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場規模小,科技進步飛速沖擊業務模式,本地中小企業面對了雙重挑戰。
如何在應對科技顛覆的同時,開拓海外市場?如何確保自己的業務模式跟上時代以及客戶的步伐?
“夢想企飛”系列帶你了解四家本地中小企業如何不斷創新克服這些挑戰。
本地首個巴士原件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獅城機動工業私營有限公司(SC Auto)前年到緬甸設廠,爲掌握區域的龐大機遇進行布局,盡管去年業務發展受到突如其來的冠病沖擊,但公司卻趁機開發新産品與爲接下來進入新市場做准備,打算在市場複蘇後進軍整個亞細安市場。
談到疫情對公司的影響,公司主席陳少泉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我們的行業與旅遊業有關,旅遊業靜下來,公司的生意也跟著靜下來,必須等到旅遊業複蘇,整個(巴士制造)行業才會好轉。”
不過,他透露,公司目前正在進行新産品研發與進入新市場的准備工作,“公司將開發城市巴士,例如電車或混合動力巴士。”
陳少泉的宏圖大計相信能夠隨著疫情的過去而實現。事實上,這位無師自通的企業家,在過去數十年的創業藍圖,正是靠著他本身的才智與努力一步步實現的。
白手起家的他,1978年當起校車司機,10年內將巴士數量增至40輛。在1996年,他獨資成立獅城機動工業,成爲本地唯一的巴士制造商。
之後,公司從單純制造巴士車身,進一步研發底盤推出自家巴士品牌SC Neustar,成功轉型爲本地首個巴士原件制造商。
陳少泉受訪時表示,公司原本只制造巴士車身,但當公司的業務發展至一定階段後,他意識到這個模式很難讓公司在本地市場飽和之際進行國際化,于是決定決定展開全面轉型。
他運籌帷幄,計劃研發自家巴士底盤(chassis)。底盤的功能主要是負荷車上乘客和物品的重量。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因爲供應底盤給公司的其他廠商,都是百年老字號。
公司在企發局的支持下,終于成功研發了自家的底盤科技。公司的底盤有Euro 3至Euro 6不等,也有左右車座的不同型款,以配合不同市場的需要。
獅城機動工業董事經理李瑞雲說,公司研發的底盤采取有別于其他巴士制造商的做法,推動巴士一體化設計的概念。公司親自設計與制造的品牌SC Neustar,就這樣在2018年誕生。
爲了迎合生産需要,公司當年投入3000萬美元,擴建本地位于聖諾哥路的工廠,把它從10萬平方英尺倍增至20萬平方英尺。
傳統手法制造的巴士會有一個底框(underframe),但由于公司制作巴士的程序是“從頭至尾”一手包辦,連底盤都不再假手于人,因此可以在制造巴士時把整個底框“省略”掉。
這麽一來,不僅巴士的行李箱多出了3立方米的空間,整輛巴士也顯得更加“輕盈”,使得它既節省燃油,操作費用也低。
過去,公司制造車身,屬于人力密集的工作,員工必須依靠手藝去進行;如今,公司是負責整輛巴士的制作過程,因此終于可以在生産過程更上一層樓,趁勢推動工廠的自動化進程。
不過,開展自動化說起來簡單,但過程卻是痛苦的。李瑞雲表示,設計組完成設計、計算、模擬後,才利用三維模擬軟件爲機器編程,然後進行切割和彎曲,以及機器人焊燒等工作,每一個環節都要准確無誤,絲毫不能出錯。
培訓員工改變心態
此外,采用機器也引發員工的擔憂,“以前是人工在做,現在由機器操作,員工擔心是不是要把我們‘砍掉’?”
她說,但公司向他們表明絕不會那麽做。員工其實可以趁這個時候提升技能,而公司的生産也會加速,促成公司營收上揚。這麽一來,公司和員工都能受益。
陳少泉表示,自動化也節省了人力。例如,以前進行切割工作,一組有五個工人,如今只需要一個工人,其余四人可以去做別的工作,或者接受再培訓,學習新技能。
對于員工最初擔心不會操作機器,他表示,他采購機器前都會同供應商說好,讓對方派指導員先來提供培訓,“要把員工訓練到會操作機器爲止,確定沒有問題,我們才會買進機器”。
由于最初基于准確性問題,在使用機器時損壞了許多方管,以及撞壞了機器的激光頭,但陳少泉正面看待最初的失敗經驗,認爲最重要的是學到經驗。
李瑞雲強調,人力資本的轉型也不能少。公司不僅培訓員工,也要改變改變他們的心態,讓他們知道一定要跟著時代走,否則一定會被淘汰。公司若不轉型和走自動化,在五至十年後可能也無法繼續維持下去。
公司近年的一大裏程碑,是設在緬甸仰光的工廠終于在2019年5月28日開幕,共投資了3000萬元。
緬甸工廠投入運作後,公司産能增加3倍。緬甸市場潛力龐大,當地政府積極發展基礎設施,預計在2046年之前投入450億美元(625億新元)至6000億美元 (8280億新元)。
他表示,緬甸當地只有該公司這麽一家巴士制造廠,而這也成爲公司在緬甸的一大優勢。
作爲緬甸的第一家巴士制造廠,獅城機動工業在申請營業執照時也經曆一番周折。幸好,公司得到企發局海外辦事處的協助,同當地有關當局連系,加速進入市場的步伐。
公司也獲得企發局的協助,在國際化融資計劃(Internationalisation Financing Scheme,簡稱IFS)下取得貸款。
企發局也促成該公司同緬甸投資委員會(MIC)的洽談,協助加快營業執照和建築許可證的批准過程。此外,企發局也進行了大量工作以協助公司順利獲得批准。
陳少泉讓新加坡和緬甸的工廠有一樣的規模,即面積都同樣是20萬平方英尺。
他的想法是,將來萬一新加坡的工廠産能不足以應付需求時,緬甸的工廠也可以提供支援。公司在新緬甸兩地的工廠,都獲得歐洲權威機構頒發的生産合格證書;生産的所有SC Neustar巴士,也均符合歐洲經濟委員會(ECE)的認證。
展望未來,陳少泉說:“我們現在同企發局有很緊密的合作,希望在疫情過後,市場與旅遊業複蘇,我們就能很快進入整個亞細安市場。”
詳情請上:https://go.gov.sg/keepgrowing-zb
更多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