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唐代大詩人李白,以短短20個字便吟出了月光的皎潔與柔美。衆所周知,月球是我們除地球之外最熟悉的天體之一,甚至懸挂在天空中的太陽也無法與之相比。在古代時期,無論是關于月亮的詩句還是傳說,稱得上是比比皆是,正因如此,我們與月亮的關系也成爲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天文學中,月亮被稱爲月球,古時又稱太陰、玄菟、婵娟、玉盤,是地球的衛星,同時也是太陽系中第五大行星。相比于地球來說,月球的直徑只有地球的1/4,而質量卻是地球的1/81。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各國都啓動了登月計劃,並依靠探測器順利登上月球,對月球之上的環境進行勘測。
可即便如此,人類對于月球的信息依然堅持甚少。關于月亮的起源一直存在的幾種假說,包括分裂說、俘獲說、同源說、以及碰撞說等等。在1898年時,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在自己的著作《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中指出,月球的形成很可能是由于地球自轉的原因造成的,因爲月球的轉速實在太快,致使離心力將一大塊陸地抛開,繼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正是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太平洋,這就是所謂的“分裂說”。
不過這一假說很快便被否定,因爲在科學家們看來,地球已經有40多億年的曆史,並且時刻都在進行著自轉,不可能在某一時間段瞬間將一大塊陸地抛出,否則的話,現今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同樣也不會存在。在幾百年之後,隨著探月衛星將月土帶回,天文學家們也發現月球上的岩石樣本于地球上的土壤成分完全不同,說明二者之間此前並非屬于共同體。
隨著其他假說的出現,天文學家們逐漸發現,任何一種推斷的假如說都有漏洞,相比之下,達爾文兒子所提出的分裂理論似乎更加確切。當然,天文學者之所以會提出如此自相矛盾的觀點,正是由于其意識發生了改變。
天文學家的意識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呢?這還要從一本古籍說起,這本古籍就是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作爲一部記錄上古時期人文地理環境的著作,《山海經》內有著許多玄之又玄的內容,令人不禁産生了一種不可信的感覺。不過隨著專家們的深入研究,發現書中存在著許多合理的解釋與描述,繼而確定該書存在一定的價值。
《山海經》中雖然記錄了大量的神話,可是當提到月亮時,卻一直非常隱晦,相反,對于“日”的描寫卻尤爲費墨,諸如誇父逐日、後羿射日、羲和浴日等等。該記載究竟反映了什麽現象呢?有網友推斷,可能在整部《山海經》中,就根本沒有關于“月”的記載。書中所提到的“月”,也許只是一個代稱,甚至它很有可能已經完全消失。
如此我們就能得出結論,達爾文兒子所提出的分裂說,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畢竟他所表達的觀點應該是地球的形成時間要長于月球。換句話說,在上古時期抑或是更久遠的年代,人們所看到的“月”與今人所看到的“月”完全是兩顆不同的星體。
對于以上結論,小編還是奉勸各位不要盲目輕信,因爲它是根據基本事實而推測出來的答案,全是小編自行推敲出來的臆測,並沒有完整的證據加以驗證。正所謂“故妄聽之,如是我聞”,諸位讀者還是要自行判斷其中的真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