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多財
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理解常見的經濟和財經術語和課題。
呂愛麗 報道
大家每個月都會看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簡稱PMI)和制造業産值(manufacturing output)的新聞報道。這兩者有何關聯?爲什麽指數上升時,市場歡欣;下滑時,市場憂心?
本地制造業PMI由新加坡采購與物流管理學院(SIPMM)每月發布。
PMI的調查方式是透過問卷進行。SIPMM每月向超過150家公司寄出問卷,請各家公司的高管根據他們對市場的觀察,回應問卷內容。
調查涵蓋10個指標:新訂單、新出口、産出、庫存水平、完成品存貨、進口、投入品價格、就業、供應商供貨以及積壓訂單。
調查主要是請各家公司評估這些指標在這一個月的表現與前一個月相比,是改善、維持或衰退。有了這些資料,即可計算出一個綜合數據。
50是指數的分水嶺。PMI高于50代表制造業正在擴張,低于50則萎縮。
很多時候,公司以PMI指數作爲生産決策的依據。例如客戶的新訂單增加,客戶可能提高商品價格,也更願意接受供應商漲價。反之,客戶可能要求供應商降價,以減低生産成本。
有些市場人士認爲,比起國內生産總值數據(GDP),PMI更及時地反映了經濟現況,同時是衡量制造業未來表現的重要指標。
除了制造業,SIPMM也提供電子制造業PMI數據,評估指標與制造業一樣。
制造業産值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市場的制造業産出的商品價值,每個月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發布。
本地的制造業産值涵蓋六個領域:生物醫藥、交通工程、一般制造、化學、電子以及精密工程。
其中以電子業的占比最重,大約是28%。經濟師在評估制造業的表現時,也因此最看重電子業的表現。
由于生物醫藥的波動較大,當局在發布每月數據時,也會提供不包括生物醫藥在內的制造業産值表現。
一般上,經濟師在預測制造業的未來表現時,會將PMI納入考量。例如,華僑銀行經濟師林秀心在今年3月份的分析中指出,由于2月份的制造業和電子業PMI雙雙進一步放緩,電子業更連續四個月萎縮,她預測今年第一季的制造業可能出現同比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