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1萬字,保持耐心你將有所得,更能以史爲鑒,看透今日。
作爲長久的世界史愛好者,很久以前就希望能用稍許娛樂的方式,用一篇文章寫完一個國家的曆史。
曾經寫了一篇德國簡史,還上了一次頭條月度十佳榜,因爲篇幅過長,雖然閱讀量感人,但平台還是讓我欣慰的,這是又一次爲愛發電,希望讀者朋友保持耐心多鼓勵一二。
(曾經的德國簡史)
今日就試試英國簡史。
用一篇包含了戰爭,文化,宗教,制度,崛起,衰弱,無數關鍵詞的英國史。
提及英國,就不得不說英國最輝耀的日不落時代,那時的英國,坐擁3500萬平方公裏領土,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巅峰期的英國,領土面積比中、俄、印這三個世界大國加起來還要大。
一個跟日本差不多的離岸島國,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
這無疑是個值得反思的小國逆襲故事?
逆襲完之後又出現頂峰殒落,這又是一個大國衰弱的故事!
興衰之別後,就是今日的主題勝敗爲何?
(日不落時代)
談英國曆史,要從人開始。
知曉歐洲史的大概都知道,歐洲人看似流派紛呈,其實主要民族就那麽幾個。
英國人種有點混雜,最早記載的英倫島民除了原住民外,還有從伊比利亞遠渡重洋的移民,這群人在融合之後,就成了跟文明國家,羅馬共和國接觸的第一批英國人。
今天他們的稱呼是不列吞人或凱爾特人。
當然,凱爾特人的知名度更高。
這群人的樣貌和風俗,讓劃著皮劃艇到英倫三島的凱撒看得一愣一愣的。
(凱撒)
他們身體塗滿了藏青色的顔料,還處于群居的部落聯盟時代。打仗特別彪悍,就是沒啥章法,男女關系也很混亂。
按照凱撒日記說法就是:女人都是家族共有的,父子兄弟共同擁有一個妻子也是常事,至于生的孩子算誰的?
誰跟這個女人第一次深入交流,生下的孩子就是這個男人的種。
(蘇格蘭藍)
至于第二個交流的人會不會絕後?
這是當時英國人考慮的問題,我不知啊?
見到了這群奇葩的野蠻人之後,征服了高盧的凱撒起了打一打的心思,就在公元前54年和53年組織了兩次遠征,打了兩次,結果不算順利。
第一次遇見了飓風,羅馬人沒了。
第二次遇見了抵抗,雖然勝利了,但是性價比不高,于是凱撒就撤了!
這一撤,就是兩百多年後的公元43年,當時的羅馬帝國正在開疆擴土的大時代。
羅馬皇帝到處打仗,就將進攻的目光盯上了跟羅馬商貿往來不少的英倫三島。
克勞狄一世派遣了一只部隊,順利將不列顛島變成了不列顛行省。
這期間,英國埃西尼人也組織不少抵抗,出了一個有名的波迪卡女王,在公元61年用轟轟烈烈的起義,打得羅馬焦頭爛額!
但當時羅馬強勢啊,直接將這起義的火苗鎮壓了下去。
(羅馬人的鎮壓)
隨後,就是羅馬帝國統治英格蘭的一百多年。
當時的羅馬帝國,占領了北部英格蘭,至于蘇格蘭和其他區域,太貧瘠了,羅馬人沒興趣也不想打,就修了一個哈德良長城,讓這群人繼續在山裏轉悠,這山裏人就是蘇格蘭高地人。(凱爾特人)
羅馬統治這段時間,英格蘭沐浴了文明的光輝,漸漸跟北邊沒文化的鄰居有了差異,經濟發展也因爲地形地貌優勢,發展的比北方鄰居好。
(羅馬帝國)
這就讓後續的英格蘭和蘇格蘭,有了實力差距。
公元409年,遭遇三世紀危機重創的羅馬帝國,因爲民族遷移的連帶進攻,陷入了分治和戰略收縮階段,隸屬于西羅馬帝國的英格蘭就成了被抛棄的對象。
羅馬人撤了讓英格蘭人高興了。
原本被羅馬壓制,躲在北方的凱爾特人紛紛南下,重又活躍了起來。
不過這活躍隨之而來的就是混戰。
(北歐海盜的入侵)
混戰來混戰去,一群來自北歐日德蘭半島的海盜,將英格蘭當成了目標。這群人,就是朱特人,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
他們秉持打劫精神,在北歐戰鬥大神奧丁信仰指引下渡海而來,用無數突襲,打的英格蘭原住民心驚膽戰,也在進入英格蘭之後建國開邦,成就了英國史上的七國時代。
“盎格蘭”這英格蘭稱呼的由來,就源自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意思是:盎格魯人的土地。
(七國時代)
進攻過程中,英格蘭原本的氏族部落組織紛紛瓦解,歐洲大陸盛行的封建制也在英格蘭安家落戶,並在公元6世紀末基督教傳播後,讓英國封建化進程一日千裏。
這段時期,凱爾特人對抗入侵者的故事,就是亞瑟王還有石中劍故事的原型。也就是說,英國英雄亞瑟王是抵抗入侵者盎撒人的。
但搞笑的是,盎撒人成了主人,凱爾特人又一次遠走北方繼續當高地人。
(奧丁大神)
七國時代持續了一百多年,英國又遭遇了新的入侵者。
七國爭霸時,一群以日德蘭半島丹麥人爲主的維京海盜將目光盯上了英格蘭。
當時的維京海盜很有意思,分成了幾股勢力到處打劫!
左邊的挪威和丹麥海盜,在冰島弄了訓練營,組建海盜軍團招募北歐壯漢,打劫英格蘭不說,還深入歐洲,弄得整個西歐、中歐人仰馬翻。
右邊的瑞典維京海盜,致力于進攻東歐,沿著貿易線路和水脈,從基輔直下君士坦丁堡,深入拜占庭,讓東羅馬焦頭爛額,也讓古羅斯人臣服,並建立了基輔羅斯。
英國和俄羅斯的古國建設者都是北歐人,也算殊途同歸了。
(北歐海盜的進攻)
公元789年,一夥維京海盜洗劫了多賽特郡,自此英國就遭遇了源源不斷的丹麥海盜侵襲。
英國七雄在跟海盜的不斷戰爭中,漸漸七合一有了英格蘭王國的雛形!
然後,海盜和英國都出現了大帝。
英國大帝是阿爾弗雷德。
他跟維京海盜達成了協議,允許他們定居在英格蘭東南部的肯特地區,可是這協議也是時有時無,談不上什麽約束力。
紮根英國的盎撒人,是北歐海盜的後裔,後來的入侵者也是北歐海盜後裔。
換言之,英格蘭混戰是北歐人打北歐人。
(阿爾弗雷德大帝)
打來打去。
公元1013年,丹麥國王斯萬征服了整個英格蘭,成了丹麥和英格蘭國王。
1014年斯萬去世,英格蘭人造反脫離了王國,不服氣的丹麥人在1016年卷土重來,繼承斯萬的克努特大帝,帶著二百支艦船組成的挪威、丹麥聯合艦隊,征服了英格蘭全境,並在1028年建立了北海大帝國。
這帝國有多大,答案是今日丹麥,挪威,瑞典南部,還有英格蘭和蘇格蘭大部。
這是小國丹麥的黃金時代,也是維京海盜最風光的落日余晖時代,後來的卡爾馬聯盟也曾很強悍,不過是幾百年後了。
(北海帝國)
然後彪悍的北歐人變了。
沐浴了文明輝光之後的北歐人,漸漸變得平和了起來,在基督教的教化下,他們抛棄奧丁大神,成了耶稣信徒,也在卡努特大帝死後讓帝國一分爲三,變成了挪威王國,丹麥王國和英格蘭王國。
那時的英格蘭,你說他有多牛真談不上?
整天都是被入侵,完全是一個歐洲弱雞,就連蘇格蘭也搞不定。
這不,弱雞接著又遭遇了入侵了!
這入侵,就是公元1066年的諾曼征服。
當狂暴的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帶著強悍的士兵踏上英格蘭時,曾經彪悍的北歐海盜也消停了,在諾曼征服後老老實實成了順民,英國也從一直在複辟又退位的威塞克斯王朝時代正式進入了諾曼王朝時期,曾經主導英格蘭的盎撒人失去了權柄。
諾曼王朝的建立,也誘發了後來的英法百年戰爭。因爲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是法國諸侯啊,一場橫跨海峽的征服,讓他建立了地跨英法的王國。
這左右都靠,就讓法國跟英國在後續的幾百年間總是牽扯不斷,傻傻分不清楚。
諾曼王朝在經曆四任帝王後,因爲絕嗣走到了末路,最後被法國安茹伯爵亨利帶著軍隊跨海而來登陸英格蘭。
亨利跟諾曼王朝末代帝王斯蒂芬達成協議,成了王儲。
(互相滲透的英國和法國)
斯蒂芬去世之後,英國進入了著名的金雀花王朝時代。
這金雀花王朝是英格蘭曆史上著名王朝,諸如獅心王查理啊,失地王約翰啊,都是這個王朝的知名君王。
在王朝開始前的亨利一世時代(諾曼王朝第三任君主),英格蘭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空前激化。
後來安茹伯爵的亂入,還有諾曼王朝的絕嗣,也讓國內出現了王位動蕩和真空期。
雖然安茹家族順利成爲了英格蘭統治家族,還通過開枝散葉(跟隨十字軍東征)建立了遍布耶路撒冷和法國的廣袤領土,電影《天國王朝》中的麻風病國王就是安茹家族的。
(安茹帝國畫圈圈的是耶路撒冷國)
但這內部矛盾一直無解,還有了越演越烈的趨勢。
于是,1215年無地王約翰當政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影響英國後續八百多年的事情,這促成了英國後來的騰飛。這就是《大憲章》的簽署。
約翰王爲何叫失地王?
因爲主政的時候,在跟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卡佩王朝)的戰鬥中屢戰屢敗,失去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土!
打仗嗎,要錢,連年征戰弄得民怨四起,最後逼的大貴族聯合反抗。
這大貴族訴求很有意思,我不推翻你,但是你不能蠻幹,不能不顧民意隨便打仗。
于是就制定了一個符合大貴族要求的《大憲章》,拿上了台面逼國王簽字!
這《大憲章》的目的只有一個。
用法律規範國王言行,限制國王的權力。
《大憲章》中有句話特有意思:王在法下”,國王至高無上,但在法律之下。
當英國國王承認《大憲章》那一刻,就跟絕對王權永遠失之交臂。
隨後歲月,每一次《大憲章》的再次確認,都是《大憲章》地位的加強和王權的退讓。
(國王退讓)
《大憲章》簽署後122年,英國跟法國開始了一場決定英格蘭後來走勢的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之前,失地王約翰讓英國失去了在法國的不少領土,但是英國人一直不願意放棄歐洲大陸,徹底變成島國,就開始了各種進攻,收複了不少領土。
這是英格蘭大陸情節體現,也是經濟利益需要。那時還沒有開始大航海時代嗎?
一個島國不跟大陸聯系,不跟大陸貿易,如何發展得起來。這利益訴求,引發的領土問題,讓兩國積怨多年劍拔弩張。
公元133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除了有英國王爵之外,還有個阿基坦公爵領。
這公爵領名義上是法國封爵卻又不受制于法國,就讓致力于中央集權的法國國王腓力六世特別不滿。
(百年戰爭)
兩個人都不願意妥協,就有了用戰爭解決問題的心思。
1337年,腓力六世直接跟愛德華三世說:阿基坦的領土你要給我啊,愛德華三世當然不願意啊,反而開始了主動進攻。
領土問題成了百年戰爭爆點,經濟問題則是百年戰爭根源。
之前說過,英國經濟命脈跟大陸密不可分,這其中羊毛貿易對英國至關重要,國家財政收入大半都來自羊毛貿易。
當時的佛蘭德斯(今比利時和法國交界處)是羊毛貿易中心,也是英法爭奪的焦點。可當時的佛蘭德斯伯爵卻是法國封臣,認爲自己是法王一脈。
在腓力六世對英國咄咄逼人後,就有了甩開英國的心思。
這就讓兩方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本就不可調和的矛盾變成了戰爭。
(打吧)
這戰爭一打就是一百多年,曠日持久細節太多,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有專門文章說過)
只說下這場戰爭的影響。
戰後的英國,從一個擁有大陸情懷的島國變成了一個幾乎沒有大陸領土的的島國,並開始在孤立和反思後興起了民族主義。
戰後的法國,因爲聖女貞德的出現,激發了民族情緒,這也是後來法國引領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根源。
法國的集權之路沒了英國的阻礙,開始一路順遂走上了歐洲霸主位置。
兩個國家因爲戰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這不同道路也深深影響後續。
這後續,則跟法國的強大,還有宗教革命的興起有關。
(貞德)
宗教風雲。
英法兩國都走上了集權和民族主義萌芽之路,這樣的國家世俗王權和貴族權利獲得了空前提高,也讓曾經能淩駕于皇權之上的教權,不敢在這兩個國家放肆。
不能再這兩個國家放肆了,中世紀的教權也要訴求特權啊,于是他們借助神聖羅馬帝國的手,開始無限壓榨德意志邦國。
贖罪卷賣的飛起,各種經濟特權攫取的也是特別到位,教會成了最大的地主。
(贖罪卷)
一來二去被剝削的德意志邦國民不聊生。
然後反抗者出現了,這就是馬丁·路德。
1517年10 月31日(也有人說11月1日)他在維登堡城堡大教堂門口,以學術爭議方式貼出了《九十五條論綱》主張建立改革宗教“新教”,將原本的老教派稱爲“天主教”。
這教義中的除舊布新觀念,讓飽受剝削的德意志人踴躍參與,也讓新教革命席卷歐洲。
有了宗教革命就有戰爭也有了利益之爭。
那麽這新教和天主教有啥區別咧?其實一句話就能說清楚。
新教信仰宗教的純粹性,比如《聖經》上說:除了上帝以外,不存在任何其他神,也不可崇拜偶像,就將上帝當作了唯一,人人努力工作就是最好的回饋上帝。
這樣做是爲什麽,不就是讓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失業嗎,讓他們沒有特權嗎?
相對的,天主教的教義認爲:聖母瑪利亞生了耶稣基督,是需要崇拜的,教皇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是需要供奉的。
這教義之爭,更多的是權力之爭,是天主教太過壓榨之後的民衆反抗。
(宗教)
這點,從兩個教派的教堂都能看出來。
新教教堂一般都是幾面白牆,裝飾普通,天主教教堂則富麗堂皇,奢華無比。
(天主教的)
(新教的)
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英國人注意到了!
英國是一個特別重視制度建設的國度,《大憲章》的出爐遏制了王權。如果有一個教派的出現,能遏制教權,這貴族不就有了更多權力嗎?
在左右權衡之後,英國人創造性的改良了新教,吸取有用的,保留不影響大局的,剔除無用的,讓新教成了英國國腳。
有用的就是新教教義,保留的則是天主教儀式,至于被剔除的當然是教會特權。
自那以後!
英國教會不在聽從羅馬教皇的命令,反而聽國王的命令,實現了宗教獨立。原本天主教的土地和財富成了英國國王所有,教會特權在英國蕩然無存。
新教教義中的制度精神,特別是所謂的契約精神,也在後續成了英國的制度。
新教中信仰的個人奮鬥,就是給上帝最好的回饋,也讓英國人多了奮鬥精神。
折中選項的出現,讓英國在後續的宗教戰爭中,能遊刃有余的在天主教和新教國家中左右搖擺,兩方互鬥打的“三十年戰爭”,最占便宜的居然是暗中扶持普魯士,卻在海外殖民地爭奪中對決法國大獲全勝的英格蘭。
這或許就是島國政治靈活度的體現吧,我不下場給錢讓你們打,打完了你們兩敗俱傷,我占最大的便宜。
(制度的勝利)
英國的離岸平衡戰略,也在這30年戰爭的實踐中,漸入正軌。
30年戰爭落幕之後,在新教思想熏陶下的英國人,又開始了新一輪變革。這變革就是王權和制度之爭的克倫威爾“光榮革命”。
新教成了英格蘭國教之後,曾經弱勢的國王在選擇新教後,收獲了天主教會的領土和財富,從一窮二白變的有點錢了。
有錢就有底氣嗎,于是就有了爭權打算,預謀廢除《大憲章》還弄成了不少事。
這就引發了矛盾。
這矛盾在查理一世時激化了,雙方分成革命派和保王派爭鋒相對,爆發了內戰。
(英國內戰)
這內戰也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時,革命派軍事強人克倫威爾憑借強大的軍隊,一鼓作氣幹翻了保王派將國王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
雖然殺了國王,但革命目標卻因克倫威爾成了護國公,不願權力受制約並不徹底。
不徹底的革命,再後來引發了禍事。
克倫威爾死後,英格蘭國王立馬複辟,那群將國王殺掉的人,將國王的兒子請回來當起了查理二世。
不過這複辟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複辟之後的王權,受到《大憲章》的約束。
(斷頭台)
查理二世是個明白人,知道自己王位咋來的,也沒了繼續爭鬥的心思。
但是他管不住自己的繼承人啊!
查理二世死後,繼承王位的是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
這娃是個牛人,一上台就准備強化王權,爲此他甚至希望恢複天主教在英國的地位,借助天主教勢力,對抗貴族和平民。
這做派讓習慣了新教的英國百姓不滿了,弄的革命又一次爆發,這就是“光榮革命”。
革命不算血腥也沒有國王被殺,最大的成果就是讓王位從詹姆士二世手上轉到了信仰新教的女兒瑪麗二世和女婿威廉三世手中。
革命後,國王簽署了《權利法案》,並以此爲核心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確定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讓英國的政體確定了下來。
(英國開始飄了)
那個時候的君主立憲政體無疑是先進制度,英國開始漂了。
這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稅收制度”改革。這項制度的改革,讓私有財産不可侵犯成了英國人共識,“財産權”概念的提出給了無數國民自我意識。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財産權概念的提出,也讓英國後續發展出了“議會制”。
那麽最初這議會是幹啥的咧?
很簡單,討論國家財政問題都需要議會來商量,諸如征多少稅,弄什麽稅種,用在那些地方,都需要貴族和城市代表組成的議會首肯才行。
這就讓曾經歐洲流行的,將王國征稅權轉包給中間商的“包稅制”退出了英國舞台,也讓英國的財政效率超過了當時所有的歐洲國家,增加了財政收入,稅務透明度,更杜絕了腐敗的産生。
專門的稅務部門出現,還有個人財産權保護概念出爐,促進了英國金融業發展。
(工商業發展)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英國出現了除了貴族之外的中産階級。
約曼農階層(農業)和中小資産階級。
他們的出現,還有跟英國對外商貿聯系的互動,讓英國誕生了:英格蘭銀行。
原來政府的收入主要靠稅收,稅賦都是年度預算好的,但如果突然要打仗啊,有什麽大事啊,錢不夠又不能隨便增稅咋整?
只能找大商人借錢,可借錢是要還的啊。
英國國王信譽不算太好,契約精神差也容易賴賬,弄的商人都不敢借錢。
同樣,民間商業繁榮,也需要金融市場。
(英格蘭銀行)
于是,一個創造性的想法,股份制銀行出現了!
這不是英國原創,而是曾經威尼斯人和荷蘭人的發明,將大商人、資本家等有錢人的資金集中起來弄股份制銀行,用制度化方式給政府和個人借貸,不就分擔了風險也讓國王投鼠忌器,不敢賴賬,更讓民間融資順暢嗎?
這個提議受到了議會歡迎,順利通過!
1694年,英格蘭銀行誕生了。
這個銀行的誕生,促進了英國的進一步擴張和壯大。因爲國家的發展,最關鍵是什麽?不是守著一畝三分地弄農業,而是出海弄工商業和貿易!
大航海時代的方興未艾,還有海外的無數機會,在這制度和銀行加持下,助推了英格蘭的發展。
相較于法國殖民時代,沒有銀行幫助,法國國王無數次爲了錢焦頭爛額的現狀。
英國完全沒有這方面問題,因爲大家都一條心擴張啊,都是投資人,都是參與者。
這就無形中讓王室的壓力減輕了!
海外殖民初期,英國還沒弄成這樣的制度,就讓葡萄牙和西班牙占盡先機,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
葡萄牙控制了香料貿易,西班牙在美洲發現了金銀礦,賺的盆滿缽滿,英國只能在北大西洋捕魚,殖民地擴展很不順利。
(大航海時代)
一看這狀況,英格蘭開始了逆襲時代。
這時代的起點是捕魚,別奇怪真是捕魚。
資金尚且不充足的時候,英格蘭規定,海邊所有人都要去捕魚。這目的除了發展英國漁業,用漁業出口補貼資金外,還能訓練強悍的水手和海軍。
這是爭霸的准備。
弄捕魚業之後,英國又構築了兩個體系。
這兩個體系就是貨幣體系和專利體系。
貨幣體系上:伊麗莎白女王在金融家托馬斯·格雷欣建議下,將曾經成色不足的英鎊全部回收重鑄,讓英鎊成了歐洲硬通貨,保持了300年的幣值穩定,爲後續的海外市場貿易奠定了基礎。
專利制度上:三十年戰爭打的歐洲大陸一片蕭條,反而是孤懸海外的英格蘭成了世外桃源。不少匠人紛紛來倫敦避難,英國政府收留了他們,促進了英格蘭工業發展不說,還爲了鼓勵創新,設置了專利制度,讓匠人們在專利保護下獲利,有了更多研發科技的心。
這一切,孕育了工業革命!
(貨幣和科技)
用捕魚培訓水手和水師,用金融改革讓貨幣穩定,用專利制度鼓勵研發。
這一切,配合英格蘭本就有的航海天賦和海盜禀賦,成了後續殖民擴張時不斷勝利的關鍵。
一系列制度設置,讓英國做好了海上爭霸准備。但准備雖然做了,可英國依舊不是有錢的國家啊。
至少跟法國、西班牙比,英國太窮了!
太窮了咋辦,集中力量辦大事呗!
于是英國又開啓了股份公司模式。一個商人不敢去冒險,政府就組織所有商人一起,投資建股份公司,組團出海。
這就是東印度公司雛形,商人團組成的殖民開拓公司!
這不算英國原創,但英國卻將這殖民開拓公司發揚光大了。
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就成立了,英國也開始了最初的貿易原始積累。
(三角貿易)
這積累關鍵就是臭名昭著的“三角貿易”
三角貿易啥意思!
首先:英國商人們將歐洲産的工業品、酒、槍支從歐洲運輸到非洲,買給非洲的部落換取黑奴。
其次:滿載而歸的商船再將非洲黑奴送到美洲賣掉,然後購買美洲特産的糖、煙草、白銀等物資。
最後:回到歐洲將美洲進口的貨給賣掉,然後進入下一個循環。
這三輪循環的核心,就是黑奴貿易,一個充斥了罪惡的商品。
葡萄牙有香料、西班牙有金銀,大英也有奴隸。
(黑奴貿易)
跟隨原始積累而來的,還有英國的圈地運動,原工業化(專業手工作坊規模生産)和殖民擴張。
圈地運動:外號羊吃人,讓農民成工人和牧民,脫離農業生産,滿足工業化需要。
原工業化:指工廠制度的建立,讓專業工人成了生産主力,提高生産率。工人只幹工廠的活不幹別的,可算最早的流水線。
專利制度保護也讓工廠有利可圖,讓發明者有利可圖,工商業在英國繁榮了起來。
(時代變了)
于是,殖民狂飙也同時開始了!
伊麗莎白女王說:政府鼓勵海外殖民,但是政府沒有錢,也沒有人,能給的只有“皇家特許狀”,你們去弄私人殖民公司,去海外爭奪吧?爭奪之後,開發、經營、貿易所得都是你們的!
這政府鼓勵殖民和搶劫的做派,讓西班牙人遭殃了,也讓北美遭殃了!
欲望是人前進的動力,英格蘭也在跟西班牙、法國爭奪殖民地的戰鬥中不斷取勝,從殖民地小國,變成了殖民地大國。
(皇家海軍)
至于這取勝關鍵,依舊是制度。
西班牙殖民地都是政府占大頭,個人無利可圖,讓國民動力缺失。
相較于西班牙的短視,法國弄殖民地喜歡搞本土化。這難搞一點可是效果不錯。但法國在歐陸牽扯太多,也讓英格蘭經常能火中取栗,占便宜。
反觀英國,則是全員出動,大家都有錢賺,都有土地拿。
這利益分配不同,動力就不同,西班牙人、法國人哪搞的贏英國人?
(英國倫敦)
隨之而來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讓英國如日中天。
若要說有什麽可惜的話,那就是北美十三州的獨立,孕育了英國衰敗的種子吧。
當時的英國,對于北美殖民地的統治犯了一個錯誤。這就是讓殖民地擁有很大的政治自治權,卻沒有經濟自主權。
這差異就讓殖民地人民不滿了,不滿了就爆發了戰爭,然後法國的強勢幹預,讓英國無奈接受了美國的獨立。
但美國獨立,並沒有讓英國崛起的勢頭受影響。對于英國而言,世界很大,沒了美國還有別的地方啊!
美國獨立了,英國還承認了,不僅承認了,還跟美國貿易,用貿易深度綁定方式,間接控制了初建的美國。
這貿易方式,也是英國崛起的關鍵,那就是重商主義思想下的自由貿易理念。
(美國獨立)
英國崛起的時代,一直堅持重商主義,一直積累貿易順差。
弱勢的時候,就弄貿易保護,限制其他國家的貿易活動。
強勢的時候,就弄自由貿易,鼓勵跟其他國家的商貿活動。
窮則貿易保護,達則貿易自由,英國玩的最666,今天美國學的就是英國的套路。
等到了18世紀下半葉,英國成了世界第一之後,屬于英國的自由貿易時代就來了。
1852年,英國議會聲明說,自由貿易是英國國策。
這就讓英國商品湧向全世界,也淹沒了無數國家的工業,反撲了英國工業的發展,更讓英鎊徹底走向世界,成了世界貨幣。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就這樣用殖民地和商品,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助推下,成就了世界霸權的輝煌時刻。
這輝煌時刻延續了幾十年,直到1899年布爾戰爭爲止,不可一世的英國終于出現了疲態。
這疲態産生的根源有兩個。
第一個是,帝國的無限擴張。
自從英國成了世界殖民帝國後,爲了保護自由貿易,英國對于所占領的殖民地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駐軍維護,帝國運行的成本越來越高。
爲了保障自由貿易權,英國還不斷戰爭,比如對中國的鴉片戰爭就是貿易戰爭的一種。貿易戰爭,讓英國賺了多少錢,也讓英國影響力和勢力範圍越來越大,這其實並不是好事。
英國人也明白這是有問題的。
于是他們轉換了思路,不在一味強調殖民地的廣袤,反而以占據關鍵貿易地點,用最小統治成本收獲最大的利益!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要求割讓香港就是這政策的體現,站穩新加坡控制馬六甲,也是這策略的體現。
英國明白,相較于陸地的制約,控制海洋上的貿易點才是決定帝國輻射力的關鍵。
馬六甲海峽,新加坡、香港、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這些地方成了英國最關注的地方。
無邊界的海洋帝國,擁有無限的滲透力,這就是英國殖民大時代的中期國策。
這國策,今日美國學的也很不錯。如果一直這麽堅持下去,英帝國的隕落或許會晚點。但英國沒有堅持下去。
至于根源,我們繼續看。
(後進大國崛起)
第二個,後進強國的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德國崛起了,法國也發力了,不少國家都開始搶殖民地。
這做派讓英國覺得時不我待,不搶就沒了,也跟隨而動開始大規模擴大殖民地。
這殖民來殖民去,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
那就是列強的殖民地爭奪啊,這其中殖民非洲的狂潮,就是明證!
彼此矛盾越來越多,而且殖民地也是有鄰國的,占據了鄰近的,其他的你占不占?
不占不安全,那還是占吧!
于是,英國殖民地越來越大,很多都是爲了殖民而殖民,反而忘了初衷,控制無盡的海洋,讓英國成爲無邊界帝國。
這不斷深入內陸做法,激化了列強矛盾,也讓産出不多的內陸成了英帝國的負擔。
當擴張的地方産出收益比下降時,英國的財政收入下降了,錢少了,花費多了,就意味著實力相對的衰弱和控制力的下降。
恰在此時後進大國的崛起壓力,也開始顯露在戰爭層面。
1899年的布爾戰爭,不懷好意的德國不斷鼓動布爾人,雖然慘勝可英國也元氣大傷。
曾經強勢的工業,因爲科技的停滯,金融帝國的頑疾,漸漸落後了。
工業出現空心化,科技失去競爭力,龐大的帝國讓英國精力分散,圖謀不軌的更多了。
訴求遠東太平洋利益的美國,主張對中國弄門戶開放政策,英國退讓了。
擊敗沙皇俄國的日本,開始謀求東太平洋利益,英國懷柔之後選擇退守馬六甲。
威廉二世叫囂說,世界殖民,世界海軍,世界帝國,英國人擔憂後,不能在歐洲退縮,就開始了軍備競賽。
英國,在美、德、日,特別是德國壓力下,從孤立主義變結盟主義,也從自由貿易變貿易保護,從傲氣變忐忑,開始了戰略收縮的時代。
組團結盟後的歐洲,在1914 年迎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英國雖然打贏了,卻也打空了數百年積蓄,欠了美國一屁股債務。
一戰結束後,雖然聯合法國讓美國幹涉歐洲的圖謀落空,可《凡爾賽合約》中的算計,還有遏制法國的心思,也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苦果。
實力受損的英國在戰後進一步退讓,《九國公約》出爐,是劃分在世界特別是太平洋的勢力範圍,不願跟美國、日本爭鬥。
連續兩次巴爾幹戰爭的爆發,是二戰的預演,也是英國控制力下降的體現。
給予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等自治領更多權力換取貿易特許權,也是另類的妥協。
不願戰爭的英國,跟法國配合在二戰前不斷弄綏靖,也是力有不逮的體現。
(穩住五眼控制印度)
然後,二戰爆發了!
一場席卷歐洲的大戰,還有核心利益區域低地國家的淪陷,讓英國不得不下場。
看著法國好基友的遭遇,丘吉爾沒有選擇希特勒的結盟,反而堅定選擇了對抗。
至暗時刻的演說之後,英國孤軍奮戰,也讓希特勒受挫。
然後希特勒一頭撞上了北極熊,用自己的毀滅,讓世界迎來了新的強權美國。
爲了二戰的勝利,不斷做出獨立承諾的英國,也在戰後迎來了殖民地獨立浪潮。
眼見最後的帝國行將瓦解,不願意放棄的英國,拉攏美國組成了盎撒聯盟,丘吉爾用鐵幕演說開啓了冷戰,目的是利用英美特殊關系,讓兩國找到共同的敵人,維系英國的地位。
但是美國和蘇聯卻另有算計,冷戰他們爭鋒相對,但是英法,也是他們的目標。
黯然的艾登首相,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前甚至想過英德合並成爲世界一級,可這想法依舊落空了。
于是,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來了,時代的大幕,最終讓大英帝國土崩瓦解。
隨後歲月英國開始扭捏時代,一會歐盟,一會美國,扭捏幾十年後英國脫歐了。
老大跟隨了曾經的孩子,直到今日。
英國史寫完了。
1.1萬字,多有疏漏肯定難免!
那麽最後的反思是什麽?收獲是什麽?
其實看今日的美國和未來的美國就懂了!
今日的美國,學習了英國的無邊界帝國做派,用控制關鍵海洋貿易節點的方式釋放自己的全球影響力。
今日的美國,學習了英國“窮則貿易保護,達則貿易自由”的做派,配合美元潮汐,成了世界收割者。
但是,他們犯下的錯誤依舊一模一樣。
戰爭,無序的戰爭,耗費太多的戰爭,還有戰爭之後的挑戰。
擴張,借助金融霸權的擴張,用不斷深入的方式,在全球弄經濟殖民。
最後的結局,終將讓這個無邊界帝國,瓦解在後進國家的崛起之上。
這就不多說了,大家有什麽需要補充的,可以留言評論。
這樣的文章,寫的太費力了,但是我應該還會繼續,下一篇,試試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