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交局共收到10個來自國內外競標者的企劃書。在經過一輪詳細的評估後,當局認爲SWAT和Via對招標文件的要求較清楚。兩者提交的競標書詳盡、高素質,且物有所值,因此獲頒總值46萬余的合同。
本地起步公司和美國公司成功奪標,爲首階段的“隨需而至”、不按固定路線穿行的“動態”巴士服務試驗計劃開發相關的計算程序,並展開模擬測試。
陸路交通管理局昨天(2月13日)發文告說,頒發總值46萬余元的合同給本地起步公司Ministry of Movement(SWAT)和美國公司Via Transportation(Via)。
陸交局去年8月展開招標活動,邀請業者提呈獻議,測試“隨需而至”(on demand)、不按固定路線穿行的“動態”巴士服務。
文告提到,陸交局共收到10個來自國內外競標者的企劃書。在經過一輪詳細的評估後,當局認爲SWAT和Via對招標文件的要求較清楚。“兩者提交的競標書詳盡、高素質,且物有所值。” 陸交局說,對于開發“隨需而至”共享車輛應用和經營“動態”巴士服務方面,SWAT和Via都有良好記錄。
Via目前已在一些主要的大都市,如美國芝加哥和紐約等,提供“隨需而至”的巴士服務。公司去年也和德國車企戴姆勒(Daimler)簽署合資協議,把服務擴展至歐洲。
由林詩競、王友活、蔡滿傑和嘉甯凱聯合創辦的SWAT前年9月在本地推出“隨需而至”巴士服務,旗下車隊已從開始的五輛增至20輛,每輛巴士可坐13人。
至今,SWAT已進行超過4萬趟“隨需而至”的車程。
陸交局指出,試驗計劃的目的是要評估根據實時需求、運作動態的公共巴士路線的可行性。它也可評估這類巴士服務是否有助優化巴士和車長的調動,以及降低乘客量較低的時段及地區的營運成本。
試驗計劃分兩階段,在首個階段,SWAT和Via須在今年第三季前,研發一個能靈活規劃路線和配對的計算程序,讓用戶依照乘客需求和上下車地點,調派車隊。
兩家公司也需進行模擬測試,以協助陸交局敲定實際試驗參數,如試驗範圍等。
第二階段的合約將在今年第三季頒發,得標者將和陸交局和公共巴士業者合作,測試軟件和硬件,並于第四季開始展開公衆試驗。更多詳情將在日後公布。
陸交局初步選定三地區進行測試
陸交局已初步選定了三個地區進行測試,分別是裕群(253、255和257號巴士)、榜鵝北∕榜鵝西(84和382號巴士),以及珊頓道∕濱海南(400和402號巴士)。這三個地區的測試範圍直徑約三到五公裏,用意是要加強往來地鐵站和主要設施的“第一及最後一英裏路程”。
SWAT總裁林詩競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公司成立至今,目的一直是要發展“隨需而至”的巴士服務科技,並致力于讓每趟車程都做到收支平衡。
“初期階段,我們原想和經營較大車隊的業者合作,但和他們分享這個概念時,很多人都沒辦法理解,我們最終只好設立自己的車隊,以進一步研究和推進這個科技。”
他提到,陸交局的招標項目正是他們一直在推動的科技,因此參與競標對公司而言是個“自然進展”。
林詩競說:“試驗計劃采用的巴士肯定會比公司使用的大,每輛巴士的乘客量增加,系統面對的路線和乘客要求就更多樣化,再加上,測試過程可能會碰到一些早前沒有預料到的情況,這對設計整個計算程序都會帶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