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交易所(SGX)今年1月迎來馬來西亞木制家具代工廠聯友(LY Corp)之後,沉寂好一段時間。終于,等到金融科技公司安易永投(ayondo)和砂之船房地産投資信托(Sasseur REIT)首次公開售股(IPO),趕在3月結束前上市,讓今年首季的成績單不會太難看。
三只新股中,引起坊間最大議論的要算是安易永投。號稱本地第一只金融科技股,它的發售價0.26元,3月12日的首日閉市價持平。之後股價一路低走,昨天收報0.188元,股價大跌約28%,短短六個交易日市值蒸發了3600萬元。
新交所這兩年一直打著要吸引新型經濟和金融科技公司的旗幟,准備推出之前一直抗拒的“兩級投票制股份結構”(dual-class shares),就是其中一項努力。
初試啼聲的安易永投成績平平,反映了市場引頸長盼後的失望嗎?
先來看看新交所吸引的第一只金融科技股,是一家怎樣的公司。有一個關鍵詞:虧錢。
安易永投的主要基地在歐洲,通過線上平台提供創意交易和投資解決方案。2009年成立時稱爲“Next Generation Finance Invest AG”,2010年在瑞士伯爾尼證券交易所(Berne Stock Exchange)挂牌;2014年改名爲“ayondo AG”,同年自願除牌。
這家公司自2013年起連年蒙損,去年首九個月的淨虧損是660萬瑞士法郎(約905萬新元)。
金融科技股等于“虧錢”,這個概念對投資者來說不算新,但不代表欣然接受。更何況,這只股對許多人來說名不經傳,要如何對它的長遠前景有信心?
然而,要吸引有分量的金融科技股難度相當高。新加坡政府積極推動創新,這類公司會選擇到本地創業起步,但要挂牌上市時很可能遠走他鄉。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自是首選,放眼亞洲會考慮香港或澳大利亞。這類股票正對喜歡大風大浪機構投資者的胃口,市場太小,自是索然無味。
新交所要如何出招?
第一棒不是重拳出擊,接下新交所要如何出招?“甯缺勿濫”看來並不實際。
相信新交所朝“質”努力的同時,至少會先讓“量”看來比較可取。怕的是,投資者對小型新興和金融科技公司不買單,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市場人士從此斷定這類公司無法在本地股市立足,要吸引“大咖”就難上加難。
以2015年在本地上市的以色列醫療設備與農業技術投資公司趨勢線(Trendlines)爲例,它是一家已見盈利的“孵化室”(incubator),昨天閉市只有0.122元,比發售價0.33元少了一半以上。
話說回來,去年納入海峽時報指數成份股的創業公司(Venture)1992年在新交所IPO時也屬于新興行業,當時以0.40元在自動報價交易板(Sesdaq,凱利板前身)以低姿態挂牌,1997年轉主板,25年後的今天股價已猛漲至近28元。
盡管不占天事地利人和,不易成爲亞洲版的納斯達克,給新交所一些創造奇迹的盼頭,也給市場一些成熟發展的時間。只是,新交所也不必趕潮流,硬披金融科技外衣,可多嘗試在其他領域展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