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證監局披露,益海嘉裏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接受上市輔導,欲在A股獨立上市。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建投”或“輔導機構”)受聘擔任益海嘉裏首次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 股)股票並上市輔導工作的輔導機構。
金龍魚是益海嘉裏集團旗下品牌,金龍魚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背後神秘掌門人是蟬聯13屆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
益海嘉裏系“亞洲糖王”郭鶴年家族控股企業,益海嘉裏的母公司爲全球最大棕榈油企業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也是世界四大糧商之一(其它三個爲美國嘉吉、美國邦吉和ADM),它也是新加坡交易所(下稱新交所)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據2月21日豐益國際發布的業績快報顯示, 2018年收入444.98億美元,同比增幅2.1%,扣非淨利潤爲11.53億美元,同比下降3.5%。
1
郭鶴年生于1923年,現已96歲,畢業于新加坡萊佛士學院,祖籍中國福建福州,他的父親郭欽鑒在110多年前從福建來到馬來西亞,創辦了以經營糧油和糖爲主的東升公司。
郭鶴年年輕時便展現其極高的商業天賦,曾與李嘉誠共爭亞洲首富之位。輝煌事迹如下:
1947年,年僅24歲的郭鶴年只身赴往新加坡創業做航運業務,以家裏給的10萬令吉爲資本創辦Leo公司,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49年,經營父親的産業。郭鶴年雖然年輕,但學識過人且有創業經驗,被選爲公司董事長。
1957年,馬拉西亞的獨立導致英國撤資,馬來西亞的制糖工業出現了缺口,由于沒有糖廠,需要年年進口,郭鶴年發現這個商機全資創立了馬來西亞第一所煉糖廠——馬來西亞制糖公司。
1962年,糖業版圖迅速擴張,銷往了東南亞各地,郭鶴年即被人們譽爲馬來西亞“糖王”。
1971年,投入1億馬幣,在新加坡創建了第一間豪華大酒店,取名爲“香格裏拉”,將版圖擴張酒店業,隨後,如衆人所料,香格裏拉酒店遍布多個國家,郭鶴年也因此收獲了“酒店大王”的名號。
1976年,郭鶴年收購馬來西亞糖廠的93.3%股份,隨後,控制國際糖業市場的10%的份額,郭鶴年也因此升級爲“亞洲糖王”。
1984年,爲了發展經濟,我國需在北京建國門外大街建設一個國貿,但由于建國門經濟蕭條,許多投資者不願參與。郭鶴年斥資5億美元,在北京長安街興建國貿,這是當時外資在中國的最大一筆投資,如今,郭鶴年擁有的國貿只租不賣,可出租面積約爲110萬平方米,有數據顯示,國貿每天帶來的租金就達到1900萬元。
不過以“金龍魚”進軍中國市場,或許是郭鶴年邁出的最成功的一步,中國市場在豐益國際的營收比例超過一半。據了解,2017財年豐益國際的營業收入爲438.46億美元,僅在中國的收入高達223.92億美元(約1500億人民幣),而金龍魚食用油絕對是其營收的主要部分。
2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油料加工行業一直處于國家監管中,油脂實行定量供應,幾乎家家戶戶都提著油壺去糧油店買散裝食用油,看著售貨員從鐵皮大桶裏熟練地用小勺舀油,小包裝食用油市場還是一片空白。
1987年,中糧集團打算尋找一個強大的外資合作夥伴進軍國際油脂市場,郭鶴年看准機會,派其侄子郭孔豐前往中國,作爲豐益集團的代表,與中糧全資子公司鵬利公司合資建立中國第一家油脂生産企業——南海油脂。盡管中糧股權占比最大,但實際控制權卻掌握在豐益集團手中。
而這個階段,我國油脂逐步市場化,各地油廠紛紛建設,但是仍舊難以滿足國內需求,需要大量進口植物油。中糧之所以選擇ADM、豐益國際作爲合作夥伴,很大程度是因這二者在原料供應上的優勢。ADM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産及貿易商之一,豐益國際擁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棕榈油生産基地,很大程度上掌控了棕榈油的種植、壓榨和銷售環節。
1990年1月8日,南海油脂正式開業,剛開始僅是一個精煉廠,在深圳蛇口保稅區以精煉進口大豆毛油爲主。
1991年開始,南海油脂推出的“金龍魚”牌小包裝食用油,是我國第一個小包裝食用油品牌,但不太能夠被公衆接受,郭孔豐甚至被批瘋狂。當時中國剛剛從糧油配給制走出來,食用油供應仍然實行計劃管理。當時的金龍魚小包裝油,價格高于國有糧店,因此,起初金龍魚在中國大陸的銷量極其低迷。
不過,當年春節,郭孔豐就等到了良機,利用中國企事業單位在節日時發放福利的習慣,以“福利油”打開了中國市場。年節期間許多企業都會給員工發放糧油福利,包裝的糧油便攜又美觀對于企業來說再適合不過,南海油脂立刻采取向企業推介自己的金龍魚包裝油的措施。
經過這一勝仗,南海油脂打開了中國油脂的市場,1996年開始“金龍魚”的銷量開始逐年穩步增長,成爲中國食用油行業的標志性品牌。
對于食用油這類快消品而言,品牌無疑是第一背書。不過,金龍魚”商標歸屬權並不屬于南海油脂,而是放在了新加坡郭氏集團名下。顯然,如果嘉裏另建新廠,使用“金龍魚”品牌生産和銷售同種産品,中糧並不能得到利益。
在南海油脂後,嘉裏九度追加投資,煉油生産罐裝基地從一個增加到八個,分別位于深圳、青島、西安、成都、廈門、上海、廣西防城港、遼甯營口港。而除深圳南海油脂外,嘉裏沒有繼續與中糧合作。
中糧也從1992年起開始另立山頭自創品牌,1995年,中糧正式推出“福臨門”品牌,開拓小包裝食用油市場,並于2001年初將“福臨門”業務注入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糧國際,希望依托香港資本市場,加大對“福臨門”的投入。同年,中糧國際以3.8億元的代價轉讓了南海投資49%股權。
金龍魚和福臨門也開始成爲小包裝食用油領域兩大強勢競爭對手。
隨著需求擴大,食用用原材料開始緊缺。食用油上遊企業是大宗農産品,包括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和胡麻等,其中源自花生、油菜、大豆的植物油産量最大,占國産植物油總産的70%。使得我國自1996年起,我國由大豆淨出口國轉變爲淨進口國。
此時,國內大量進口毛油,國內食用油供給開始過剩,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國內食用油企業的生産積極性。
隨後,國家出台“穩糧壓棉擴油”政策,大批油脂廠轉向港口城市建廠,我國成爲全球第二大食用油加工國,競爭激烈。大豆及大豆油三分之二以上依靠進口,進口( 轉基因) 大豆主要用于加工豆油 ,國內食用豆油 9 0%以上是轉基因豆油, 而國産非轉基 因豆油不到1 0%。
2002年,金龍魚推出脂肪酸1:1:1調和油(宏觀攝入1:1:1的平衡,其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爲0.27:1:1),號稱非轉基因,用郭孔豐的原話來說即是“有思想的調和油”。國內一些企業也跟上小包裝糧油的步伐,糧油市場漸漸形成。
2002年3月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對全國重點大型零售商場的銷售統計,“金龍魚”的市場占有率高達28.67%,穩居小包裝食用油榜首,而南海油脂也成爲中國油脂貿易行業的開創者與龍頭企業,牢牢控制食用油産業鏈下遊。
2004年,作爲國際大豆貿易定價基准的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期貨價格劇烈波動,導致衆多中國大豆加工企業高位采購。此後,大豆價格驟降,每生産一噸豆油就會虧損500-600元。數據顯示,國內壓榨企業70%停産,大量企業倒閉。
趁此機會,國際四大糧商大舉進入中國,通過低成本兼並重組搶占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2003年至2005年的短短兩三年期間,金龍魚收購了國內不下10多家中型榨油廠,相繼在煙台、秦皇島、周口、連雲港、福州、武漢、泉州、昌吉等二三線城市建立了糧油生産基地。自此拿下了食用油産業鏈中遊,在中國大豆加工市場占據約2成的份額,全面覆蓋中國糧油市場。
在成爲食用油市場旗艦的同時,益海嘉裏非常清楚地看到,任何市場都不可能獨家占據。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地區消費習慣的差異性,益海嘉裏除了以金龍魚引導中高端産品線,還有以口福品牌以及爲家樂福等大型賣場貼牌等低端産品爲主,而胡姬花則在部分地區以花生油穩坐高端市場,産品的定位上進行高端與低端的有機組合。
據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食用油品牌市場占有率》調研報告,2008年市場占有率最高的爲金龍魚,實際占有率爲30.83%,胡姬花排在福臨門和魯花之後,實際占有率和加權占有率分別爲4.84%和4.64%,合計占有率40%。金龍魚大豆日加工能力達到3.5萬噸,占國內市場份額超過了16%。
在市場化方面,金龍魚沒有明顯短板,缺點就是受制于政策。
隨著外資糧油企業在華業務迅速擴張,國內輿論對其在中國壟斷布局所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就不絕于耳,而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勵內資糧油企業的發展。
2008年9月3日,國家發改委出台《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明確提出要扶持民族大豆加工企業,而對外資進行了限制,意見中提出,外商兼並、重組國內油脂加工企業,嚴格按照國家有關外商投資的法律法規及外商投資産業政策辦理。
作爲外資公司,豐益國際並不是鼓勵産能擴張的對象。益海嘉裏2008年過後停止了擴張,開始轉型到面粉、大米等其他産業。2008年到2014年,豐益國際在中國市場的固定資産從43.3億美元增至70.1億美元,增幅約62%,遠低于中國糧油。
而且2008年以來,行政力量對大豆産業的幹預,一個是實行國産大豆的臨時收儲,收儲價格從每斤1.85元,一路上調到每斤2.3元,一度每噸要比進口大豆高出500元。收儲價格上漲照顧了上遊農民的利益,但令下遊加工業處境艱難。
2008年,大豆油價格一度漲到每噸1.6萬元,國內市場出現消費者搶油的苗頭,官方爲了平抑物價,一方面要求各主要的食用油企業保證市場供應,不得囤貨;另一方面要求各大公司食用油價格不得上漲,漲價必須經過批准,食用油企業利潤因此大受影響。中糧集團以及豐益國際等大豆加工企業,面對進口大豆的內外價差,都沒有動力大量使用國産大豆。
而在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做好2009年油菜籽收購工作的通知》中首次規定企業可以參與托市收購,根據規定,在油菜籽市場價格回升到每市斤2.00元以上前,中央財政給予委托企業每市斤0.10元的一次性費用補貼,這樣一來,壓榨企業的每噸成本就少了200元。在這份100多家企業的名錄裏並沒有一家外資企業,益海嘉裏當然也不在其中。
金龍魚沒有自己的原料基地,中糧雖然有自己的原料,但是遠遠不能滿足其市場需求,因此需要大量進口大豆。中糧集團和豐益國際的大豆壓榨廠,主要分布在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的長江流域和沿海地區,遠離中國大豆的主産區東北,但是方便運輸進口大豆。因爲貼近港口,物流便利,從國外進口的原料大豆可直接進入車間加工,能大大節約成本。
但在進口大豆這個領域,行政力量的幹預同樣不可小觑,加上行業産能過剩情況加劇,中國食用油行業的領軍企業利潤率也陷入到比紙還薄的境地。
中糧旗下實際運作福臨門的中國食品(00506.HK),小包裝糧油分部(後來稱爲廚房食品,食用油爲主力業務)從2008年到2014年,利潤分別是0.05億港元、3.9億港元、0.3億港元、1.6億港元、虧損2.3億港元、虧損1.5億港元、0.3億港元。
與中糧相比,豐益國際小包裝糧油業務業績表現稍好。2008年到2014年,益國際小包裝糧油的業績分別是0.9億美元、2.3億美元、1.5億美元、0.9億美元、1.6億美元、2.2億美元、2.6億美元,利潤率最高的時候約6%,最低的時候約1.3%。豐益國際執行了中國政府保供穩價的措施,當年小包裝糧油産品銷量增加了70%以上,但是利潤縮水了約20%。
在現實大環境中需要得到身份認同,注入內資背景或許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2009年7月6日,豐益國際對外宣布,指定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和中銀國際負責其中國業務IPO的籌備工作,而這個上市地點將選在香港。
顯然,如果益海嘉裏在香港上市,將會使企業順理成章變身成爲一家地地道道的國內企業,既擺脫“外資”的稱號和限制,也有利于中國業務的穩定以及減少在國內可能遇到的政策阻力。但當時香港正遭受金融風暴,募資無法達到預期,上市計劃無奈擱淺。
3
2008-2016年我國精制食用油産量連續增長,2017年産量下降至6071.83萬噸。2016年,行業實現銷售收入 784.62億元,同比增長6.96%。
而近年,國內民營企業也不斷發展起來,目前,國內大豆壓榨産業已經形成三足鼎立狀態:以中糧、中儲糧、九三爲代表的的國有企業,以益海嘉裏、邦吉、嘉吉、路易達孚爲代表的外資企業,和以渤海、彙福、植之元、中海爲代表的的民營企業,分別占據40%、23%、37%的市場份額。目前中糧已收購來寶,若中儲糧控股嘉吉,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三足鼎立”的局面或將有所改變。
而中國市場上食用油品牌衆多,約600多個,益海嘉裏旗下“金龍魚”市場占有率爲23.6%,中糧旗下“福臨門”市場占有率爲16.05%。金龍魚的霸主地位仍未改變,它依然是行業領軍品牌。
根據2016年中國大豆壓榨企業排名,益海嘉裏排名第一,中糧排名第二。
來源:糧油市場報 《我國大豆壓榨行業“三足鼎立”格局或動搖 》
但我國植物油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年消費植物油達到3751.5萬噸,人均消費量消費27千克,而在2009年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量僅爲10.35千克,增長了約1.5倍。
數據顯示,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占比例不到20%,散裝油占據80%以上,而在香港、新加坡和日本,小包裝食用油已占當地食用油市場的50%~60%,因此,我國小包裝油市場潛力巨大。
時隔8年,政府決定放開外資幹預。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幹措施的通知》,明確取消油脂加工外資准入限制。豐益國際在中國地區開展業務獲得更加寬松的氛圍。
目前國內小包裝食用油市場處于豐益國際和中糧集團雙寡頭競爭的局面。中糧集團2018年在建的大連中紡糧油加工基地,新增産能6500噸/日,而益海嘉裏在河南計劃新增産能4000噸/日,中糧明顯擴張幅度更大。同時,
糧食加工行業的特點是“本大利薄”。2018 年大豆壓榨加工企業大多有 200~ 300 元/噸的收益,而菜籽的壓榨利潤持續居于高位,且穩定于 200~400 元/噸。隨著普通油向健康油升級換代,玉米油、葵花籽油等新型油品逐漸興起,一定程度上對金龍魚調和油的市場形成沖擊,影響其市場增長速度。
此次豐益國際ipo極有可能利用上市集資淨款在當地擴充業務。
綜合來看,以益海嘉裏(豐益國際在華公司)目前在中國糧油行業的市場份額及影響力,如果順利在A股市場挂牌上市,將很可能成爲糧油類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