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電力站”針對中小企業常見的挑戰問題,邀請成功克服這些挑戰的企業來分享經驗心得。本文訪問三家不同領域的中小企業,分享它們如何通過數碼化、提升行業形象,以及加強職業規劃等方式來解決人力問題。
人手短缺和人力成本高昂,是中小企業普遍面對的挑戰。在冠病疫情沖擊下,這些問題顯得更棘手,尤其是邊境未全面重開,讓一些較依賴外籍員工的行業倍感吃不消。
接受《聯合早報》訪問的三家中小企業分別來自制造業、物流業和零售業,它們在應對人力挑戰上有一個共同策略,就是提高員工效率和提升技能。它們都認同,依賴外籍員工勞工只是權宜之計,如何吸引本地人加入非常關鍵。
積極轉型讓工廠自動化
馮氏精密機械與制造公司(Fong’s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總裁馮樹帆(68歲)受訪時指出,疫情對人力帶來的最直接沖擊,便是馬來西亞員工無法如以往輕易進出新加坡。
馮樹帆說:“與此同時,我們又無法一下子在本地找到足夠人手填補空缺,這對生産造成一定影響。”
不過慶幸的是,公司早在疫情暴發前啓動工業4.0轉型計劃,將其中一條生産線轉爲自動化生産,多少緩解人手問題。這家公司專門研發及生産高端醫療器材部件,目前雇有170名員工。
此外,公司意識到爲員工提供培訓的重要,這除了是幫助他們掌握所需技能,也讓他們覺得在公司有成長的空間。
馮樹帆坦言,由于工時較長,傳統制造業很難吸引到本地年輕人加入。有鑒于此,公司在幾年前積極轉型,盡量讓工廠自動化和無人化,減輕人力的依賴的同時,也打造更現代化的形象。
他也認爲,我國相當缺乏先進制造業的專才,希望政府能夠引進這方面的外國人才,同時在本地學府開設更多課程,幫助員工掌握推動工業4.0的技能。
從事物流業的美合成公司(BHS Kinetic)現由第二代三兄弟掌舵。公司首席執行官林忠傑(43歲)指出,受疫情影響,來我國工作的外國員工越來越少,讓該行業面對人力不足的問題,甚至出現了搶員工的情況。
林軒慶(左起)、林忠傑和林煌清三兄弟是美合成公司的第二代掌舵人。他們認爲,數碼化有助于中小企業減少對人力的依賴。(葉振忠攝)
許多中小企業都籲請政府不要過度限制勞工來源國。林忠傑說:“我們希望政府放寬政策,例如讓制造業請來自越南的工作准證(Work Permit)持有人,不要限制于S准證(S Pass)持有人。”
林忠傑透露,該行業獲准聘請的工作准證持有人主要來自馬來西亞、台灣和韓國,資源相當有限。
推行數碼化解決人力短缺
根據新加坡中華總商會進行的《2021年度商界意見調查》,人力成本上升(包括聘請客工的費用)、請不到具備所需技能的本地員工,以及更難引進客工,是商家面對的三大人力挑戰。
至于如何克服人力挑戰,采納數碼化或轉型以減少人力、請臨時工,以及聘請和培訓中途轉業者,是受訪者普遍采取的策略。
數碼化是美合成公司解決人力問題的重點策略之一。在新加坡企業發展局的支持下,公司采用辦公室自動化系統,改善工作流程。這包括了把部件庫存和後端的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相連接,進而提高生産力。
公司首席營運官林煌清(48歲)說:“我們慶幸在疫情暴發前就開始讓工作流程數碼化,讓白領員工居家辦公時更加順暢。”
公司首席財務官林軒慶(46歲)則指出,管理層也在疫情前進行設計思維規劃,把一些營運程序如車隊和賬戶管理轉到線上,這大大提高了員工效率。公司目前有約340名員工。
擴大招聘網絡解決資源問題
擴大招聘網絡是另一個解決資源問題的管道。主要經營零售生意的公司Benjamin Barker最近就與社區發展理事會合作,通過職業展吸引家庭主婦加入行業。它們也與本地學府合作,安排學生到店裏實習,計劃獲得不錯反應。
Benjamin Barker公司人事部經理卓曉韻覺得,公司應該在疫情期間多多照顧員工的精神健康。(白豔琳攝)
旗下有70名員工的Benjamin Barker公司專門售賣男士服飾。公司人事部經理卓曉韻(41歲)說,公司積極提升銷售員的技能,包括讓他們學習裁縫、櫥窗擺設和電子商務的技能。這有助于員工增加收入,如銷售員幫助客戶修改服飾可賺取傭金。
據卓曉韻觀察,零售業不是很多求職者的第一選擇,因此希望政府加大力度來推廣行業。她說:“這個領域不只是做銷售工作,也可以從事零售營運管理、電子商務或全渠道等方面的工作。”
爲員工制定更清晰的職業前景是留住人才的另一個關鍵。除了向上的升職機會,公司也重視員工的橫向發展,如從銷售工作轉爲特許經營管理,讓員工有更多選擇。
Benjamin Barker也經營咖啡座。疫情打擊零售和餐飲業,卓曉韻透露,公司的餐飲銷售額比疫情前的水平少了20%至30%;零售銷售額的跌幅較爲嚴重,下滑30%至40%。
員工的傭金因爲生意大不如前而減少,難免影響士氣。卓曉韻覺得,疫情期間要多多照顧員工的精神健康,例如,公司聘請了顧問來疏導員工的壓力,並爲他們准備關懷禮包和食物,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