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店屋市場在疲弱的樓市中逆勢上揚,去年成交量價雙雙上升,位于市區邊緣的店屋也成爲投資者新寵。分析師預計,這類小衆市場今年需求依然穩健。
房地産代理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計劃在農曆新年後推出甘榜格南一帶巴格達街(Baghdad Street)的五個相鄰店屋單位,以邀請買家出價(EOI)方式求售。市區重建局房地産資訊系統(URA Realis)數據顯示,甘榜格南一帶的店屋過去兩年交投活躍,共有13宗交易。
世邦魏理仕投資房地産部門主管林妍孜指出,除了甘榜格南,惹蘭勿刹、小印度,以及東部的東海岸路和如切路一帶的店屋,也日漸受投資者青睐。他們認爲,市區邊緣的店屋價值還沒有最大化,資本價值和租金都有可觀的增長潛能。
與市中心相比,市區邊緣的店屋市場也能提供更多相鄰店屋單位。林妍孜說,這能讓業主更有效地利用空間。“購買一排店屋如同購買一棟精品建築,擁有更大的無支柱樓面(floor plate)和總建築樓面(GFA),能讓業主更靈活地開發産業的用途。”
此外,一些位于市區邊緣的店屋容積率(plot ratio)尚未充分使用,還有可擴展的空間。投資者能通過翻新舊店屋和增加樓面面積等方式來提升店屋價值。
仲量聯行(JLL)資本市場高級經理利偉強也留意到,店屋投資者近年來不再局限于第1郵區至第2郵區的傳統市中心地段,開始把目光轉向如切、東海岸和勞明達等第二級店屋市場。
大宗店屋交易額增近四成
根據世邦魏理仕提供給《聯合早報》的數據,去年共有30宗市區邊緣的店屋交易,比2015年的24宗多出25%,總交易額更大增74%至2億1400萬元,占整體店屋市場交易額近三分之一。
市建局房地産資訊系統數據顯示,去年本地共有104宗店屋交易,與前年的106宗相近,總交易額則較前年增加5.1%至6億9800萬元。其中,價值1000萬元以上的大宗店屋交易額增加近四成至3億1500萬元。
根據市建局資料,去年共有17宗超過1000萬元的店屋交易,其中六宗超過2000萬元。市建局記錄的最大宗交易,是去年第三季轉手的勞明達路161號;Broadway Textile以5560萬元向南益集團(Lee Rubber)買下11間毗鄰相連的店屋單位,平均尺價爲3164元。
不過,仲量聯行提供給本報的資料顯示,去年成交額最高的店屋交易,是8M房地産公司(8M Real Estate)年中時,以5700萬元買下丹戎巴葛路的五間相鄰店屋單位,平均尺價爲2166元。這也是過去五年來最大宗的單筆交易。
據了解,上述交易是通過股份收購進行,因而沒有收錄在當局系統中。若包括這宗交易在內,去年本地店屋的總成交額達到7億5600萬元。
林妍孜說,去年店屋的銷售量和成交價都持穩,說明這個供應量有限的小衆資産類別依然有健康的市場需求。一個新的趨勢是,越來越多買家購買店屋不是爲了出租,而是留作自用,這類買家包括小型律師事務所、建築設計公司、餐飲業者、私募基金和家族企業等。此外,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歐洲的外國買家也對店屋市場表現出濃厚興趣。
近年來較受矚目的外國店屋買家包括西班牙富豪佩拉爾塔(Ricardo Peralta)。這名富豪近年來接連出手,買下位于市中心的多家優質店屋。
利偉強指出,購買店屋是外國買家在新加坡置地的渠道之一。相比分層地契住宅和商業單位,店屋也被視爲保值性能較好的防禦型資産類別。“在全球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這一點對于外國買家尤爲重要。”
他預計,今年店屋市場表現與去年相仿,在高淨值人士(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s)、小型基金和外國買家強勁需求,以及優質店屋供應有限的雙重作用下,店屋價格將持續穩步攀升。
林妍孜也認爲,今年店屋市場與過去兩年情形類似。雖然政府今年會進一步收緊總償債率(TDSR)限制,但預計不會對店屋買家造成太大影響,因爲這群人多數擁有大量現金,負債率也相對較低。“不過,在租賃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買家可能期待更高的起步收益率,選購店屋時也會更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