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劉晨光
編輯 |
“港交所實施改革4年多以來,已經有198家新經濟公司成功在港上市,IPO的集資總額超過了8500億港幣。2021年港股日均成交額和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額分別是1667億港幣和417億港幣,較改革前的2017年分別上漲了89%和325%。”7月26日,在由港交所主辦的大灣區資本市場論壇上,香港交易所高級副總裁暨中國區上市發行服務部主管韓穎姣指出。
2018年港交所實行了“25年來之最大變革”。在原有的主板上市規則之外,新增了18a、8a和19c三個章節。“分別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的創新産業公司和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在香港上市,針對新經濟公司的上市規則更加包容,改變了香港資本市場的生態結構。” 韓穎姣說。
她指出,自上市新規生效以來,截止到今年的6月底,香港交易所已經迎來了98家醫療健康公司的上市,IPO總額接近了2600億港幣,其中共有50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通過第18a章節上市,首發共募集資金超過1100億港幣,29家已經被納入了恒生綜合指數,28家被納入了港股通。
在AB股架構方面,已經有11家投票權架構不同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合計募集資金也超過了1700億港幣,這些公司的行業涉及互聯網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車等。還有很多公司的上市申請正在處理當中,這些公司已經被納入了恒生的各種重要指數,也有不少公司被納入了港股通,流動性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美國中概股回歸方面,韓穎姣指出,自從新上市制度更新以來,已經有26家中概股公司完成了赴港上市,合計募集資金超過了3400億港幣,這些公司市值也是超過了5.3萬億港幣,占香港市場總市值的14%。
她指出,中概股的回歸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今年已經有多家公司選擇了雙重主要上市的方式。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作爲新經濟的代表,流動性和定價權回歸港股也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投資者結構方面,韓穎姣指出,機構投資者及交易所參與者本身合計的交易金額超過了市場的8成,個人投資者則占到了市場交易不到2成的比例。“從外地投資人的構成來看,有小一半來自于歐洲、美國,另外有4成多的投資人來自于亞洲,包括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等。”
她坦言,港股通、滬港通和深港通開通以來,香港和內地兩地的投資者可以投資的股票占到三個交易所市值和成交額的金額在70%以上。2022年的第一季度,滬深港通和港股通的日均交易額分別達到了1059億人民幣和355億港幣。
瑞銀亞洲區股票資本市場部聯席主管暨董事總經理郭自力在論壇上表示,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會把A股和港股結合起來看。“在配置中國資産方面,確實産生了一些波動,按照資本本身的特性,無非是追逐兩個方面,一個是安全性,一個是成長性。今年資本從市場的波動性角度來看,更多會追求安全性。”
展望下半年的IPO市場,郭自力表示,今年影響市場的因相對較多,呈現出比較複雜的市場狀態。下半年IPO或股權發行項目大概率會呈現短平快的特點。如果市場波動性持續在高位預警,項目發行上面的窗口選擇會面臨挑戰。
“下半年的項目發行,會看到更加理性的定價,不會像前兩年呈現非常火爆的狀態,但是優質的企業,大概率還是能夠在合理定價的情況下獲得融資。”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