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況報道
人民協會今年初接管牛車水人民劇場以進行翻新,半世紀曆史和記憶,還要再繼續。
翻新工程預期明年第三季竣工,並將賦予這個牛車水地標全新生命。
最初名稱爲牛車水聯絡所大舞台的人民劇場于1967年籌建,之後改稱牛車水人民藝術舞台,
並在1969年1月23日正式定名爲牛車水人民劇場。
1967年開始籌建的牛車水人民劇場,曾經是紅線女、裴豔伶、林家聲、陳楚蕙等戲曲名伶展示藝術魅力的舞台。人民協會今年初接管這個日漸老舊的劇場,是希望在保存其曆史的同時,爲它注入新生命。
總理公署部長兼人協副主席陳振聲昨天告訴《聯合早報》,人協“買單”翻新人民劇場的設施後,人民劇場基金過去用來維修劇場的費用,這筆錢今後可用來推動文化活動和培養新的觀衆群,讓年輕一代更深入了解傳統華族文化。
陳振聲不排除百盛藝術日後可能在人民劇場舉辦活動,但他也承諾這個交通便利、有整千個座位的劇場,翻新後將繼續成爲民間團體負擔得起租金的一個演出場所。
許永順藏品跨越半世紀
文史工作者許永順在過去半個世紀,收藏了大量有關牛車水人民劇場的原始史料,數量不下幾百件,他計劃在牛車水人民劇場慶祝50周年時,出版一本有關劇場曆史的新書。
最早期的一本特刊,娓娓道出牛車水人民劇場興建的原委。原來在牛車水聯絡所慶祝七周年時,聯絡所管理委員會和公民咨詢委員會萌起興建大舞台、擴增聯絡所設施的想法。
當時是建國初期,牛車水聯絡所很活躍,經常在萬達山辦各種活動。許永順說,每次辦活動便請人搭建臨時舞台,之後拆除,這樣搭搭拆拆很麻煩,當時以我國已故副總理吳慶瑞爲首的牛車水基層組織,于是決定籌建大舞台。
牛車水聯絡所管委會于1967年12月29日,在國家劇場主辦《慈善歌藝之夜》,正式向民間募款建劇場。根據許永順手上的資料,牛車水的基層在1967年至1969年之間,舉辦了至少三次大型籌款活動。除了上述《慈善歌藝之夜》,還舉辦粵劇演出,以及在牛車水主辦爲時一個月的“快樂嘉年華會”。
最初是露天劇場
許永順收藏的一張明信片顯示,人民劇場最早只是露天劇場,只有舞台,沒有觀衆席。
這個劇場耗資10萬元興建,于1968年8月10日由吳慶瑞主持奠基儀式,1969年3月24日正式啓用。劇場最初的設計圖出自裕廊鎮管理局繪測團隊之手,原來當時人民劇場籌建委員會主席正是時任裕廊鎮管理局主席的溫想華。
不久,當局再耗資15萬元爲觀衆增建屋頂和鋪設地板,把人民劇場改成半開放式劇場,並在1971年5月16日由文化部長易潤堂主持開幕。
第三階段擴建工程,于1972年至1974年,增建了廁所、售票處、停車場,提升了燈光和音響設備等,當時花了22萬元。
不過,這樣的設施依然不理想,加上當時的社會環境對劇場需求相當高,人民劇場信托局于是在1976年,決定重新發展整個劇場。重建工作在1978年1月展開,1979年5月完工,耗資超過100萬元,成爲目前擁有超過1000多個座位的冷氣劇場。
許永順說,牛車水人民劇場剛啓用的那段日子,他在珊頓道上班,有時在下班後會到那裏看看,因此還記得劇場只有一個舞台的模樣。
英女王看大戲
1972年2月19日至24日,人民劇場開先河主辦“地方戲劇觀摩大會”,由本地團體呈獻粵劇、潮劇、閩劇、漢劇、瓊劇和京劇演出。演出期間適逢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到訪,建國總理李光耀和多位內閣部長當時曾陪伴英女王到人民劇場觀賞地方戲劇。
許永順早前爲電視與廣播雜志撰文介紹人民劇場的系列活動,“地方戲劇觀摩大會”是當時盛事,因此收到人民劇場義務秘書杜國成寄來的請柬和入門券,至今還完整保留。
曾擔任聯絡所青年團委員的許永順說,上世紀70年代的人民劇場,經常被本地職業粵劇團如金龍、碧雲天、頌升平、永光明、光華和天鷹等租用作爲演出場所。牛車水一帶的廣東人會館如甯陽、東安、岡州、番禺等,一到周年大慶,便會租用人民劇場舉行慶祝活動,還經常邊演大戲邊辦酒席。另外,綜藝機構也經常租用人民劇場放映電影。每當有收費的活動時,人民劇場便用黑布把露天的部分圍起來。
許永順從所收藏的舊資料中發現,當時的人民劇場,其實並非只是讓華人辦活動,例如1973年曾舉辦一次《蘇門答臘之夜》,之後又有蘇聯雜技團和美國艦隊爵士樂隊的演出。
從1974年開始,人民劇場先後多次邀請海外粵劇名伶前來演出,前後籌辦了香港影伶、紅伶、名伶粵劇團演出。許永順記得當時最轟動的一項活動,是1975年4月由任劍輝和白雪仙率領香港雛鳳鳴粵劇團到本地舉行義演。
既是劇場 又是電影院
牛車水人民劇場在1979年5月29日以冷氣劇場重新啓用時,這個中型劇場開始進入“既是劇場又是電影院”的階段。
許永順手上的資料顯示,人民劇場連續三天舉辦大型活動,首先舉行“牛車水戲劇與音樂晚會”,接著上演粵劇《金枝玉葉》,最後放映許冠傑、許冠文主演的粵語喜劇片《賣身契》。
陳垂良:紅線女率團
演出一個月場場爆滿
曾擔任國泰機構經理多年的陳垂良(66歲)記得,他在1979年被國泰調派到人民劇場擔任戲院經理,前後10年。
據他回憶,國泰和人民劇場基金當時有個合作協議——劇場平時充當電影院,但每年會撥出一兩個月,讓基金邀請海外團體到本地演出。
他記得當時只有人民劇場和位于裏峇峇利路、現已拆除的國家劇場,能夠聘請中國地方戲到新加坡演出,人民劇場和國家劇場當時還有默契,人民劇場以粵劇和福建戲爲主,國家劇場則偏重潮劇和瓊劇。
陳垂良曾和人民劇場基金的義務秘書陳梓標、財政陳三弟等,一起到中國的福建、廣州、深圳、西安等地物色合適劇團來新演出。
這時期最轟動的一件事,便是紅線女和陳笑風率領的中國廣東粵劇團,于1980年3月在人民劇場演出一整個月,能容納千多名觀衆的劇場,場場爆滿。
從舊特刊可以看到,當時的工作委員會名譽顧問包括當時的總檢察長陳文德、國內稅務署署長徐籍光、國泰機構執行董事陸元堅、華聯銀行執行董事李喜盛等;名譽贊助人是當時的副總理兼教育部長吳慶瑞。
同一年,隨著本地電視熱播香港麗視連續劇《變色龍》,陳垂良還記得人民劇場基金于5月間邀請《變色龍》全班人馬,包括潘志文、劉志榮、馬敏兒、魏秋華、張國榮、陳秀雯等來新演出。
當時的演出地點在國家劇場,但記者會在人民劇場舉行。陳垂良記得召開記者會時,人民劇場外擠滿影迷,他不得不用鐵欄杆擋路以維持秩序。
90年代回歸地方戲曲劇場角色
陳垂良說,重建後的人民劇場,無論從長度、廣度和高度看,是本地唯一可以兩用的劇場。他記得作爲電影院的人民劇場,星期一至星期四每天放映四場電影,周末則每天五場,星期五和六加了半夜場,星期日則加早場。
他說,由于國泰在大坡還有大華這樣的首輪戲院,人民劇場只能放映二輪或不是強檔片的首輪影片,有時也會放映榮華或綜藝的影片。
他在1989年離開國泰時,大型電影院已經沒落,人民劇場作爲電影院只維持一陣子,到了上世紀90年代,又回到以地方戲曲爲主的劇場。這時期有不少中國粵劇團、中國和香港潮劇團到來演出,著名梆子戲大師裴豔玲,曾在1992年11月率領河北梆子戲劇團前來呈獻《鍾馗嫁妹》《武松血濺鴛鴦樓》《蘭陵王》等。
劇場將翻新 表演者欣慰
新藝劇坊藝術總監朱敬芬從事和推動粵劇超過60年,對站在人民劇場表演有著深刻印象。
她回憶起自己是在1975年,首次在人民劇場呈獻表演,當時她參與東安會館的演出,表演劇目是《春花笑六郎》。
她的妹妹朱少芬則是在1973年以《英雄掌上野荼蘼》,比她更早站上人民劇場的舞台,同樣是參與東安會館的演出。朱敬芬當時因懷孕而未能上台。
朱敬芬說,人民劇場成爲冷氣劇場後,東安會館改在維多利亞劇院、光華劇場或大會堂演出,1985年一度重回人民劇場呈獻《白蛇傳》,但效果不理想,又再回到維多利亞劇院直至2002年,劇院因裝修停止使用後,東安會館的粵劇又重返人民劇場演出。從那時候開始,朱家姐妹幾乎每年都在那裏表演一回。
現有設施不理想
從表演者角度,朱敬芬認爲人民劇場設備欠理想,燈光或音響都有待改善,屋頂漏水情況也讓他們蒙受損失。
記得有一回,東安會館劇團准備演出《鐵馬銀婚》時,武生和花旦的兩件白底彩色大靠(武將的服飾)在彩排後晾在後台,不料夜裏下大雨,劇場屋頂漏水弄濕了兩件大靠,變成令人慘不忍睹的七彩大靠!這些大靠可不便宜,定制一件要千多元。
朱敬芬說,雖然人民劇場現有設施不理想,但它在牛車水確是曆史悠久、幾乎無人不曉的理想演出地點。人協接手劇場後,准備翻新設施,尤其是劇場屋頂,朱敬芬對此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