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愛麗 報道
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在新加坡交易所凱利板挂牌公司在2019財年出現虧損。
企業治理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麥潤田,連同活躍投資者周毓豐,在調查凱利板公司的表現後發表了《凱利板面對的挑戰》報告。
上市超過七年71%蒙受虧損
報告指出,214家有公開淨收入的凱利板公司,當中121家或56.5%在2019財年出現虧損。上市少于七年的,大約37%出現虧損;上市超過七年的,高達71%在該財年蒙受虧損。報告認爲,這項調查結果不符合市場預期。“人們期望增長型公司在初始階段雖然沒有獲利,但隨著時間過去,公司將轉虧爲盈。”
除了財務表現,報告也調查了凱利板公司與保薦機構的關系。
截至今年5月,共有215家公司在凱利板上市,它們獲得20家保薦機構的支持。最活躍的三家保薦機構是建力企業財務策劃(PrimePartners Corporate Finance,簡稱PPCF)、卓星企業融資(SAC Capital,簡稱SACC),以及瑞信德資本(RHT Capital,簡稱RHTC)。這三家保薦機構各爲55、35,以及25家凱利板公司提供指導和監督。
調查發現,PPCF保薦的公司,最常向PPCF支付同指導和監督無關的費用。
RHTC旗下的附屬公司,則爲它保薦的其中10家凱利板公司提供投資者關系和股票過戶登記等服務。此外,有的凱利板公司的董事也是RHT集團(RHT Group)附屬公司的董事,或爲這些附屬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報告指出,這樣的情況在其他保薦機構是很罕見的。
凱利板公司與保薦機構 存在利益沖突
麥潤田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指出,報告發現凱利板公司與保薦機構存在利益沖突,而且不少公司撤換保薦機構,這是否會影響保薦機構的獨立性,也值得關注。
他說:“凱利板已經存在超過12年,也許是時候來檢討它的運作方式是否可持續。凱利板公司的表現已引起不少討論,尤其那些在過去三年挂牌的公司,有些上市不久之後即發生會計和公司治理的問題。”
其他可以檢討的還包括:凱利板公司上市一段時間後,是否仍需保薦公司監督,或應該與主板挂牌公司一樣,由新交所監管公司(SGX Regco)直接監督?是否有太多保薦機構,以至于它們彼此削價競爭,或提供與保薦無關的服務,造成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