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硅星聞
作者/ 劉韻
編輯/ SD
在2017年興起的無人零售浪潮中,缤果盒子落地上海,成爲了國內市場首個規模化商用的無人零售品牌。
2017年9月底,缤果盒子入駐22座城市,在全國落地158家店,甚至還放話稱“一年內完成5000個無人便利店”。
然而這一最早進入無人零售便利店業態的明星企業,眼下卻並不好過。
據燃財經報道,缤果盒子從去年底至今年六月共裁掉上百名員工,部分被裁員工的工資和賠償金拖延未付,有些甚至已拖欠長達半年。
缤果盒子從輝煌到衰敗,也反映出了整個無人商店行業的發展軌迹。
在2016 年末,亞馬遜推出了無人便利店 Amazon Go,阿裏巴巴推出“淘咖啡”,一時間使無人零售成爲了爆炸性風口,受到了衆多投資人的追捧。
隨後,缤果盒子、F5未來商店、猩便利等公司也先後入局,爭相進行大面積推廣。
據艾媒咨詢統計,僅 2017 年,全國無人零售貨架就累計落地 2.5 萬個,無人超市累計落地 200 家,無人零售市場累計融資超 40 億人民幣。
但到了2018年,宣布獲得融資的無人零售項目卻屈指可數,不僅如此,據公開數據顯示,在2017、2018這兩年時間裏,有大約七成的便利店出局,昔日風光無兩的企業們更是迎來了至暗時刻。
從衆人追捧到無人問津
2018年1月開始,猩便利裁去60%的BD人員;5月,七只考拉停止貨架業務;6月,哈米倒閉; 10月,小閃科技申請破産清算;就連已經擴展到168家門店的鄰家便利,也已經全部閉店,運營公司的欠款金額合計超過了5800萬元。
初創企業接連出局,巨頭們的情況又如何呢?
前些年,亞馬遜無人便利店團隊設想在每個主要城市地區開設數千家門店。一位前高管表示:“我們一直希望Go能出現在每個角落,我們想變得像星巴克那樣常見。”但如今,這個項目進行了7年,亞馬遜才開設了第18家門店。
在淘寶造物節首登舞台的“淘咖啡”除了在杭州落地的實體店以及隨後在上海推出的“微信快閃店”,也並無更多進展。一度引起“新零售”話題的兩大巨頭,門店都尚未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普及和商業化應用。
顯然,目前中國的無人便利店已經從風口進入到了尴尬的下半場,而在美國,無人零售則是剛剛步入發展階段。
據國際研究和咨詢公司IDC對全球400家零售商的調研結果顯示,28%的零售商已經開始測試或采用無人結算技術。
目前美國除了亞馬遜的Amazon GO之外,微軟也通過與傳統零售巨頭沃爾瑪合作開發無人結算技術,涉足無人零售。此外,沃爾瑪旗下的山姆會員店也在去年開出了第一家無人結算體驗店。
技術複雜、成本高昂、素質低下……細數無人便利店發展的三大阻力
不過兩年時間,國內的無人便利店爲何這麽快就“玩不動”了?
最主要的問題出在極高的技術門檻上,目前在無人零售市場中,第一類前沿技術以Amazon Go、Take Go、淘咖啡爲典型。
據相關報告指出,Amazon GO使用的是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算法、傳感器融合技術、卷積神經網絡、生物識別等人工智能領域前沿技術,消費者在自助購物過程中的數據還會實時傳輸給商店的信息中樞;
Take Go的技術方案是通過機器學習,並將該商品的一些特征數據信息記錄到數據庫中;而淘咖啡則是在計算機視覺的基礎上疊加傳感器及生物識別技術。
這類技術還不成熟,不僅需要很大的研發成本,普及速度也更緩慢。
第二類是利用RFID標簽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例如缤果盒子所采用的模式正是屬于這一類別;
第三類則是更爲低端的“二維碼+感應器”識別技術,許多初創型小企業多采用這種方式降低運營成本。
但這兩類技術都有著明顯的弊端,無論是RFID標簽還是二維碼,貼在商品外側都極易被撕毀,或是出現磨損而無法識別等問題。
在國內市場,大部分無人零售的玩家主要以二、三類技術爲主。這兩類技術與複雜的AI前沿技術相比,所需成本較低,更利于進行門店擴張。
但同時,技術不過關也會降低顧客的體驗感,使得購物便捷度甚至更遜于傳統零售。
據相關媒體報道,即使是采用了先進技術的Amazon Go,在首家門店開業時也受限于識別技術的成熟度,因無法容納大量客流出現了門口大排長龍的尴尬情況。
其它只是采用二維碼掃描等方式的無人便利店,則更是容易出現人臉識別不靈敏、商品掃描錯誤等問題,造成顧客無法順利完成自助購物。
第二個阻力則是體現在成本問題上,起初無人便利店打出的是“低成本”旗號,但深究下來,卻還是傳統零售更勝一籌。
首先,一套完整的系統包含了許多智能設備以及監控攝像頭,而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才能維持運營。據騰訊科技報道,一台包括飲料、零食在內的自動售貨機采購價要高于3萬元,而場地需要的租金約爲5000元每年,還有不少于一千元的電費,同時銷售額卻達不到預期。
“無人”模式宣稱的“節省成本”,實際上只是減少了1~3位售貨員工資與福利的支出,與付出的成本相比可以說是不值一提。
最後,消費者素質這一不可控因素也對無人便利店企業提出了極大的考驗。以缤果盒子爲例,若是消費者避開攝像頭,將商品上的RFID貼紙撕掉,盒子便無法感應出消費者手裏的商品,門也會自動打開。
此外也有媒體報道過,夏天的無人便利店內塞滿了許多蹭冷氣的路人,而真正有購物意願的顧客被擋在了門外。
事實上,自無人零售落地以來,發生過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件,最近亦曾有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據微博消息顯示,廣東佛山一男子在短短四天內十余次進入某無人超市,偷走了近800件商品,價值合計約3500元。
警方通過查看無人超市內的視頻監控,發現該男子通過掃碼認證的方式,多次進入該無人超市,盜竊飲料、餅幹、糖果等各類商品,並在自助收銀台假裝用手機付款。
盡管可以事後通過監控攝像頭進行追責,但這個事件也暴露出無人便利店對于安全風險問題始終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若是爲了保障商品安全,而派出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監督,不僅增加後期運營成本,也與“無人”的初衷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