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衆號:zhidxcom)
編譯 | 夏舍予
編輯 | 徐珊
智東西8月1日消息,華爾街日報稱,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未必能夠達到美國政府預期的效果,因爲目前世界各地對芯片行業的投資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一些亞洲國家在已經在芯片領域投資了幾十年,美國起步已晚。
最近,美國通過了總價值達2800億美元的《芯片與科學法案》,業內人士稱這或將成爲美國曆史上影響最深遠的法案之一。其實,不僅僅是美國,世界各國紛紛都在芯片領域追加投資,全球芯片已經迎來了一輪新的投資潮。
《芯片與科學法案》的意義
一、即使芯片法案落地,美國也未必是芯片巨頭首選
此前,多家芯片巨頭都期待美國的芯片補貼法案能夠盡快落地。今年6月,英特爾曾稱,如果美國不通過芯片補貼法案,英特爾將推遲俄亥俄州新建工廠的啓動儀式。三星電子最近稱,如果芯片補貼法案落地,三星電子計劃將在德克薩斯州投資近2000億美元新建11家晶圓廠。此外,台積電、德州儀器等芯片巨頭也對美國的芯片補貼法案感興趣。
英特爾
而上周四,美國衆議院以243:187的票數通過了價值2800億美元的《芯片與科學法案》。該法案已經到達了最終程序,等美國總統拜登簽字後即可生效。華爾街日報稱,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該法案能夠吸引多少原計劃在其他地區投資的芯片公司,讓它們把芯片工廠的地址轉移到美國。
華爾街日報稱,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的獨特優勢是770億美元的一次性補貼和稅收抵免。幾十年來,亞洲國家一直在爲芯片行業提供資金支持和有利的監管環境,一些在亞洲地區發展的芯片巨頭未必會因爲該法案而把工廠轉移到美國。
因爲對于芯片制造商而言,改變投資決策的風險很大。芯片相關設備的成本很高,單台機器的成本就超過1.5億美元,最先進的設備需要數百億美元。因此,芯片企業在資本支出上非常保守,它們或許不會輕易變動投資決策。
華爾街日報稱,世界各地都有很多針對芯片的激勵政策,這些芯片制造商不一定會選擇美國。
二、世界各國爭相補貼,全球芯片開啓新一輪投資潮
芯片在智能手機、汽車、軍事裝備、醫療設備等重要行業起著關鍵作用,幾乎所有電子設備都會用到芯片。並且,芯片在電子設備的供應鏈中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管理咨詢公司貝恩(Bain)的合夥人彼得·漢伯裏(Peter Hanbury)稱:“世界各國都在補貼半導體行業,它們必須爭奪數量有限的芯片制造商。並且,各國還要升級當地的基礎設施,爲芯片提供穩定的供應鏈。”
台積電
中國台灣長期爲芯片企業提供大力的稅收優惠政策。根據台積電(TSMC)最新的年報數據,該公司2020以來在台灣新建的兩家工廠獲得了20億美元的稅收減免。
韓國將免收芯片企業在部分場所的水電費用,同時爲大公司對半導體設備的投資提供稅收優惠。日本政府也爲台積電的日本芯片工廠抵消了數十億美元的建廠成本。
歐盟正在考慮建立數百億美元的半導體基金,歐盟委員會希望到2030年,歐洲的芯片生産份額能從目前的9%提高的20%以上。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稱:“芯片是全球技術競賽的核心。”
華爾街日報稱,半導體行業已經開啓了一輪新的投資潮。中國計劃到2030年在芯片上投資超過1500億美元,韓國計劃在未來五年內鼓勵2600億美元的芯片投資,歐盟正在尋找超過400億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芯片投資,日本曾計劃在2020年前在芯片領域投入60億美元。中國台灣近十年來已經推行了超過150個芯片生産項目。
三、政府補貼+勞動成本雙優勢,中國建廠成本比美國低50%
行業組織半導體行業協會SAI(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的數據顯示,同等時間下,美國維護一家先進芯片工廠的成本比中國台灣、韓國、新加坡的成本高出約30%,比中國大陸的成本高出約50%。華爾街日報稱,政府補貼是造成該成本差異的主要原因,此外該成本差異還受到了勞動力成本的影響。
SAI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絕大多數的芯片産能集中在中國大陸、中國台灣、韓國和日本,而美國的芯産能占全球的13%。研究機構Gartner預測,到2026年,中國大陸、中國台灣、韓國、日本的半導體投資將占全球的四分之三,美國的半導體投資將占全球的13%。
晶圓設施
芯片咨詢公司IBS(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預測,2030年全球芯片行業的年收入將比2021年翻一倍,達到1.35萬億美元。IBS還稱,由于最近芯片需求放緩,近兩年部分芯片可能會供過于求,但是到2025-2026年,全球芯片將會再次出現短缺。因此,IBS的負責人漢德爾•瓊斯(Handel Jones)認爲,盡管密集的政府補貼會推動芯片廠商的建廠進程,但是這不太可能造成全球芯片的産能過剩。
喬治敦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Georgetown ’s 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的半導體政策研究分析師威廉·亨特(Will Hunt)稱,他預計美國將會與其它主要芯片制造國家合作,以避免出現芯片生産過剩或政府投資重疊的情況。
結語:專家稱芯片法案未解決根本問題,中國仍有優勢
按照SAI的數據,目前全球芯片産能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中日韓的芯片生産能力占全球的四分之三。中、日、韓、歐盟等國家已經在芯片領域開展“追逐賽”,爭相投資,全球芯片行業的新一輪投資潮已來。
美國上周通過的價值2800億美元的《芯片與科學法案》或將改變美國的芯片行業,進而影響全球芯片行業的布局。該法案或將對中國的芯片行業産生壓力,但有專家稱,該法案只提供一次性補貼,未能解決美國芯片行業的人力短缺和勞動成本高等根本性問題。在這方面,中國仍有優勢。此外,根據SAI的數據,中國芯片工廠的維護成本比美國低50%,這也是中國的優勢所在。
無論政策和環境如何變動,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市場和産業規律,做正確的事,繼續大力發展國內的半導體行産業。
來源: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