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播種的時機,孕育著新一年的希望。清明假期,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依然沒有休息。趁著晴天,他們又一次奔波在村裏各個角落。
去年以來,廣東省幫扶機制推陳出新,由原來的脫貧攻堅駐村扶村機制轉爲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已然奔赴在南粵的田間地頭。
據介紹,深圳對口幫扶汕頭鄉村振興相關工作去年已正式展開。深圳對口幫扶汕頭指揮部、4支駐區縣工作組、13支駐鎮幫扶隊伍和74名來自深圳各單位的優秀年輕幹部,已進駐到汕頭市澄海區、潮陽區、潮南區、南澳縣及所屬的13個鎮街道展開工作。
鄉村振興工作如何結合當地實際予以落地?4月以來,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實地走訪了汕頭市澄海區蓮華鎮、上華鎮和隆都鎮,探尋僑鄉汕頭鄉村振興的“秘密”。
團汕頭市委開展“黨建互聯互動、共促鄉村振興”主題黨日活動合影。 南方+ 沈叢升 拍攝
粵東地區首個潮汕方言文化展示館帶動鄉村遊
穿梭在汕頭市澄海區蓮華鎮東光村彎曲的鄉道,路過建于明天啓四年的“張氏長房祠”,以及明崇祯十五年建的“張氏大宗祠”,在指示牌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潮聲十五音展示館。原謝易初中學校長張卓倫早已備茶等候多時。
爲了紀念他家族的先人張世珍先生,張卓倫先生將老厝改造成展示館,這裏也成了粵東地區首個潮汕方言文化展示館,成爲蓮華鎮挖掘古村落曆史,帶動鄉村振興的其中一個生動注腳。
原謝易初中學校長張卓倫向記者介紹《潮聲十五音》故事。 南方+ 沈叢升 拍攝
漫步在展示館內,記者看到十五音系列字典,足足有25種之多。據張卓倫介紹,自第一本《潮聲十五音》字典面世,之後此類字典便被統稱爲“十五音”字典。展示館還精心設計,將使用字典指南予以展示,讓未曾接觸過字典的人也能進行一番體驗。
潮聲十五音展示館是粵東地區首個潮汕方言文化展示館。 南方+ 沈叢升 拍攝
潮聲十五音展示館內部。 南方+ 沈叢升 拍攝
張世珍老先生親自編寫首本《潮聲十五音》,從1913年正式出版發行至今,已曆時百余年。別小看一本《潮聲十五音》字典,這是華僑當年過番謀生,隨身帶走的必備品之一,地位僅次于一捧故鄉的黃土。
在張世珍老先生的自序中,有這樣一段話——“迨入商場,始知不識字之爲誤也,于是逢人求教,不恥下問,累年積月,博覽旁通”。
據張卓倫介紹,張世珍老先生原是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商人。22歲的時候,他隨族人赴泰國,從事商船業務,工作中走南闖北、四海奔波,足迹北至天津、煙台,南至越南、新加坡。他在從商之余,求學不辍,博覽群書。
回鄉後,1895年,有友人口授十五音,張世珍即“潛心講求,未越一月,頗能通曉”。 此後他精心彙成《潮聲十五音》一書,希望 “不識字之人”“熟習此編,自能識字”,“于市肆場中有所補益”。
據不完全統計,自1913年後,直到本世紀還在陸續出版的一系列潮汕各地方音的“十五音”字典,版本有30多種,重印版本過百,發行量估計超過100萬。
“隆城鄉也是一個僑鄉。在國外的僑胞、港澳台同胞比本土的隆城人還多。”蓮華鎮委鎮政府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多年來華僑積極捐資修建祠堂、修橋鋪路,例如1986年,由華僑捐贈的隆城報本學校落成,結束了隆城鄉在祠堂辦學的曆史;1988年,華僑又捐建隆城自來水廠。”
蓮華鎮委、鎮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道,爲做好鄉村振興工作,未來希望在鎮上開辟與僑有關的旅遊線路,串聯起一系列華僑文化、紅色文化景點,繼續推廣隆城潮聲十五音展示館等特色文旅場所。
挖掘華僑文化和紅色文化打造鄉村振興品牌
每逢春日明朗,挺立在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下陳渡口的三株百年木棉,便又依次綻放出絢爛的紅色花朵,猶如熱烈的火苗跳躍,引來各方遊客駐足拍照留念。
紅棉自有傲骨。木棉花也被稱爲英雄花。木棉花名字的由來,與海南島五指山一位名爲吉貝的英雄有關。
“這麽多年來,從上華鎮走出的英雄也是不少。”上華鎮駐鎮幫扶工作隊隊員說。
據介紹,張健和黃赤便是其中兩位英雄代表。他們都是上華鎮菊池村人。
張健以村裏的“後書齋”爲黨的秘密活動地點,日間以教書爲掩護,夜間則給新青年傳播新思想。黃赤則在他17歲那年,參加由中國共産黨韓江工作委員會領導的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39年,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後一直擔任地下黨交通員,從事情報收集和傳遞等工作。
上華鎮駐鎮幫扶工作隊隊員告訴記者,上華鎮不僅擁有紅色革命曆史,還走出了泰國國王——鄭信。
如今,在澄海上華鎮華富村的韓江邊上,一座氣勢恢宏的鄭王墓仍然在向世人默默訴說著那段過去。泰國公主詩琳通還曾經到這裏拜谒,並贈送一頂絹致皇冠。
“鄭信的衣冠冢寄托著的更多是家鄉人民對他的敬重。”上華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說。
作爲汕頭市鄉村振興工作重點幫扶的上華鎮,位于澄海區西北部,三面環江,北鄰潮州江東鎮,南接澄海城區,地理位置優越,素有城市後花園的美稱,沖積平原爲該鎮帶來了十分肥沃的土壤,同時也坐擁一級水資源保護區,這使得上華鎮具備了發展現代化特色農業種植産業的潛力。
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如今還保留多個渡口。 南方+ 沈叢升 拍攝
上華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經過調研後認爲,該區域擁有良好的農業發展條件,應該發展與旅遊業相適應的現代化農業。在鎮域內展開農業生産數字化的統籌建設,服務各村各單位的農業生産,打造智慧新農村。
今年,在駐上華鎮幫鎮扶村工作隊與汕頭農行澄海支行的積極協商之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立了搭建金融平台助力産業振興這一工作方案。
上華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表示,未來工作隊充分發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力量,一起尋找上華的“美”,發掘上華的“物”,講好上華鎮的故事,寫好上華鎮的僑的文章。
青年志願者爲鄉村振興注入新能量
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下稱“汕頭亞青會”)將于今年12月在汕頭舉行。
由中建八局南方公司承建的汕頭亞青會主場館,將承辦亞青會開幕式,並承擔田徑、體操兩個大項的比賽和訓練任務,賽後將作爲汕頭大學的體育設施。
汕頭亞青會主場館 南方+ 沈叢升 拍攝
汕頭亞青會主場館項目總工、黨支部書記謝元勳告訴記者,此次場館建設離不開青年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主場館以“飛舞的浪花”流線造型屋面作爲主要支撐,建築整體造型結合汕頭濱海地域特色,將海洋浪花、沙灘的特點引入場地及建築,令人眼前一亮。
團汕頭市委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志願者作爲亞青會的重要保障之一,招募工作一直備受關注。自2021年3月5日啓動定向招募以來,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省粵東技師學院等高(職)院校積極動員,廣泛參與。青年志願者參與到汕頭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取得的碩果累累。
在3月5日上午,2022年汕頭市學雷鋒廣場志願服務展示交流的活動現場,獲評廣東省“最美志願者”稱號的黃豔華、陳舜娟、林煥忠;獲評廣東省“最佳志願服務組織”的汕頭市潮普慈善會和汕頭市金平區小公園志願者協會;獲評廣東省“最佳志願服務項目”的“‘醫夢爲馬 伴愛童行’——特殊兒童、貧困兒童伴學助長行動項目”;獲評“廣東省最美志願服務社區”的汕頭市濠江區礐石街道珠浦社區等個人和單位代表都拿到了獲獎牌匾。
深圳對口幫扶汕頭指揮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鄉村振興,“人”是關鍵因素,青年群體應該更多參與其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青年群體當大有可爲。
澄海區隆都鎮便是工作隊的其中一個駐點。隆都鎮前美村作爲著名的“僑村”,這裏有著“嶺南第一僑宅”陳慈黉故居。房屋建築特色堪稱中西合璧的典範,既有潮汕傳統“驷馬拖車”的建築布局,又增加很多國外建築的元素。
這麽多年來,積累了大量財富的陳慈黉事迹依然爲人津津樂道。因爲他情系桑梓,樂善好施,僅先後爲村裏及隆都修橋造路、築堤通渠就有數十處。
“嶺南第一僑宅”陳慈黉故居。 南方+ 沈叢升 拍攝
陳慈黉故居 南方+ 沈叢升 拍攝
陳慈黉故居 南方+ 沈叢升 拍攝
深圳對口幫扶汕頭指揮部有關負責人認爲,挖掘當地華僑故事,是打造當地特色品牌,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的基礎。結合當前鄉村振興工作,工作隊已積極牽手本地農産品企業參加深圳消費幫扶好産品評選活動,協調特色農産品金濤鵝王丸順利上架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産品交易平台。
“目前前美村已經開設了像頤禾園等的農家樂休閑場所,爲當地帶動青年投身旅遊業創造更多崗位空缺。”深圳對口幫扶汕頭指揮部有關負責人說。
【南方日報記者】沈叢升
【作者】 沈叢升
鎮裏來了工作隊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