長。
去年成立的新加坡龔氏總會也是老移民組成的新團體。會長龔運松(68歲)說,龔氏本來是六桂堂成員之一,但六桂堂其他姓氏都有自己的公會,龔氏族人覺得沒有公會會被邊緣化,另外也想加入龔氏的世界性組織,便注冊了這個新團體。
打破只服務同鄉概念
已有98年曆史的晉江會館,今年4月推選蔔清鍾(48歲)爲會長。傳統上,會館會推選事業有成的商人擔任會長,蔔清鍾是華社自助理事會的執行理事長,屬于受薪專業管理人才。
小時候經常跟隨父親參加會館活動,出席晉江人估俚間華義軒的神誕宴會等,蔔清鍾因此對會館具有一定的認同感,但他發現年輕一代已完全沒有地緣觀念,會館必須思考它存在于新加坡這樣一個大環境的新使命,才能繼續吸引年輕人。
他說,新加坡社會正迅速老齡化,如果會館能動員會員去關懷孤獨老人,就能提供回饋社會的平台,還能打破只服務同鄉的概念。他相信那些有使命感的會館,不管目標是回饋社會或傳承自己的文化藝術,都會對年輕一代更具吸引力。
蔔清鍾認爲會館可以與其他團體配合或聯辦活動,甚至開展某些長期性合作項目,不一定要由自己去開創一片天。
南安會館近年正積極倡導跨出會館、走進社區的新方向。會館今年慶祝90周年時,在重陽節辦了“重陽愛心暖獅城”的關懷晚會,招待會館所屬選區和五位南安籍議員、選區內的弱勢群體與建國一代。
南安會館會長陳奕福(47歲)說,會館在保持傳統做法的同時也想創新,特別是想凝聚會員的力量去回饋社會。他表示與不同選區的基層組織合作是互相借力的做法。會館籌錢出人力,基層組織找來需要關懷的群體,會館還能趁機打響知名度,讓更多人知道南安會館的存在。
新宗鄉組織短時間難籌資金購會所
在房地産價格高漲的今天,新宗鄉組織都不大可能在短時間內籌集龐大資金購置會所,只能租用或借用他人場地,又或者在虛擬空間運作,成爲沒有實體會所的會館。
老會館如果擁有先輩留下的共同資産,資源就會相對充裕。在房價飙升,租金上漲的今天,老會館追求經濟效益的新趨勢是把部分資産出租做商業用途,靠租金收入補充活動經費。
拿位于莫哈默蘇丹路的南安會館來說,目前一年的租金收入是30萬元。
應和會館增千名新會員
會館每年的開銷約50萬元,包括員工薪金、車輛、水電和鳳山寺的費用。租金能減輕會館的不少負擔。
本地曆史最悠久的會館,當數台山人創立于1822年的甯陽會館和客家人在同一年創立的應和會館。
應和會館擁有不少資産,包括裏峇峇利路的一棟19層樓公寓“麗河苑”。這個老會館的會員人數最近大幅增加,2014年年頭共有2082名會員,去年年底激增到3133人,兩年時間多了1051名新會員,不過新會員還是以中老年人居多。
位于芽籠8巷的甯陽會館,目前有405名會員,比兩年前的425人略少,這個即將邁入195個年頭的老會館,目前正在積極招募年輕會員,希望爲會館注入新生氣。
天府會雖是創立得比較早的新移民組織,至今還是沒有自己的會所。會長杜志強(61歲)說,新加坡的房地産太昂貴,新移民會館很難購置會所。
他說,過去17年,天府會的秘書處一直設在他的辦公室。如果把租金,三名員工的薪金,水電費等算在內,他估計一年要10萬元的開銷。
在目前的數碼時代,新宗鄉組織對擁有實體會所的需求已不像過去那樣迫切。他們能通過手機應用如微信、面簿或互聯網電郵聯系會員和傳達消息,需要辦活動時大可租用場地。
要保持活躍不容易
以天府會來說,大型慶典如周年慶晚宴或新春團拜,通常在酒店餐館舉行。辦講座時則找發展商贊助場地。
不過即使是新近成立的新移民團體,要保持活躍也不容易。拿2010年成立的山西會館來說,目前已沒有太多活動。
會長安謙學(51歲)說,他因生意關系,一半的時間在外地。他一直想找人接過他的會長工作,卻還沒找到合適人選。
會館在保持傳統做法的同時也想創新,特別是想凝聚會員的力量去回饋社會。與不同選區的基層組織合作是互相借力的做法。會館籌錢出人力,基層組織找來需要關懷的群體,會館還能趁機打響知名度,讓更多人知道南安會館的存在。
——南安會館會長陳奕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