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勢
論市
郭書真
這場疫情將産生一輪自然淘汰,強者會留下,走過冠病疫情的企業會變得更茁壯。
這裏所謂的“強者”,並非指財勢強大,而是在這段期間的變通能力。
阻斷2019冠狀病毒疫情的措施推行近兩個星期,在社交媒體看到很多人分享新加坡難得一見的景象——商業區不再車水馬龍、綜合度假勝地杳無人煙、烏節路變得寂靜,氛圍讓人覺得很詭異沮喪。
購物商場雖然仍開著,但只有提供必要服務的商店營業,人潮明顯少了許多,幸好近幾年購物商場將越來越多店面租給餐飲業者,它們當中有不少照常開業,等著顧客來打包或領外賣的送餐員,讓商場保住一些生氣。
餐飲業者獲准繼續營業,但也有餐館食肆選擇在這段期間暫時關閉,因爲雖然仍可做外賣生意,但少了堂食生意額大減,基于成本的考量,繼續營業並不劃算。
有家日本拉面餐館不做外賣生意,因爲日本師傅堅持拉面一定要堂食。餐館原本要在阻斷期間暫休,但後來師傅決定改用米飯做便當供打包外賣。日本師傅的堅持是可以理解的,因爲外賣會影響面條的口感,沒有必要壞了自己的招牌。然而在這個非常時期,他選擇暫且把對食物素質的要求和理念擱一邊,留住青山比較實際。
也有米其林星級餐館加入外賣行列,有的甚至推出價位較低的便當迎合大衆市場。不論是星級餐館或日本師傅,他們都體現了思維轉變。
病毒阻斷措施打亂了人們生活,我們再也不能按習慣過日子。每個周末要去遊泳、上健身房,如今只能呆在家裏做瑜伽。好些瑜伽中心讓導師在網上授課,有通過網絡直播的,也有通過視訊做一對一鍛煉的。
這在一個月前,大家應該都沒有想象過吧?這段非常時期教會了我們改變心態調整思維去適應新的環境,不論是做生意或打工或日常生活,都須要適時調整,再也不能沿用從前那一套。
爲了協助商家與個人應對冠病疫情的沖擊,新加坡政府今年史無前例在兩個月內公布了三輪的經濟援助措施,總撥款高達599億元,占國內生産總值12%。企業與個人都能從配套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援助,以渡過眼前的難關。
然而政府的援助配套並不能起死回生,它只能幫助減緩商家承受的痛楚,企業能不能撐到最後,要看它們本身的能力。這場疫情將産生一輪自然淘汰,適者生存,強者會留下,走過冠病疫情的企業會變得更茁壯。這裏所謂的“強者”,並非指財勢強大,而是在這段期間的變通能力。
餐飲業者爲求生變通應對
如果不是阻斷措施,還不知道送餐服務平台竟然向餐館收取三成的傭金,它們也同時向消費者收取送餐費和服務費!有餐飲業者于是研發了屬于自己的訂餐平台,或是集合其他同行的資源開發共用平台。
最近兩周冒出多個新的訂餐平台,這正是業者爲了求生而做出的變通應對。
冠病傳入新加坡初期,已經有不少商家關閉或縮小規模。其實一些公司關門停業,原因並不全跟疫情有關,只是疫情的暴發讓它們原本早已面對的問題變得更加嚴峻。尤其是零售業和餐飲業,它們面對的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租金和人力成本是讓很多品牌無法繼續經營下去的主要原因,商家若沒有獨特的賣點又原地踏步無法轉型,最終只會走上絕路。
很多企業因爲這一場疫情,不得不做出新的嘗試,例如運用科技。在疫情暴發以後,許多公司開始允許員工遠程辦公,但仍有不少老板非要員工出現在辦公室不可,理由是溝通比較容易。其實企業只要投資適當的軟件與服務,遠程溝通其實並沒有那麽困難,在幾十個人的會議中呈現報告也不是難題,只是大家必須改變習慣。
COVID-19推動數碼化?
網絡最近流傳一個說法,推動企業數碼化進程的不是CEO、不是CTO,而是COVID-19。疫情過後,企業應該繼續投資于數碼化而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回到原形,因爲這關系到當企業一旦面對下一場危機出現時,所能展現的應對能力。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如果以爲下一個狀況出現時可以沿用當前的一套去應對,肯定要碰壁。
這也帶出了業務持續性計劃(BCP)的重要性。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星和的寬頻網絡幾乎全島癱瘓。在全新加坡人居家辦公、在家學習的當兒,竟然出了這個狀況,嚴重性可想而知。所幸我也有個人的持續性計劃,馬上開啓手機移動熱點功能,利用第一通的數碼配套繼續連接電腦辦公。
很多企業在冠病侵入時,才開始探索疫情若暴發應該如何及時應對,並且只是紙上談兵而沒有真正去試行,直到火燒眉頭才手忙腳亂。
一些人可能質疑,有必要爲這類百年一遇的事件做准備嗎?事實是,我們不能預測突發事件什麽時候會出現,但如果我們可以做好能迅速反應的准備,便能確保業務不會中斷。除了B計劃之外,最好還有C計劃,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